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电大电大作业安徽地域文化内容摘要:

年 隐居浙江湖州苕溪,遂自号 苕溪渔隐。 此书是胡仔穷一生之力的 杰作,分前后两集,共 100 卷, 50 余万字。 涉及上百位古代诗人 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技巧、格律、掌故等。 胡仔在自序中认为 “开元之李杜,元佑之苏黄,皆集诗之大成者。 ”因此他论诗格外 推崇李白、杜甫、苏轼和黄庭坚。 在重视前人创作成果的同时, 他还强调诗歌必须不断创新,提出了很多精辟的见解,对后人学 诗很有裨益。 《苕溪渔隐丛话》的编纂体例是以人为纲,连类而及, 即写到某位大家,跟他有联系的诗人也连带介绍,均以年代为序, 将作家、作品与生平事迹有机结合。 有不少散佚的材料, 靠此书 才得以保存下来,因此意义非常重大。 《燕乐考原》 《燕乐考原》作者为清代著名学者凌廷堪,在这部 : 书中,凌廷堪揭示了燕乐由琵琶弦定律的奥秘,找到了理论上的 调音与琵琶弦上的对应位置,该发现揭开了词律研究的千古疑窦, 拉开了词体起源与音乐关系研究的序幕,在词学史上具有重大意 义。 三、简答题(每小题 5 分,共 20 分。 ) 齐云山作为道教名山的历史地位是什么。 答:齐云山作为道教圣地,始于唐代。 据史料记载,唐朝乾元年 间,道士龚栖霞云游至齐云山,隐居于天门岩修炼传法;虽无建 迹,却留下道教遗 踪。 南宋宝庆年间,道士余道元自黟北(黄山) 游至齐云山天门岩,得潜师天谷子印记 “宜我室此 ” ,遂拜请于居 士金安礼、金士龙,建佑圣真武祠于齐云岩。 此后云游道士纷至 沓来,崇拜道教的居士信徒,纷纷献地输财,筑祠建观,香火日 盛,从而创立了齐云山的道教基业。 明代中后期,齐云山道教进 入鼎盛时期,龙虎山正一派的第四十八代天师张真人在齐云山为 嘉靖皇帝建求子应验,皇帝龙心大悦,下旨醮建了 “玄天太素宫 ” , 齐云山从此更加声明远播。 明嘉靖帝等多次派使臣来山朝拜,并 且亲自为宫观撰写碑铭、匾额,一时成为道教正一派的活动 中心, 来自皖、浙、赣等地的香客达三千之众。 古今往来,齐云山以它 的香火鼎盛,奇观圣景与神秘玄奥,吸引了众多虔诚的教徒以及 文人雅士。 朱熹、王阳明、徐霞客、海瑞、戚继光、唐伯虎、袁 宏道、郁达夫等都曾造访。 他们登临齐云山,寄情于峰岩幽洞, 或赋诗题词,或树碑为 记,纷纷盛赞名山,一时传为佳话,就连 乾隆巡游江南时也不甘寂寞,留下了 “天下无双胜境,江南第一 名山 ”的赞语,为齐云山留下了珍贵而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这 些都无疑肯定了齐云山作为道教名山的历史地位。 金乔觉与九华山有着怎样的渊源。 答:九华山佛教地 位的突显与当时的一位名叫金乔觉的僧侣有重 要关系。 金乔觉,古新罗国(今朝鲜半岛东南部)国王金氏近族, 早年曾经来大唐留学,汉学造诣颇深。 在唐学习期间金乔觉对佛 教产生了浓厚兴趣。 回国后便削发为僧。 唐开元七年( 719 年) , 24 岁的金乔觉再次来到中土大唐,几经辗转,最后选择在九华山 安顿下来,他栖居岩洞,以白土 (观音土 )掺粮煮饭而食,进行了长 达 75 年的苦修和苦行。 当地人们被金乔觉的行为所感动,为其建 造了寺宇,即九华山目前最古老的化城寺。 无数的善男信女来到 该寺朝拜,九华山的佛教由此兴盛起来。 唐贞 元十年( 794 年) , 金乔觉圆寂,终年 99 岁。 其肉身三年不腐。 弟子们 “知其圣人降 世也 ” ,便建肉身塔以供奉,尊他为地藏王菩萨,因其姓金,又称 作 “金地藏 ”。 九华山由此声名远播,成为与五台山文殊、峨眉山 普贤、普陀山观音并称的地藏菩萨的道场。 金乔觉在九华山苦修 75 年,没有创立宗派,也没有著述留于后人,但是因他而出名的 九华山却一直香火不断,至今依旧寺庙林立,游人不断。 