匝道下穿通道施工方案内容摘要:

6月 10日 七、施工方法、顺序 施工方法: (一) 、测量放样:根据箱涵设计坐标,利用全站仪放出构造物的角点 控制桩,现场技术员放样细部尺寸,测量资料报监理工程师审批后,进行施工。 ( 二 ) 、 基坑开挖:基坑开挖采用人工配合挖掘机进行施工,开挖过程中控制好开挖高程,以免超挖,边挖边将废土运走,防止压在基坑壁上引起塌方,快挖至设计标高时配合人工细心开挖至设计标高并找平、夯实, 不得超挖。 按设计要求进行基底承载力检测,地基容许承载力 200Kpa;开挖到设计标高后,及时通知监理工程师检查。 ( 三 ) 、底板施工 : 测量放 样 开挖基 坑 浇筑底 板 浇筑顶 板混凝土 施工方案报审 进场材料报验 进场设备报验 施工组织设计报审 侧 墙 施 工 回填覆 土 地道内附属结构施工及装修 钢筋制作准备工作 A、核对成品钢筋的钢号、直径、形状 、尺寸和数量等是否与料单牌相符,如有错误,应立即纠正增补。 B、准备绑扎用的铁丝、工具。 C、准备好控制砼保护层用的垫块。 D、划出钢筋位置线。 E、绑扎形式复杂的结构部位时,应先研究逐根钢筋穿插的顺序,并与模板工讨论支模和绑扎钢筋的先后顺序,以减少绑扎困难。 接头绑扎 (1)钢 筋绑扎接头宜设置在受力较小处,同一纵向受力钢筋不宜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接头。 接头末端至钢筋弯起点的距离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 10倍。 (2)一构件中相邻纵向受力钢筋的绑扎搭接接头宜相互错开。 同一连接区段内,纵向受拉钢筋绑扎搭接接头面积百分率及箍筋配置要求,应符合如下规定: 直径大于 12mm 以上 的钢筋,应优先采用焊接接头或机械连接接头。 当受拉钢筋直径大于 28mm 及受压钢筋的直径大于 32mm 时,不宜采用绑扎搭接接头。 轴心受拉及小偏心受拉杆件的纵向受力钢筋不得采用绑扎搭接接头。 直接承受动力荷载的结构构件中,其纵向受拉钢筋不得采用绑扎搭接接头。 钢筋绑扎搭接接头区段的长度为 ( ll 为搭接长度),凡搭接接头中点位于该连接区段长度的搭接接头均属于同一连接区段。 纵向受压钢筋搭接接头面积百分率,不宜大于 50%; 钢筋机械连接与焊接接头连接区段为 35d( d 为纵向受力钢筋的较大直径),且不小于 500mm。 同一连接区段内。 受拉区不宜大于 50%;受压区不受限制。 (3)绑扎钢筋及侧墙 插筋 — 插筋高出承台底分别为 50cm 及 120cm(高底相间排列)。 混凝土保护层用预制砼垫块设置。 底板 模板 安装 : 在钢筋安装完毕后 采用四片定型钢模板或竹胶板,模板顶设对拉螺杆,四周设平斜撑固定在坑壁上。 (1) 竖向模板安装的底面应平整坚实,并采用可靠的定位措施。 (2)模板应涂刷脱模剂。 结构表面需做处理的工程,严禁在模板上涂刷废机油或其他油类。 (3)侧模斜撑的底部应加设垫木。 (4)模板的对拉螺栓孔应平直相对,穿插螺 栓不得斜拉硬顶。 钻孔应采用机具,严禁用电、气焊灼孔。 (5)模板制作与安装允许偏差如下: 模板制作允许偏差: 序号 项 目 允许偏差( mm) 1 模板长度和宽度 177。 5 2 相临板表面高、低差 1 3 板间缝隙宽度 2 模板安装允许偏差: 序号 项 目 允许偏差( mm) 1 模板标高 177。 15 2 模板内部尺寸 177。 30 3 轴线偏位 15 混凝土浇筑 因底板 的混凝土方量多,故采用混凝土搅拌车运输,吊车配吊斗分层浇筑,层厚在 30cm 左右,插入式振捣器分层震实,顶面抹平初抹 光(立柱范围不抹,并在混凝土强度达到 5MPa 以后凿毛)。 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应在一天中气温较低时进行。 应参照下述方法控制混凝土的水化热温度: 混凝土用料要遮盖,避免日光曝晒,并用冷却水搅拌混凝土,以降低入仓温度。 减少浇筑层厚度,加快混凝土散热速度。 为防止承台砼内外温差过大,砼初凝后洒水养护。 混凝土浇注前,应对支架、模板、钢筋和预埋件进行检查,并作好记录,符合设计要求后方可浇注。 模板内的杂物、积水和钢筋上的污垢应清理干净。 模板如有缝隙,应填塞严密,模板内应涂刷脱模剂。 浇注混凝土前,应检查混凝土的均匀性和塌落度。 自高处向模板内倾卸混凝土时,为防止混凝土离析,应符合下列规定: 从高处直接倾卸时,其自由倾落高度不宜超过 2m,以不发生离析为度。 当倾落高度超过 2m 时,应通过串筒、溜管或振动溜管等设施下落,倾落高度超过 10m 时,应设置减速装置。 在溜槽出料口下面,混凝土堆积高度不宜超过 1m。 混凝土应按一定厚度、顺序和方向分层浇注,应在下层混凝土初凝或能重塑前浇筑完成上层混凝土。 上下层同时浇筑时,上层与下层前后浇筑距离应保持 以上 .在倾斜面上浇筑混凝土时 ,应从底处开始逐 层扩展升高 ,保持水平分层。 浇筑混凝土时,除少量塑性混凝土可用人工捣实外,宜采用振动器振实。 用振动器振捣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 1)使用插入式振动器时,移动间距不应超过振动器作用半径的 倍;与侧模应保持 50~100mm 的距离;插入下层混凝土50~100mm;每一处振动完毕后应边振边徐徐提出振动棒;应避免振动棒碰撞模板、钢筋及其他预埋件。 ( 2)对每一振动部位,必须振动到该部位混凝土密实为止。 密实的标志是混凝土停止下沉,不在冒出气泡,表面呈现平坦,泛浆。 ( 3) 混凝土的浇注应连续进行,如因故必须间断时, 其间断时间应小于前层混凝土的初凝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