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技术在智能校园中的应用和设计内容摘要:

划》 (Inter of Things – An action plan for Europe)。 之后,欧盟还成立了欧洲物联网研究项目组 : CERP IoT。 此外,欧盟还提供了 500 亿欧元用于物联网相关技术体系、公共信息安全、标准体系建设、应用试 点的研究,在第六框架 (FP6)和第七框架(FP7)项目中重点加强物联网技术和标准的研究。 作为物联网的产业支撑,欧洲企业也走在世界前列。 Phillips、STMicroelectronics 等公司在积极开发廉价 RFID 芯片, Checkpoint 开发了支持多系统的智能识别系统, Nokia 开发了能够识别 RFID 的移动电话购物系统, SAP则在积极支持 RFID 的企业应用管理软件。 欧洲许多零售巨头家乐福( Carrefour)、麦德龙( Metro)、乐购( Tesco)、阿霍德( Ahold)等积极参与相关标准的制定并开 展应用试点。 特别是麦德龙 2020 年建立的零售示范店 —— 未来商店,向世人展示全新物联网模式下的零售销售情境。 英国、法国等国家也分别在机场货品分检、集装箱海关通关等环节开展 RFID 应用的实验。 (三) 日本 日本于 1994 年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 2020 年又提出了“ IT 基本法”,将其作为日本所有 IT 政策的基础。 2020 年及 2020 年先后出台“ eJapan 战略”及eJapanⅡ战略。 随后, 2020 年 5 月正式提出了以发展 ubiquitous 社会为目标的 uJapan 构想 .2020 年 7 月 6 日,日本政府 IT战略本部制定 了《 iJapan 战略 11 2020》,并将物联网作为其重要内容。 物联网研究方面,日本知名企业 NEC、 NTT、索尼等公司积极投入 EPC 全球标准的研发,并研制山基于 EPC 标准的软硬件产品。 除了开展 EPC 的研究,日本还提出了基于 UID 技术的物联网模型。 日本野村综研 (NRI)早在 2020 年时就预见到“泛在网”社会的到来。 在过去的 10 年间, NRI 以提供相关政策建议和实施实验验证的形式参与了日本政府推进的 eJapan、 uJapan 战略、以及日本政府发表于 2020 年 6 月的《智慧泛在( Smart Ubiquitous) 构想》等一系列重大国家战略的制定与实施。 我国 物联网 的 发展 (一)发展 动态 2020 年 8 月温家宝到中科院无锡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考察时强调要加快推进中国的传感网发展,建立中国传感信息中心。 2020 年 9 月,传感网国家标准工作组在京成立,“感知中国”高峰论坛召开 , 中国的物联网标准体系初步形成。 2020 年 11 月 , 温家宝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向首都科技界发表了题为《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又一次强调了科学选择新兴战略性产业的重要性,并指示要着力突破传感网、物联网关键技术。 大力发展物联网产业将成为 中国今后一项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重要决策。 2020 年 两会 期间 ,“物联网”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此举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随后, 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物联网发展相关的产业政策,国务院、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等部门都出台了相关产业扶持政策来加速促进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 各级政府的政策出台、各高校院所的技术研发、标准化进展以及重大专项的设立都对未来几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走向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2020 年两会召开在即, 各省市政府 在地方 工作报告 中明确指出 “十二五”主要工作,要推进物联网技术研发与应用、加快物联 网项目的示范应用与“三网融合”,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与云计算示范应用等。 近日, 教育部公布 的 2020 年新增 140 个本科专业中物联网工程专业格外抢眼 , 全国共有 37 所高校获准开设物联网工程及相关专业。 ( 二 ) 发展 优势 物联网在中国迅速崛起得益于我国在物联网方面的几大优势 : 1)我国早在 1999 年就启动了传感网技术研究,研发水平处于世界前列 2)我国 在 物联网核心技术 —— 传感网领域是世界标准主导国之一 12 3)我国是目前能够实现物联网完整产业链的国家之一 4)我国无线通信网和宽带覆盖率高,为物联网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5)我国 已正式 成为世界第 二 大经济体, 支持物联网发展 的 经济实力 雄厚 (三)发展成果 行业应用成为 我国目前也是 未来几年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通过物联网 RFID 技术的灵活运用,我国 交通运输行业在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多路径识别、城市交通一卡通等智能交通领域 取得 突破。 