究其原 因,正是他的思想和信仰深入人心,他的 “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地狱未空,誓不成佛 ”和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的思想,在 广 大佛教徒中广为流传,其坚韧、隐忍的性格、普渡众生的信念 受到了民众的推崇。 四、考察论析题(每小题 20 分,共 40 分。 ) 1 对自己所在地区的某一文化习俗做一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 答:居住民俗是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徽州民居可以从村落、 住房和房屋装饰三个层次来反映其民俗文化。 徽州村落的景观很特别,最宏丽的建筑首推宗祠。 宗祠是全宗族 或宗族某一分支成员共同拥有的建筑,又是敬奉祖先牌位的地方, 具有宗教般的神圣意义,所以普遍建得比一般民居更高大、更华 美、更气派,使人身临其境时自然而然产生出一种 神圣崇高、肃 穆敬畏之情。 徽州民居围墙一般很高。 男人大都在外经商,此墙便起着防盗、 对女性禁锢的作用。 徽州民居都设有天井,它们起着通风透光的 功用。 天井的设计也有一层深意 ,经商之人,总怕财源处流,就造 天井,使屋前脊的雨水不致流向屋外,而顺枧纳入天井之中,名之曰: “四水到堂。 ”意为 “财不外流 ”。 在正厅,一般 都有供桌 , 供桌上往往摆着这两样东西:一面镜子,两方笔筒状的瓶子 ,谐音 为平、静,近代出现了自鸣钟以后,则将它放在中间。 三者合起 来,终生平静也。 中堂两侧是对联, “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田 存一 点子种孙耕。 ” “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 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 ” “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 ”这些对联道出了古徽州的 人生态度。 徽州民居的装饰也极有特色。 大门上建有门罩或门楼。 门罩在离 大门门框上部少许地方用水磨砖做成向外突出的线角及装饰,顶 上覆以瓦檐,复杂的则在下部用水磨砖做成垂花门形式,两旁各 置一垂莲柱,中间施横枋两层联系。 门栋、门罩、柱础、梁架、 窗户、栏杆等部位都有雕刻,这些雕刻虽民间艺人所作,但却是 令人惊叹的艺术品。 民居的雕刻图案取材广泛,凝聚着徽州人的 精神信仰和理想追求。 《安徽地域文化》作业 4 一、填空(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 ) 安徽绘画起源于四世纪,最早出现的画家是晋代 戴逵。 明清时期是安徽绘画的高峰期,有詹景凤、丁瓒、丁云鹏等绘画 高手;清初,则出现以渐江为首的 新安画派 ,以梅清为首的 宣 城画派 ,以萧云从为首的 姑熟画派。 乾嘉年间,萧县兴起龙城 画派。 这些画派对中国的绘画传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明代是徽派版画的极盛期,明末胡正言印制的《 十竹斋书画 谱 》和《十竹斋笺谱》为徽派版画最高成就。 十九世纪中叶,徽 派版画随着近代印刷术的兴起而 逐渐没落。 徽州三雕,指砖雕、 石雕 、 木雕 ,其中尤以砖雕历史悠久, 别具特色。 黄山自然景色秀丽绝伦, 奇松 、 怪石 、 云海 、 温泉 四 以 绝著称于世,后又加上冬雪并称五绝,令海内外游人叹为观止, 有“天下第一奇山 ”之称。 安徽的 九华山 ,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有 “东南第一山 ” 之誉。 齐云山位于安徽休宁县城以西,古称 白岳 ,与黄山南北相望, 风景绮丽,素有 “黄山白岳甲江南 ”之誉。 