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工程与工艺教学大纲内容摘要:

微观粒子的波粒 二象性。 4*、 波函数与原子轨道、几率密度和电子云 (空间图象 )。 四个量子数。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多电子原子能级、电子排布原则 )。 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元素基本性质 (原子半径、电离能、电子亲合能、元素电负性 ) 的周期性。 说明和要求: 能根据电子分布规律及近似能级图写出元素原子的电子分布式。 掌握各区元素原子的结构特征,并能从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了解元素的性质 (金属性、非金属性、最高氧化数等 ) 及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区、族、周期)。 熟悉四个量子数的意义,并能用四个量 子数描述电子的运动状态。 了解 s、 p、 d 原子轨道的角度分布图(形状和伸展方向)。 理解原子半径、电离能、电子亲合能、电负性的基本概念及其周期性变化规律。 初步了解原子能级、波粒二象性、原子轨道、波函数和电子云等基本概念。 重点:各区元素原子的结构特征,并能从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了解元素的性质 (金属性、非金属性、最高氧化数等 ) 及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区、族、周期)。 难点:各区元素原子的结构特征。 原子轨道、波函数和电子云等基本概念。 第六章 分子的结构与性质 化学键参数和分子性质。 离子键 的特征。 共价键 (价键理论、杂化轨道理论、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 4*、 分子轨道理论简介。 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 说明和要求: 掌握杂化类型 (sp、 sp sp不等性 sp3)与分子或离子空间构型的关系。 能从价键理论解释共价键的形成、特点 (方向性、饱和性 )和类型 ( σ 键、 π 键 )。 3*、了解分子轨道理论概念,应用能级图说明第一、第二周期同核双原子分子结构。 了解分子间力、氢键、分子极化的概念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重点:杂化类型 (sp、 sp sp不等性 sp3)与分子或离子空间 构型的关系。 难点:杂化类型 (sp、 sp sp不等性 sp3)与分子或离子空间构型的关系。 第七章 * 固体的结构与性质 晶体的特征 (晶体的特征、晶系、晶格、晶体的类型 )。 10 离子晶体 (离子晶体的特征、性质,离子晶体的结构类型、晶格能 )。 原子晶体和分子晶体。 金属键与金属晶体 (―自由电子 ‖理论、能带理论初步 *)。 离子极化。 固体的物性 说明和要求: 掌握不同类型晶体 (离子晶体 、原子晶体、金属晶体、分子晶体 )的结构特征及其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掌握离子的电子构型的几种类型。 了解离子极化的概念及对物质结构和性质的影响。 了解晶格能的概念。 重点:不同类型晶体 (离子晶体、原子晶体、金属晶体、分子晶体 )的结构特征及其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难点:离子极化的概念及对物质结构 (键型及晶体构型 )和性质 (溶解性 )的影响。 第八章 配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配合物的基本概念 (定义、复盐、配合物组成、配合物命名 )。 配合物中的化学键理论 (价键理论、晶体场理论简介 *)。 配合物的类型和制备。 配合物和配位平衡。 说明和要求: 掌握配合物的组成、命名、化学式的写法。 掌握配 合物的价键理论: ( 1)配合物的空间构型与形成体杂化轨道类型的关系; ( 2)配合物的稳定性、磁性与配合物键型的关系。 掌握配离子的稳定常数及其有关计算。 了解配合物在分析化学中的一些应用(离子鉴定、分离、掩蔽)。 重点:配合物的价键理论,配离子的稳定常数及其有关计算。 难点:配合物的价键理论,配离子的稳定常数及其有关计算。 第九章 * 氢 稀有气体 元素的发现、分类和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态。 单质的结构、物理性质和制取方法。 氢 (存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制备方法 )。 稀有气体 (发 现简史、存在与分离、单质的性质与用途 )。 稀有气体的化合物 (氙的化合物 )。 11 说明和要求: 了解主族元素单质的化学性质及晶体结构。 