如厦门路桥管理公司在不停车收费系统中应用 RFID 技术发行 RFID 电子标签共 20万张;广东联合电子收费公司自 2020 年起建立不停车收费系统,发行 16 万张 RFID 电子标签; 卫生部 RFID 主要应用领域有卫生监督管理、医保卡、检验检疫等,已完成了“ 948” 国家牛肉质量追溯系统建设,正在合作开发冷链物流项目,并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医院对病人、医疗器械、药品及病源的实时动态及可追溯管理,以及电子病历与健康档案管理等方面开展了试点工作。 民用通讯方面,三大移动公司同时推出了基于物联网的产品。 中国移动推出的手机支付业务就是一个物联网的实际应用。 其技术核心是将手机中的 SIM 卡换成 RFID SIM 卡,这样一来,手机便具有了信用卡的功能,用户在消费时只需要将手机在接收器上轻轻一扫就可以 完成划账和获知消费清单。 中国电信主推的“全球眼”技术也是对物联网概念的实现。 只要在需要并且有权限进行监控的物品中嵌入感应芯片,就可以通过中国电信的“全球眼”对相应物品进行实时监控。 中国联通则以公交卡手机进军物联网市场。 其在上海推出的公交卡手机完全可以替代公交卡,用户上车只需将手机对准读卡器即可“刷卡”付费,大大方便了市民的出行。 在民用产品方面,我国企业在物联网商品上刚刚取得重大突破。 2020 年 1 月 23 日,海尔 公司 发布了世界上首台“物联网冰箱”。 海尔因此成为全球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推出“物联网冰箱”的世 界品牌。 与普通冰箱相比,海尔“物联网冰箱”是世界冰箱史上一款里程碑式的革命性产品。 通过 对储存食物的射频标签进行识别 与网络连接,实现了冰箱与冰箱里的食品进行对话的功能。 譬如,它知晓储存其中的食物的保质期、食物特征、产地等信息,并会及时将信息反馈给消费者,让消费者对冰箱里的食品做出必要的反应。 同时,海尔“物联网冰箱”13 还能与超市相连,让消费者足不出户就知道超市货架上的商品信息,其次还能够根据主人放入及取出冰箱内食物的习惯,制定合理的膳食方案,给消费者提供健康、营养的生活方案,并因此给消费者的生活带来全新的享受与 体验。 前景分析与道路思考 (一)广阔前景 物联网产业覆盖面广,涉及交通、医疗、工业控制、公共事业管理、石油等各种行业,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物联网一方面 可以提高经济效益,节约成本;另一方面可以 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以 物联网 技术 在交通上的应用 为例,这种应用物联网技术的 实时、高效、准确的新型交通运输系统, 显著 提高 了 交通运输效益,降低 了交通堵塞与车祸发生几率,使油料消耗量与废气排放量得到一定的减少。 在医疗行业, 物联网技术的引入, 为百姓 提供 了 更加安全有效的医疗 卫生 服务。 在工业控制方面,物联网技术 可 提高产品 质量、 促进 节能减排。 在不久的将来, 物联网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 将 无处不在,这其中 必然 蕴含着巨大的经济效益。 据本文截稿前的最新消息,我国物联网发展中心无锡物联网和软件产业发展迅猛, 2020 年全年软件产业实现销售收入 602 亿元,物联网产业实现销售收入 亿元,预计 2020 年物联网产业营业收入要达到 600 亿元,同比增长 64%。 全国范围来看, 2020 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达到 1800 亿元,到 2020 年,中国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有望 突破 7000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市场前景将远远超过 现在的 计算机、互联网 及 移动通信等市场。 (二)发展之路 物联网的提出,勾勒出了我们未来生活宏大的蓝图,而且物联网得到了 我国政府到地方各级的重视,同时也是各行业的一个未来发展方向。 以电信公司为例,面对新经济背景下的资本运作的压力,技术革新,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其唯一出路。 从目前来看,电信公司正从移动业务的发展由语音业务转向数字业务的发展,在 2020(第四届 )移动互联网研讨会上移动互联网是我们为了移动业务的发展的大方向。 虽然物联网的发展前景潜力巨大,但冷静思考一下,物联网短期之内还面临诸多的挑战 : 1. 普及面窄,应用 尚 匮乏 尽管 目前已出现一些与物联网相关的产品,但其还仅停留概念 论证 阶段,投入实际应用的产品非常少。 由于物联网的前景很好,得到了政府上下各级官员的关注 ,同时也是我们各行业未来的蓝海。 由于其及技术性、前沿性的特点,很是有人可以真正知道物联网的标准定义,甚至有人会将其和物流混淆不清。 低普及14 度,导致的是物联网的实际应用的匮乏,尽管已经有海尔这样的全球领先的首个物联网冰箱的诞生,还有不少电信运营商的物联网体验厅有手机控制空调、热水器等家用电器及家庭安防联网的概念性产品的体验,但是这样的应用还是少数的。 智能家居这一概念虽然早已提出 ,但产品及应用的匮乏导致消费者审美疲劳,这说明物联网概念下的创新应用明显不足。 2. 标准不一,整合困难 物联网涉及多个行业,物流、交通、建筑、安防等等,产品多元化及产业链复杂是物联网的明显特征。 要使各行业的信息可以有最大程度的交流,我们需要一个统一的接入标准,可是现阶段而言,我们物联网的标准还比较零散,标准的制订与应用不是很好地实现畅通交流,同时,我们与国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