天柱山 位于安庆潜山境内,其主峰海拔 1488 米,高耸挺立, 如巨柱擎天,称为天柱 峰,山也就此得名。 天柱山过去还有潜山、 皖山、万岁山之称。 采石矶 位于马鞍山市西南的翠螺山麓,古称牛渚矶。 它和岳 阳城陵矶、南京燕子矶,合称 “长江三矶 ”。 以山势险峻、风光绮 丽、古迹众多而列三矶之首,素有 “千古一秀 ”之誉。 敬亭山的诗歌文化源于南齐诗人 谢眺 ,他在宣州作官时写了 不少有关敬亭山的诗歌。 到了唐代,大诗人李白慕名而来,先后 七次登临,留下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的盛赞,于是敬亭山 声名鹊起,直追五岳。 巢湖 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位于安徽省中部,是安徽境 内最大的湖泊。 1醉翁亭坐落在安徽滁州市西南琅琊山麓,与北京陶然亭、长沙 爱晚亭、杭州湖心亭并称 “中国四大名亭 ”。 因宋代大文学家欧阳 修《 醉翁亭记 》一文而闻名遐迩。 文中脍炙人口的佳句 “ 醉翁 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 ”更是家喻户晓。 1马鞍山 太白楼 位于马鞍山市采石矶景区,面临长江,背依 翠螺山,是一座雄伟壮观的古建筑,与湖南岳阳楼、湖北黄鹤楼、 江西滕王阁并称为 “中国四大历史名楼 ”。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 5 分,共 20 分。 ) 宣城画派:宣城画派,指以梅清为首的梅氏诸画家。 在绘画艺术 上,梅 清注重笔墨韵味和 “文人画 ”的传统,反对死临硬摹、食 古不化。 梅清擅长山水、松石,尤其好画黄山。 梅氏画家中,较 为著名的还有梅清的从子梅磊、梅磊之子梅南,从孙梅翀、侄孙 梅庚、梅种、梅蔚等,其中尤以梅庚名气最大。 它们共同形成了 宣城画派的风格。 文房四宝: “文房四宝指的是我国独特的传统书写绘画工具笔、 墨、 纸、砚。 文房四宝 ”作为专有名词流传,来源于徽州城 (今歙县徽 城镇 )筑建的 “四宝堂 ”。 它们在传播中华民族文明,发扬祖国文化 传统方面起到了非常突出的作用。 三、简答题(每小题 5 分,共 20 分。 ) 在安徽不少地区,小孩子佩戴 “端午锦 ” ,有什么文化寓意。 答:安徽不少地方端阳节还有给小孩子儿佩戴端午锦的风俗。 端 午锦的代表物是用五颜六色的丝绒线织成内装香料的锦囊,俗称 香囊或香荷包。 香料主要是香草、大蒜、樟脑、雄黄、陈香粉等。 俗传,节日佩戴饰物可以辟邪。 端午锦一般为亲娘亲手缝制。 如 铜陵民间妇女以彩色布、乡花绒等制作老虎、粽子、菱角、香袋 (内装苍术等中草药)等给小孩佩戴、也有的地方为舅妈、姑姑、 姨妈、外婆缝制。 如涡阳妇女(外祖母、舅妈)用象征太阳黄经 的黄布缝制绣有虎头、 “五毒 ”的兜肚、 黄鞋给外甥、小侄儿们穿 戴。 休宁县妇女为外甥缝制红包肚、香荷包、雄黄袋、彩色粽子、 樟脑串等。 徽商兴起的自然条件与历史背景是什么。 答: (一)徽商兴起的自然条件古代徽州地处皖南崇山峻岭之中,这里没有成片的耕地,即使有, “也非善耕作之地 ” ,粮食产量普遍较底。 据顾炎武的记载,徽 州一年所产的粮食,只能勉强养活全境十分之一的人口,余下的 十分之九人口的口粮要从几百里之外的苏州、松江、常州、镇江 等府,或者是从几千里之外的江西、湖广等地运来。 山多田少, 土地瘠薄,农 业收入不足以自给,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 徽州人 不得不走出丛山,经商谋利。 徽州虽然 “粮不足 ” ,可是物产丰富。 异常丰富的土特产品向徽州 人展现了一条现实的出路 ——以商代耕,不少人最初就是以贩运 土特产品起步的。 虽然大山挡住了徽州人经商的道路,但这里的 水陆可称便捷: “上接闽广,下接苏杭 ” ,丰富的物产加上便捷的 水陆,大大刺激了徽州人经商的积极性。 (二)徽商兴起的历史背景 明朝中叶以后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扩大、江南城镇商品经济的 发展以及赋役折银制度的推行,为徽州人经商提供了极好的社会 条件。 明朝中期以后,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手工业内部的地域 分工和行业分工、农业的专业化趋势都有了进一步发展。 社会分 工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它使得商品交换成为必不可少。 因此 社会分工的扩大促进了商品的广泛流通和各级市场的繁荣,从而 为商人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 同时,这一时期,江南地区的南 京、苏州、杭州等中心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商贾云集,空前繁荣; 这一地区众多的以商业和手工业为主的专业性市镇也在明中期后 勃然兴起。 江南城市的繁荣和市镇的兴起为毗邻的徽州人经商提 供了便利。 明代盐法变革给徽商的发展壮大带来了契机。 折色开中后,徽州 人成批地来到两淮、两浙,从事盐业的 经营,并逐渐取代山西、 陕西商人而占据了盐业经营中的优势地位。 明万历四十五年,明 政府又率先在两淮盐场推行 “纲运制 ” ,徽商就以同乡和同族结成 纲帮运销食盐,从而获得了垄断两淮盐业的世袭特权。 盐业经营 中的优势地位和继之而来的垄断特权的确立,使徽商得以雄飞于 中国商界。 四、考察论析题(每小题 20 分,共 40 分。 ) 我省国家级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各有哪些。 请选择其一进行详 细介绍。 答:安徽历史悠久,文化精深,其中安庆、寿县、亳州、歙县、 绩溪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安徽还有九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蒙 城、涡阳、桐城、和县、贵池、黟县、凤阳、潜山、宣州。 安庆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北岸,是长江沿岸著名的港 口城市。 有 “万里长江此封喉,吴楚分疆第一州 ”之美称。 总面 积 万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 821 平方公里,辖 7 县 3 区。 安徽省名中的 “安 ”便取自安庆。 (一)安庆的历史文化 安庆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这里有薛家岗 和张四墩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东周时期安庆是古皖国所在地, 安徽省简称 “皖 ”就由此而来。 南宋时始名 “安庆 ” 含 “平安吉 庆 ”之意,别名 “宜城 ”。 从 清乾隆到民国年间,安庆一直是安徽省省会和全省政治、经济、 文化中心,也是军事重地,太平天国后期安庆保卫战就发生在这 里。 它也是中国较早接受近代文明的城市之一。 1861 年曾国藩创 办的安庆内军械所,制造了中国第一台蒸汽机和第一艘机动船; 安徽省的第一座发电厂、第一座自来水厂、第一家电报局、第一 部电话、第一个飞机场、第一个现代图书馆、第一所大学、第一 张报纸 „„都诞生在这里。 安庆素有 “文化之邦 ” “戏剧之乡 ” “禅宗圣地 ”的美誉。 是历史上 “大乔小乔 ”“不越雷池一步 ” “六尺巷 ”等著名故事的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