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强夯置换工程施工方案内容摘要:

行标准贯入试验 134次,有关工程特性见下表: 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表 综合分析,确定该层承载力特征值 fak=135kPa。 3层淤泥质粉质粘土( Q4m) : 灰褐色 ,局部灰黑色 ,软塑 ,局部可塑 ,切面稍有光泽 ,干强度低 ~中等 ,底部含有较多的砾砂沙粒。 场区普遍分布,厚度 :~,平均。 层底标高 :~,平均。 层底埋深 :~,平均。 该层取得原状土试样 17 件,进行标准贯入试验 136 次,有关工程特性指标见下表: 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表 结合原位测试、土样化验结果及当地经验,建议该层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 fak取 115kPa。 4层粗砾砂 (Q4al+m): 黄褐色 ,饱和 ,中密 ~密实 ,颗粒成分以长石、石英为主 ,磨圆度较好 ,分选性较差 ,级配较好 ,含 15%左右的粘性土。 场区普遍分布,厚度 :~,平均。 层底标高 :~,平均。 层底埋深 :~,平均。 该层进行标准贯入试验 134次,有关工程特性见下表: 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表 综合分析,确定该层承载力特征值 fak=235kPa。 5层粉质粘土 (Q4al+pl): 黄褐色 ,可塑 ,含有少量的砾砂沙粒 ,可见少量的铁锰质结核 ,切面稍有光泽 ,干强度中等 ,韧性中等。 厚度 :~,平均。 层底标高 :~,平均。 层底埋深 :~,平均。 该层进行标准贯 入试验 247次,取土试样 6件,有关工程特性见下表: 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表 结合原位测试、土样化验结果及当地经验,建议该层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 fak取 210kPa。 5层强风化砂岩(P tfz) 风化面土褐色 ,新鲜面微带青灰色,原岩结构构造大部分破坏,节理裂隙 很发育,主要矿物成分为长石和石英,填充结构,块状构造。 较难钻进 ,锤击 易碎。 岩芯呈短柱状、碎块状。 岩体坚硬程度等级为软岩,岩芯完整程度为 极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 Ⅴ 级。 场区普遍分布,最大揭露厚度 该层进行标准贯入试验 50次,有关工程特性见下表: 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表 综合分析,确定该层承载力特征值 fak=400kPa。 (六) 岩土工程分析评价 根据原样测试、土工试验的统计结果和野外地质钻探的实际情况,综合分析本场区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和压缩模量平均值评价如下: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20)附录 ,场地的抗震设防烈度为 6度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 ,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 据《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GB 502232020),该场地所有拟建筑物抗 震设防类别为丙类建筑。 因该场地上部第一层为新近堆积素填土,第 3层淤泥质粉质粘土为地基中的软弱土层,故该拟建场地为建筑抗震不利地段。 根据区域地质调查和本次勘察结果表明,场区上部主要由人工填土、淤泥质粉质粘土、砾砂、粉质粘土组成;下伏基岩主要为强风化砂岩和中风化砂岩。 经调查该场地内及附近无活动断层通过,也不存在大断裂构造,无影响工程安全的诸如岩溶、滑坡、崩塌、采空区、地面沉降、地裂等不良地质作用,也无影响地基稳定性的如墓穴、防空洞、孤石及人工地下设施等不利埋藏物,因此场地作为拟建物地基是稳定的,是适宜的。 