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防治工作制度内容摘要:

发现本年度内漏报的传染病病例,应及时补报。 对甲类传染病和按照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病原携带者,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的疾病暴发、少见传染病和本地已消除的传染病的报告信息,立即上报院领导和当地疾病控制机构,经疾病控制机构确认后,按照法定时限通过网络报告信息。 疫情分析资料要及时向主管领导报告,使主管领导及时掌握动态。 传染病报告记录资料要保存 3 年,网络直报的疫情信息和相关资料定期导出,制成电子文档双重备份。 传染病疫情管理相关资料分类归档保存。 疫情管理人员未经许可,不得转让或泄露信息报告系统操作账号和密码,密码要一个月更换一次。 对疫情信息资料做好保密工作,不得泄密。 二 0 一一年六月 20 传染病疫情信息网络直报制度 为了进一步加强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管理,确保报告系统的有效运行,充分发挥网络直报的优势,规范本院的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工作,提高报告的效率与质量,为疾病预防控制提供及时、准确的监测信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制定工作制度如下: 我院为法定传染病疫情责任报告单位,我院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为责任报告人。 传染病报告实行谁接诊,谁报告,首诊医生负责制。 责任报告人在发现法定传染病病例后,根据诊断结果,按照规定时限及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进行报告。 发现漏报的应及时补报。 疫情管理人员应及时审核传染病报告卡,进行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检查,如发现上述问题,立 即向报告人进行核实、补充或订正,将审核后的传染病报告卡及时录入网络直报系统。 网络直报人员收集到传染病报告卡片后,应该按照规定的时限和程序通过网络直报系统进行实时报告,以便上级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对信息进行审核、监测、统计分析和预测、预警。 已报告病例如果诊断发生变更、死亡时,责任报告人应及时进行订正报告,并重新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卡片类别选择订正项,并注明原报告病名。 21 疫情管理人员应每月对上月报告的传染病疫情进行监测、分析,并上报预防保健科和主管院长。 责任报告人和疫情管理人员应严格保护传染病病 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密切接触者涉及个人隐私的有关信息、资料。 传染病报告卡应按编号装订,《传染病报告卡》及传染病报告记录应按有关规定保存,保存期限三年。 传染病责任报告人、疫情管理员、网络直报员瞒报、缓报、谎报传染病疫情的,给予直接责任人及其主管领导行政处分,并给予相当经济处罚。 1网络直报人员应保障网络直保系统有关设备和运行环境的安全,保障计算机功能正常发挥。 经常检查直报系统安全状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1网络直报人员应对网络直报系统的帐户、密码等资料妥善保管,密码每月至少更改一次 ,一般应在 8 位以上,应有数字与英文字母组合,并严格保密。 二 0 一一年六月 22 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员工作职责 传染病网络直报人员应具备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且熟习传染病疫情管理和网络直报业务,具备指导和培训医务人员开展传染病疫情报告的工作能力。 网络直报人员在接到传染病疫情报告后,应及时 审核传染病报告卡信息并录入直报系统;每月应对本单位传染病监测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呈报本单位主管领导并向有关科室通报。 网络直报人员在网络直报或上报当地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之前,需先对本单位填报的传染病报告卡进行审核。 ①发现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情况时,及时通知报告人核对;对重复报告的卡片进行标注,不再进行网络直报。 ②发现以下情况时,建议立即对报告信息进一步核实: Ⅰ 发现甲类传染病和按照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病原携带者,卫生部规定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乙类传染病和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 病。 Ⅱ 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不明原因死亡病例。 Ⅲ 发现同一种急性传染病在同一自然村、街道、集体单位(场所)一日内出现 3 例及以上,或一周内出现 5 例及以上。 如以上任何一种情况属实,应立即电话报告当地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并按规定进行网络直报。 每周、月、季、年定期开展传染病漏报、迟报检查。 认真执 23 行传染病疫情管理奖惩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传染病报告卡应按编号装订,《传染病报告卡》及传染病报告记录应按有关规定保存,保存期限三年。 网络直报用户帐号的正式使用密码,一般应在 8 位以上,并有数字与 英文字母组合,每月至少更改一次。 网络直报人员未经上级系统管理员许可,不得转让或泄露网络直报系统操作帐号和密码,并避免在公共场所公开使用网络直报系统。 