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龙食品厂生产作业管理制度汇编(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工伤事故应当立即向管理人员(车间主任等)报告,特别是流血事故。 任何伤口车间管理人员都应确保采用了正确的包扎方式,有严重割伤、烫伤、擦伤或伤口感染的人员应避免从事接触产品、原料、包材及水的工作。 B) 着装规范 ( 1) 所有进入公司工厂(车间)的人员都应穿着整洁的工作服装、工作帽,工段有特别要求的需穿着包括制服、发网或工作帽及工作靴或工作鞋。 ( 2) 有洁净要求的岗位人员制服应选用能覆盖全身的样式,由上衣和工作裤组成的制服,既能达到覆盖全身的目的,由利于工作方便。 ( 3) 上除了必 要的拉练、搭扣外,不应有其他装饰物,如领带、纽扣、饰针等。 同时,长袖制服的袖口应采用收紧设计;随时检查并更换破旧、搭扣松动或丢失、口袋有破口等的制服。 有条件应尽量把拉链设计在背后。 ( 4) 洁净要求岗位的工作人员应有两件以上的制服以保证其能每天更换,或在工作期间即时更换已被污染的制服。 ( 5) 有洁净要求的岗位,负责使用的车间或部门必须设专人负责清洁及存取。 使干净的制服应保存在清洁卫生的地方,并与使用过的制服分开存放。 ( 6) 有洁净要求岗位工作人员的制服不应穿出工作区域,否则需要重新消毒后可再在工作区内使用。 文 件 名 称 文件编号 车间卫生管理制度 版 本 页 码 编制 审核 批准 日期 日期 日期 ( 7) 有洁净要求岗位的制服清洗时应使用热水、洗衣粉、去污剂或去油剂以保证清洗效果。 清洗后的制服应经蒸汽、消毒剂处理或紫外灯照射以达到消毒的目的。 ( 8) 生产区和原辅材料贮存区的工作人员使用的工作帽必须能达到将头发全部覆盖的目的。 ( 9) 当用手直接接触干性材料、直接与产品内容物接触的包材时应使用干净的白色橡胶手套,以便清洗。 而橡胶手套亦可因为保护的原因在接触化学物质及高温物质时使用。 ( 10) 每一个进入有洁净区域的人(包括参观人员)应穿着白色的长工作服、工作靴或工作鞋(亦可用鞋套),并在入口的消毒池内进行消毒 后再进入这些区域。 ( 11) 工作靴应保持清洁干净,并不应在工作区外穿着。 C) 妆饰规范 ( 1) 长发应当束起,不可在本公司工厂(车间)内佩带假发。 ( 2) 生产车间的管理人员、员工必须确保指甲平滑、干净,不留长指甲、不涂指甲油。 ( 3) 在有洁净要求区域工作的人员工作期间不准化妆、不准佩带手表、不准佩带徽章及各种首饰,如项链、耳环、头饰、戒指等,并且不准在工作帽上佩带装饰物。 D ) 行为规范 ( 1) 每次 生产前 进入 车间都要在更衣室进行洗手消毒。 ( 2) 每次完成不卫生的动作或工作后,如上洗手间,清扫垃圾、处理废料 、清洗设备等,应彻底消毒洗手。 同时,在工作中应随时保持双手干净卫生,洗手要经过清水、洗洁剂、清水、消毒水、清水、擦干或烘干六个步骤。 ( 3) 洗手的同时,小臂和指甲也应同样彻底清洗、消毒。 ( 4) 洗手时应使用消毒剂或消毒皂,以达到清洗消毒的目的。 ( 5) 咳嗽和打喷嚏时应掩住口鼻,然后彻底洗手消毒。 ( 6) 不许在车间(工厂)里随地吐痰。 ( 7) 在洁净要求区域内不许修指甲、梳头、挖耳朵、挖鼻孔等不卫生行为 ( 8) 所 有 的个人物品,如杂志、报纸、饭盒、水杯、餐票等不准带入洁净生产区域。 ( 9) 在车间(工厂)内禁止相互 打闹。 ( 10) 非车间(工厂)内的工作人员, 如 参观人员等,应 在更衣室换上干净的衣服、鞋和帽子,在 有本公司职员陪同 方 可进入生产 车间。 ( 11) 对清洁区域以上工作区的制服、设备及工作人员的双手应定期进行微生物检查,以保证清洁效果。 车间环境卫生、清洁规范 随时保持车间内环境的整齐、干净是保证产品质量的一个基本要求。 车间内的地面应保持平整,无暴露的尘土。 破损处要即时维修。 随时保持下水系统的畅通,下水道口一楼的要有水封设施,所以下水口要有过滤网并便于清洁。 