1 层素填土,新近堆填,其厚 薄不等,软硬不一,土质不均匀,物理力学性能差,不宜作拟建建筑物基础持力层; 2 层粗砾砂,分布均匀,厚度较小,物理力学性质较差,不可作为一般建筑物的天然地基持力层。 3 层淤泥质粉质粘土,分布均匀,厚度较小,物理力学性质较差,不可作为一般建筑物的天然地基持力层。 4 层粗砾砂,分布均匀,厚度较大,物理力学性质较好,可作为一般建筑物的天然地基持力层。 5 层粉质粘土,分布均匀,厚度较大,土质均匀性一般,物理力学性质好,地层承载力较好,可作为一般建筑物的基础持力层。 6 层强风化砂岩,普遍分布,为稳定的基岩,物 理力学性能较好,地层承载力较高,为良好的持力层。 二、 强夯置换法 (一)、机理 强夯置换是强夯用于加固饱和软粘土地基的方法。 强夯置换法的加固机理与强夯法不同,它是利用重锤高落差产生的高冲击能将碎石、片石、矿渣等性能较好的材料强力挤入地基中,在地基中形成一个一个的粒料墩,墩与墩间土形成复合地基,以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小沉降。 在强夯置换过程中,土体结构破坏,地基土体产生超孔隙水压力,但随着时间的增加,土体结构强度会得到恢复。 粒料墩一般都有较好的透水性,利于土体中超孔隙水压力消散产生固结。 该 法适应于地基承载力要求较高的区域,本施工区地基承载力要求达 15吨 /平方米, (二)、设计 强夯置换法在设计前必须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其运用性和处理效果。 根据本次勘察的结果,应在施工现场有代表性的场地上选取一到两个试验区,进行试夯或试验性施工,试验区数量应根据建筑物地基复杂程度、下卧软弱层厚度类型确定。 强夯置换墩的深度由土质条件决定,除厚层饱和粉土外,应穿透软土层,到达较硬土层上,深度不宜超过 7m。 墩体材料可采用级配良好的块(片)石、碎石、矿渣等坚硬粗颗粒材料,粒径不宜大于夯锤底面积直径的 ,含泥量不宜大于 10%,粒径大于 300mm 的颗粒含量不宜超过全重的 30%。 强夯置换法的单击夯击能应根据现场试验确定。 夯点的夯击次数应通过现场试夯确定,且应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1) 墩底穿透软弱土层,且达到设计墩长; 2) 累计夯沉量为设计墩长的 ~ 倍; 3) 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下列规定值 : 当单击夯击能小于 400kNm 时为 50mm;当单击夯击能为 4000~ 6000kNm 时为 l00mm;当单击夯击能大于 6000kNm 时为 200mm; 4) 夯坑周 围地面不应发生过大的隆起; 5) 不因夯坑过深而发生提锤困难。 墩位布置宜采用等边三角形或正方形。 墩间距应根据荷载大小和原土的承载力选定,当满堂布置时可取夯锤直径的 2~ 3 倍。 墩的计算直径可取夯锤直径的 ~。 当墩间净距较大时,应适当提高上部结构和基础的刚度。 墩顶应铺设一层厚度不小于 500mm 的压实垫层。 垫层材料一般采用水稳性好的砂、砂砾、石屑、碎石土等。 当与墩体材料相同时,粒径不宜大于 100mm。 强夯置换设计时,应预估地面抬高值,并在试夯时校正。 强夯置换 地基的变形计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的有关规定。 (三)、施工 强夯锤质量可取 15t,其底面形式宜采用圆形或多边形,锤底面积宜按土的性质确定,锤底静接地压力值可取 25~ 40kPa,对于细颗粒土锤底静接地压力宜取较小值。 锤的底面宜对称设置若干个与其顶面贯通的排气孔,孔径可取 250~ 300mm。 强夯置换锤底静接地压力值可取 100~ 200kPa。 施工机械宜采用带有自动脱钩装置的履带式起重机或其他专用设备。 采用履带式起重机时,可在臂杆端部设置辅助门架,或采取 其他安全措施,防止落锤时机架倾覆。 当场地表土软弱或地下水位较高,夯坑底积水影响施工时,宜采用人工降低地下水位或铺填一定厚度的松散性材料,使地下水位低于坑底面以下 2m。 坑内或场地积水应及时排除。 施工前应查明场地范围内的地下构筑物和各种地下管线的位置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