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诗歌鉴赏汇总及解析内容摘要:

) 答: ( 2)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 4 分) 答: 21 / 80 ( 3)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 3 分) 答: 【参考答案】 ( 1)①诗坛地位,无人可比;②诗的思想情趣,洒脱不凡;③诗歌风格,清新、俊逸。 ( 2)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友人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 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 3)立足于诗、怀念李白:从赞美李白的诗歌开始,转为对李白的思念,最后渴望相见、切磋诗艺作结。 【赏析 1】 杜甫同李白的友谊,首先是从诗歌上结成的。 这首怀念李白的五律,是天宝五载( 746)或六载( 747)春杜甫居长安时所作,主要就是从这方 面来落笔的。 开头四句,一气贯注,都是对李白诗的热烈赞美。 首句称赞他的诗冠绝当代。 第二句是对上句的说明,是说他之所以‚诗无敌‛,就在于他思想情趣,卓异不凡,因而写出的诗,出尘拔俗,无人可比。 接着赞美李白的诗象庾信那样清新,象鲍照那样俊逸。 庾信、鲍照都是南北朝时的著名诗人。 庾信在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马、司徒、司空),世称庾开府。 鲍照刘宋时任荆州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 这四句,笔力峻拔,热情洋溢,首联的‚也‛、‚然‛两个语助词,既加强了赞美的语气,又加重了‚诗无敌‛、‚思不群‛的分量。 对李白奇伟瑰 丽的诗篇,杜甫在题赠或怀念李白的诗中,总是赞 22 / 80 扬备至。 从此诗坦荡真率的赞语中,也可以见出杜甫对李白诗是何等钦仰。 这不仅表达了他对李白诗的无比喜爱,也体现了他们的诚挚友谊。 清代杨伦评此诗说:‚首句自是阅尽甘苦上下古今,甘心让一头地语。 窃谓古今诗人,举不能出杜之范围;惟太白天才超逸绝尘,杜所不能压倒,故尤心服,往往形之篇什也。 ‛(《杜诗镜铨》)这话说得很对。 这四句是因忆其人而忆及其诗,赞诗亦即忆人。 但作者并不明说此意,而是通过第三联写离情,自然补明。 这样处理,不但简洁,还可避免平铺直叙,而使诗意前后勾联,曲折变化。 表面看来,第三联两句只是写了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 ‚渭北‛指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江东‛指李白正在漫游的江浙一带地方。 ‚春天树‛和‚日暮云‛都只是平实叙出,未作任何修饰描绘。 分开来看,两句都很一般,并没什么奇特之处。 然而作者把它们组织在一联之中,却自然有了一种奇妙的紧密的联系。 也就是说,当作者在渭北思念江东的李白之时,也正是李白在江东思念渭北的作者之时;而作者遥望南天,惟见天边的云彩,李白翘首北国,惟见远处的树色,又自然见出两人的离别之恨,好象‚春树‛、‚暮云‛,也带着深重的离情。 故而清代黄生说:‚五 句寓言己忆彼,六句悬度彼忆己。 ‛(《杜诗说》)两句诗,牵连着双方同样的无限情思。 回忆在一起时的种种美好时光,悬揣二人分别后的情形和此时的种种情状,这当中该有多么丰富的内容。 这两句,看似平淡,实则每个字都千锤百炼;语言非常朴素,含蕴却极丰富,是历来传颂的名句。 清代沈德潜称它‚写景而离情自见‛(《唐诗别裁》),明代王嗣 奭 《杜臆》引王慎中语誉为‚淡中之工‛,都极为 23 / 80 赞赏。 上面将离情写得极深极浓,这就自然引出了末联的热切希望:什么时候才能再次欢聚,象过去那样,把酒论诗啊。 把酒论诗,这是作者最难忘怀、最为向往的事,以 此作结,正与诗的开头呼应。 言‚重与‛,是说过去曾经如此,这就使眼前不得重晤的怅恨更为悠远,加深了对友人的怀念。 用‚何时‛作诘问语气,把希望早日重聚的愿望表达得更加强烈,使结尾余意不尽,令人读完全诗,心中犹回荡着作者的无限思情。 清代浦起龙说:‚此篇纯于诗学结契上立意‛(《读杜心解》),确实道出这首诗内容和结构上的特点。 全诗以赞诗起,以‚论文‛结,由诗转到人,由人又回到诗,转折过接,极其自然,通篇始终贯穿着一个‚忆‛字,把对人和对诗的倾慕怀念,结合得水乳交融。 以景寓情的手法,更是出神入化,把作者的思念之情,写 得深厚无比,情韵绵绵。 (王思宇) 【山东卷】 ,回答问题。 