了解单质的制取方法。 掌握氢气的性质和制备方法。 了解稀有气体的基本知识。 重点:氢气的制备、性质和用途以及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 第十章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元素 s 区元素概述。 碱金属、碱土金属的性质。 碱金属碱土金属的氧化物、氢化物、氢氧化物。 碱金属碱土金属的盐类。 5*、 配合物。 说明和要求: 掌握离子型氢化物的还原性。 熟悉碱 金属、碱土金属正常氧化物、过氧化物、超氧化物的性质。 重点:碱金属、碱土金属正常氧化物、过氧化物、超氧化物的性质。 难点:碱金属、碱土金属正常氧化物、过氧化物、超氧化物的性质。 第十一章 卤素和氧族元素 p 区元素概述。 卤族通性。 卤素单质 (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制备、用途 )。 卤化氢和氢卤酸 (制备、性质 )。 卤化物、拟卤化物 *。 氯的含氧酸及其盐。 氧族元素概述。 氧和臭氧 (结构、性质 )。 水 过氧化氢 (性质、制备、用途 )。 1硫及其化合物 (同素异形体、硫化氢 、硫化物与多硫化物、硫的氧化物、硫的含氧酸及其盐 )。 说明和要求: 理解卤素、氧族元素的通性 , 卤素单质的制备和性质。 掌握卤化氢的还原性、稳定性、氢卤酸的酸性及递变规律。 熟悉卤化物的性质(键型及溶解性)及其性质变化规律。 12 掌握氯的含氧酸( HClO、 HClO3 、 HClO4)及其盐的性质及递变规律。 理解 X XO在碱性介质中的岐化反应规律。 熟悉氢氧化物的两种电离方式 (ROH 规则 )。 掌握 O3 的结构及大 π 键的形成条件。 掌握 H2O2 的结构和性质。 熟悉 H2S、金 属硫化物、多硫化物的性质。 硫的含氧酸 (H2SO H2SO H2S2O H2S2O H2S2O7) 及其盐的性质。 1 H2SO4 的结构 (pd)π 键。 1熟悉 Cl、 Br 、 I、 S SO3 S2O3 SO42的鉴定。 重点:卤化氢的还原性、稳定性、氢卤酸的酸性及递变规律,氯的含氧酸( HClO、 HClO3 、HClO4)及其盐的性质及递变规律,硫的含氧酸 (H2SO H2SO H2S2O H2S2O H2S2O7) 及其盐的性质。 难点: O H2O H2SO4 的 结构。 第十二章 氮族、碳族和硼族元素 氮 族、碳族和硼族元素 概述。 氮和氮的化合物 (氮的氢化物、氮的氧化物、亚硝酸及其盐、硝酸及其盐 )。 磷的含氧酸及其盐。 砷、锑、铋及其重要化合物。 碳、硅及其重要化合物。 锡、铅的重要化合物。 硼的氢化物、硼酸及其盐。 碳、硅、硼的性质比较。 铝的氧化物、氢氧化铝和铝盐。 对角线关系。 说明和要求: 了解氮族、碳族、硼族元素的概述及惰性电子对效应。 了解氨的三类反应,掌握铵盐的热分解规律。 掌握亚硝酸及其盐的性质。 掌握硝酸、硝酸根的结构和硝酸及其盐的性质。 熟悉磷的含氧酸类型和磷酸及其盐的性质。 了解砷、锑、铋氧化物的水合物及其盐的性质。 掌握碳酸及其盐、硅酸及其盐的性质。 掌握锡、铅的氧化物及其水合物、盐类 (包括硫化物 )的性质及递变规律。 掌握乙硼烷的结构、硼酸及其盐的性质。 13 熟悉铝的氧化物、氢氧化物的性质。 1掌握氯化铝的结构、矾的概念。 1熟悉对角线规则。 1熟悉 NH4+、 NO NO PO4 Bi3+、 Al3+、 Sn2+、 Pb2+、 SiO3 CO32 的鉴定。 重点:亚硝酸及其盐、硝酸及其盐、磷的含氧酸类型及其盐、碳酸及其盐、硅酸及其盐的性质。 乙硼烷的结构、氯化铝的结构。 对角线规则。 难点:乙硼烷的结构、氯化铝的结构。 第十三章 过渡元素(一) 过渡元素通性 (价电子层构型、氧化态、原子半径、单质性质、金属活泼性、化合物的颜色、磁性、配位性质、原子簇化合物 *)。 钛、钒 *分族 (钛及其化合物,钒、铌、钽的重要化合物 *)。 铬分族 (铬及其化合物,钼、钨的重要化合物 *)。 锰分族(锰的重要化合物)。 铁系元素(铁、钴、镍的化合物)。 6*、 铂系元素简介。 说明和要求: 了解过渡元素的通性。 了解钛族、钒族元素的单质及重要化合物的性质。 掌握 Cr(Ⅲ )、 Cr(Ⅵ )重要化合物的性质(颜色、氧化物及其水合物的酸碱性、氧化还原性、溶解性等 );了解铬族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掌握 Mn(Ⅱ )、 Mn( Ⅳ )、 Mn( Ⅵ )、 Mn(Ⅶ )重要化合物的性质(颜色、氧化物及其水合物的酸碱性、氧化还原性、稳定性、溶解性等);了解锰族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掌握铁、钴、镍重要化合物的性质,了解铁系、铂系元素的单质的性质。 重点:铬、锰、铁、钴、镍 重要化合物的性质。 难点:铬、锰重要化合物的性质。 第十四章 过渡元素(二) 铜族元素(铜、银的重要化合物)。 锌族元素(锌、汞的重要化合物)。 镧系和锕系元素概述。 4*、镧系元素的重要化合物。 5*、稀土元素。 6*、钍和铀的重要化合物 14 7*、核反应和超铀元素的合成。 