按时参加辖区疾控中心召开的疫情例会制度。 组织全院医务人员学习传染病有关法规信息和知识。 工作人员要认真履行岗位责任,由于工作不负责任造成重大影响,按有关法规追究责任。 二 0 一一年六月 24 传染病疫情自查制度 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的督查由“传染病疫情管理领导小组”负责。 责任报告人发现传染病时,在抢救处置患者的同时应及时、规范填写“传染病报告卡”。 责任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传染病时,要立即电话报告预防保健科。 传染病管理科疫情管理人员每日 2 次到门诊部及住院部等科室收取传染病报告卡,并在登记本上签字。 疫情管理人员须将传染病报告卡和网络直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登记,汇总定期报院领导小组。 院领导小组组织院内自查传染 病漏报外,配合区防疫站进行漏报抽查。 并将检查结果报主管院长,必要时通报全院。 疫情管理人员应每周、月、季、年定期开展传染病漏报、迟报检查。 院领导小组根据各科的漏报和传染病报告卡,以及网络直报中存在的问题,按传染病疫情管理奖惩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进行处置。 二 0 一一年六月 25 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 为了规范我院传染病预检、分诊工作,有效控制传染病疫情,防止院内交叉感染,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传染病防 治法》的有关规定,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制度 按照规定,我院设立传染病分诊点,负责对传染病的预检、分诊工作。 分诊台应具有消毒隔离条件和必要的防护用品。 各科室医师在接诊过程中,应注意询问病人有关流行病学史、职业史、结合病的主诉、病史、症状和体征等对来诊病人进行传染病的预检。 经预检为传染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人的,应将病人分诊至分诊点就诊,同时对接触处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 根据卫生部和省、市人民政府发布特定传染病预警信息后,或者按照我地卫生部门的要求,加强特定传染病的预检、分诊工作。 必要时设立相对独立的针对特定传染病预检处,引导就诊病人首先到预检处检诊,初步排除特定传染病后,再到相应的普通科室就诊。 对呼吸道等特殊传染病人或者疑似病人,应依法采取隔离或者控制传播措施,并按照规定对病人的陪同人员和其他密切接触人员采取医学观察和必要的预检措施。 我院不具备传染病救治能力,应当及时将病人转诊到上级医院诊疗。 转诊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人时,应当按照规定使用专用 26 车辆并进行消毒。 对分诊点应采取严格防护措施,按照规范进行消毒,并按照《医疗废物处理条例》的规定处理医疗废物。 从事传染病预检、分诊的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认真执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常规及有关工作制度。 1 对医务人员应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和法律、法规的培训。 二 0 一一年六月 27 发热门诊工作制度 一、 工作人员上班时,必须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必要时穿隔离衣,戴口罩,凡直接接触血液、体液标本时,应戴手套操作。 二、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静脉采血一人一针一管一巾一带,微量采血应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片。 三、 对接触每位病人操作前后应进行手卫生,擦手毛巾专用,并每日消毒。 四、 工作台面、地面每日工作结束后,用 500 ㎎/ L“ 84”消毒液擦拭消毒,空气消毒每日中午用紫外线灯照射一次,每次3060 分钟。 五、 无菌物品如棉球、棉签、容器等应在有效期内使用。 开启后的容器使用时间不得超过 24 小时。 六、 生活垃圾与医疗垃圾分类放置双层黄色塑料袋内,当装满 3/ 4 时及时转运,集中焚烧处理。 七、 血压计袖带每周消毒一次,体温表病人测后先放入 250㎎/ L“ 84”消毒液浸泡 30 分钟后,清水冲洗,然后放入 75%的乙醇中备用。 八、 每季度对各类环境进行细菌学监测,使用中的消毒液,紫外线灯强度的监测均按要求进行,并有记录可查。 二 0 一一年六月 28 检验科疫情报告管理制度 检验科所有工作人员均为法定传染病责任报告人,发现甲、乙、丙类传染病病例,都有责任和义务进行报告。 发现传染病病例要填写传染病报告卡。 检验标本的检测结果为阳性或超过国家标准或超过正常值范围等,能够确定为传染病者,检测结果必须有专人保管。 或者由检验科指派专人每日分两次将检测结果分送开具化验单的医生,或者由检验科指定专人填写传染病报告卡。 对传染病阳性检测结果要用传染病登记本专门登记。 传染病报告卡按要求逐 项填写,不得有漏项、缺项和逻辑错误。 卡片填好后报送预防保健科或由疫情管理人员收取。 责任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原携带者时,应立即电话通知开具化验单的医生或预防保健科。 任何个人对传染病病例阳性检验结果及其病人相关资料有保密的义务。 检查发现漏报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二 0 一一年六月 29 门诊传染病登记制度 门诊部各科室要建立门诊日志,详细登记接诊病人。 门诊日志要按照日志规定的项目填写详细、齐全,内容要保证真实可靠。 对门诊日志上登记需上报的传染病要做出明显标志,疫情上报后,医院疫情管理人员要加盖“疫情已报”章。 对疑似传染病和确诊的传染病病例,要登记其具体内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