咏 山 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24 / 80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的妙处。 答: ( 2)这首诗中的 “山泉 ”具有什么品格。 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答: 【参考答案】 14.( 1)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 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 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 这两句与前面两句形成了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的效果。 前两句写山泉的平凡无名,为抑;这两句凸现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 如此描写也为最后两句称赞山泉做了铺垫。 ( 2)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 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 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薄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赏析】 这是一首 山水诗。 作者储光羲以写田园山水诗著称,其诗多描绘农家生活、田园风光,抒写个人情怀、朋友情谊,笔调质朴、自然、生动。 《咏山泉》可谓诗人吟咏山水的著名诗作。 作为一首较为工整的五律,此诗的内容组合与行文结构颇具特色。 首联叙事点题,紧扣‚泉‛字,起得平和自然。 静寂 的深山里, 25 / 80 一股清泉徐徐流动,给这僻远之所平添一活气;面对此番景象,诗人真想问山泉有无一个让人记得住的名字,可是无从知晓。 其既惊喜又遗憾的心情充溢于字里行间。 颔联承接上文,从正面立意,描绘山泉的出俗形象。 诗人从广阔的立体空间着笔,生动地摹绘出山泉的澄澈与灵动:它流淌在平地之时,恰似一面新亮的镜子将蔚蓝的天宇尽映水底;它飞泻于山下之际,又如潇潇春雨般泼洒半空,煞是壮观。 此联取景清晰,摹象精致,对仗谨严,通过大胆的想象,细腻的刻画,把飘逸的山泉的形象描绘得生动可感。 颈联从反面角度立意,转写山泉遭遇冷落的境况:尽管 山泉清净而鲜活,可是当它流入深涧,水满溢出,分引到小池的时候,山泉原先的那种清澄和,那种灵气,被这窒息的环境遮盖了,仿佛有谁不愿意看到山泉的‚映地‛‚飞空‛。 这些描写,意在为后文蓄势。 尾联关合全诗,由叙而议,点明诗旨:山泉的‚恬淡‛无人关注,可它仍然年复一年,自洁自清,保持着一尘不染的秉性。 由此看来,《咏山泉》是一首别致的山水诗,其独特的艺术技巧可与 王维 的《 山居秋暝 》相媲美:全诗形象生动,画面清新鲜丽,诗人既泼墨渲染,又精雕细刻,把清泠丰溢的山间清泉逼真地展示于读者面前。 《咏山泉》又是一首有所寄托的 咏物诗 —— 作品采用拟人手法,寓情于景,写山泉的‚不知名‛,说山泉的‚无人问‛;写山泉的‚恬淡‛,说山泉的‚长自清‛这一 切,都在暗示人们:山泉即诗人自己,山泉的特点即诗人要追求的个性,其崇尚恬淡自然、飘逸出俗的高洁境界了了可观,耐人回味。 总之,咏山泉与明 26 / 80 心志的高度和谐统一,使此诗‚格高调逸,趣远情深,削尽常言‛( 殷 璠 《 河岳英灵集 》)。 【 作者简介 】 储光羲 ( 706 或 707— 760 或 763)唐代诗人。 兖州(今属山东)人。 公元 726 年(开元十四年)登进士第,授汜水尉后为安宜县尉尉。 公元 751 年(天宝十年)转下 邽 尉,后升任太祝,官至监察御史。 安禄山陷长安时,受伪职。 安史之乱 后,被贬谪,死于岭南。 为盛唐著名田园山水诗人之一。 其诗多为五古,擅长以质朴淡雅的笔调,描写恬静淳朴的农村生活和田园风光。 有《储光羲集》 5 卷,《 全唐诗 》编为 4 卷。 【江西卷】。 ( 8 分) 清 明 ○ 1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芜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 ②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 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锦山被烧死。 ( 1)这首诗首联 写抒情有什么特点。 ( 4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 / 80 ( 2)指出“人乞祭余骄妾妇”这句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背景。 (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4.( 8 分)( 1)运用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描写清明时节两种不同的景色,以乐景写哀情。 ( 2)《孟子 》或‚齐人有一妻一妾‛。 表现了诗人对贤愚混杂、是非不分的世道的愤慨;表现出诗人一种无奈的超脱。 【注释】 ( 1)桃李笑:形容桃花、李花盛开。 ( 2)冢:坟墓。 ( 3)蛰:动物冬眠。 ( 4)这句诗用的是《孟子》中的一个寓言,讲的是齐人在坟墓前乞求祭品充饥,反而在其妻妾面前夸耀有富人请他喝酒。 ( 5)这句诗用的是春秋时的一个典故。 志士介子推不贪公侯富贵,宁可被火焚死也不下山做官。 ( 6)是:对,正确。 ( 7)蓬蒿:“茼蒿”的俗称。 此指杂草。 【译文】 清明时节,桃李含笑盛开,但野田荒坟却是一片凄凉,令人哀愁的景象。 春雷惊天动 地,惊醒了蛰伏的龙蛇,春天雨水充足,郊外原野上的草木长得很柔嫩。 过去有个齐国人在坟墓前乞求祭品充饥,回家却向妻妾炫耀,说富人请他喝酒,与此相反,晋国志士介子推不贪公侯富贵,宁可被火焚死也不下山做官。 悠悠千载,贤愚混杂,谁是谁非。 最后都是掩埋在长满野草的荒坟中。 【赏析】 28 / 80 黄庭坚由清明的百花盛开想到荒原的逝者,想到人生的价值。 他感叹地说,虽然无论智愚高低,最后都是蓬蒿一丘,但是人生的意义却大不相同。 这是诗人触景生情之作,通篇运用 对比 手法,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慨叹。 首联以清明节时桃李欢笑与荒冢生愁构成对比,流露出 对世事无情的叹息。 二联笔锋一转,展现了自然界万物复苏的景象,正与后面两联的满眼蓬蒿荒丘,构成了强烈的对比。 由清明扫墓想到齐人乞食,由寒食禁烟想到介子推焚死,不论贤愚,到头来都是一 抔 黄土。 诗人看到大自然的一片生机,想到的却是人世间不可逃脱的死亡的命运,表达了一种消极虚无的思想,悲凉的情绪缠绕于诗行间。 这与诗人一生政治上的坎坷以及他所受的禅宗思想的浓厚影响是分不开的。 但作品体现了作者的人生价值取向,鞭挞了人生丑恶,看似消极,实则愤激。 【四川卷】 ,然后回答问题。 ( 8 分) 怀天经、智老,因访 之 陈与义 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 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 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 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 ( 选自《陈与义集校笺 》) 29 / 80 【注】天经,姓叶,名 ;智老,即大圆洪智和尚。 诗中“禅伯”指大圆洪智,“儒先”指叶天经。 ( 1)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 答: ( 2)请对这首诗第二联进行赏析。 ( 5 分) 答: 【 补充 注释】 ⑴ 天经:姓叶,名懋。 智老:即大圆洪智,一位和尚。 ⑵ 苕溪:河名,源出浙江省天目山,流经余杭、杭州、湖州等地,进入太湖。 ⑶ 西庵:智老所居。 位于湖州东南九十里的乌镇。 禅伯:形容智老精于禅学。 ⑷ 北栅:天经所居。 亦位于湖州东南九十里的乌镇。 儒生:形容天经精于儒学。 固穷:安于穷困,语出《论语卫灵公》:“君子固穷 ,小人穷斯滥矣。 ” ⑸ 纶巾鹤氅:是六朝以来名士喜爱的穿戴,这里比喻诗人是雅人。 纶巾,用丝带做成的头巾。 鹤氅,用鸟羽做成的外衣。 【参考答案】 ( 1) 诗人形象:情趣高雅、珍视友情、风流飘逸。 ( 3 分) ( 2)答案示例: 诗人客居外地,以诗自娱,观赏杏花,此种生活,是苦是乐,是悲是喜,诗中并没有直接道出,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客子‛ 30 / 80 对‚杏花‛,‚诗卷‛对‚雨声‛,融情于景,以自然清新的笔调表现了诗人的平淡闲适之情。 ( 5 分) 【鉴赏】 公元 1136 年(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