说明和要求: 掌握铜、银、锌、汞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以及 Cu(Ⅰ )~ Cu(Ⅱ )、 Hg(Ⅰ )~ Hg(Ⅱ )间的相互转化,了解铜族、锌族元素的单质的性质。 了解镧系、锕系元素的电子层结构,镧系收缩及其后果。 了解稀土元素的 应用。 了解核反应的类型。 了解放射性的应用。 重点:铜、银、锌、汞重要化合物的性质; Cu(Ⅰ )~ Cu(Ⅱ )、 Hg(Ⅰ )~ Hg(Ⅱ )间的相互转化;镧系、锕系元素的电子层结构,镧系收缩及其后果。 难点: Cu(Ⅰ )~ Cu(Ⅱ )、 Hg(Ⅰ )~ Hg(Ⅱ )间的相互转化;镧系、锕系元素的电子层结构,镧系收缩及其后果。 三、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1. 天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编著 . 无机化学 (第四版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0. 2. 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编 . 无机化学 (第四版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0. 3. 大连理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编 . 无机化学 (第五版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0. 4. 武汉大学、吉林大学等校编 . 无机化学 (第四版 )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0. 5. 陈慧兰 . 高等无机化学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0. 修订人:李荣清 审核人:蒋正静 修订日期: 2020 年 10 月 15 化学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一、 说 明 适用专业 化学工程与工艺 先修课程 无机 化学 总学时 64 总学分 4 (一)本课程的目的、要求 有机化学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必修课。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通过学习有机化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思维能力,以及为学习有机化学中的后续课程和发展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初步具备运用有机化学的知识与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内容选取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有机化学课程的内容虽然主要集中在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方面,但是对于有机化学整个领域 也提出了较全面的看法,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题材的衔接性、系统性和循环性,并尽可能做到由浅入深、深入浅出,教学语言形象生动、浅显易懂。 重要章节详讲,部分章节少讲甚至不讲或安排自学,要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习题课和课外作业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应给以足够重视。 通过练习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有机化学的理论和知识解决问题,同时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方法 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启发式教学和计算机辅助教学,建立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方法的教学方法:问题 法、质疑法、迁移法、对比法,为配合课堂教学还实施课后辅导答疑 (四)考核方式 平时成绩(作业成绩和测验成绩)占 20%,期末考试占 80%。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教学章节 教学内容 学时安排 备注 1 有机化学的结构和性质 2 2 烷烃 4 3 烯烃 4。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