随时维修生产区内的墙 壁和天花板,以保持其平整干净。 照明灯、指示牌等要以硬连接形式挂在墙面上。 车间的入口处应设有无法跨越的消毒池。 池内消毒剂随时保持在没及脚跟的深度。 消毒剂 要及时添加和更换, 确保有效消毒力。 车间的缓冲预进间设置必须确保先更衣、再洗手的操作秩序控制合理。 及时更换修理照明设备,以随时保持车间、库房内的良好照明。 生产洁净区域进出口的开启程度应以人员及货物进出时所需的最小宽度为宜。 平时,这些区域的门窗须有自动装置保证常闭,并保证得到及时的维修。 洁净区域里应装有足够的紫外灭菌灯(应低 于房顶 1— 5 米安装,每立方米需要 40W 照度),并在开机一小时保持开启状态。 紫外灯须避开开口的容器及可能由于灯管破裂而引起异物进入产品中。 所 有 的原料、辅料及成品不能直接放在地面或已被污染的潮湿的表面上。 这些货品应避免放在管道或设备部件下方等有可能滴落冷凝水的地方。 生产区的清洁用水应经过处理,确保无泥沙、异物,并符合生活饮用水标准。 腐蚀性废料在倾倒前应经稀释中和处理。 不准在生产过程中进行电焊、切割、打磨等工作,以免产生异味、碎屑污染。 生产区域内的地面、墙壁、天花板及建 筑中的横梁、架构、管道等应保持清洁,无挂尘、无积水、无霉斑,无异味,任何碎屑和溅洒的液体应立即清扫干净;废料、垃圾等应随时处理,移至远离这些区域 5 米以上的指定堆放地。 所以的清洁工具,如扫把、簸箕等在使用后应及时单独存放。 原辅料贮存区应保持干燥、无积水、无霉斑,无异味、无挂尘。 可重复使用或继续使用的物料应另外存放,并作出明确标志。 原料、辅料和成品应有各自独立的库房,不能混放在一起。 外包装有破损的原料应单独放置,标明原因并在检验通过后才可使用。 所 有 的原料、辅 料及成品都应遵守 “先进先出 ”的原则。 定期检查存放的成品,及时除去有问题的产品。 车间设备卫生规范 清洁卫生的设备是生产优质产品的基本前提 车间内的生产设备、部件表面应保持干净、无尘土、无废旧标签、无铁屑焊渣等。 每个设备上应有形式统一、清晰明确的标签,用以标明设备的名称、编号、性能,责任人等。 车间内所有物料贮村设备均应装有顶盖。 有可能接触成品、原料、半成品及辅料的压缩空气应经过滤处理,无油、无尘、无味、无水。 生产完成后,停机 24 小时以上重新开机前及一切必要的时候, 应及时按规定程 序进行清洗,并在清洗后认真检查设备,再次确保清洗效果良好,定期检查(一般一周)自动 CIP 程序是否有意无意的更改。 例如:可拆开板式热交换器,检查其内壁、弯头处是否还有污垢残留。 设备备件应存放在指定的备件架上,各种工具使用后应及时放回指定的地方。 系统停机 48h 内应开机运作一小时左右。 相关文件: 《 生产操作规范 》 《 卫生标准操作程序 》 相关记录: 《 车间日常卫生检查记录 》 八、不合格品管理制度 : 对不合格产品及客户退货进行识别控制,防止不合格品及退货品的非预期使用、入库或交付,确保产品满足顾客的要求。 : 适用于对不合格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及顾客退货产品的控制。 3. 职责: 质量检测 部负责不合格的识别和跟踪,并对不合格品作出处理意见和跟踪处理结果。 生产部 主任 、 采供部主任 、 质量检测 部 主任 负责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不合格品作处理决定。 生产部负责对产生的不合格品隔离、标识和采取纠正措施。 经理 负责对涉及金额大的不合格品的处理作最终决定。 4. 不合格来源和纠正预防处理办法: 不合格来源 不合格内容 纠正预防措施 处理办法审批权限 标识 处理办法落实部门 主要使用的记录表格 原辅料 经理 红色标签 质量检测和 采供 部 《原辅料不合格品处理报告》 /《品质异常记录 》 质量检测 主任 采供部 《经销商日报表》 /《经销商记录表》 工 挂红牌 生产 部 《记录表》 文 件 名 称 文件编号 不合格品管理制度 版 本 页 码 编制 审核 批准 日期 日期 日期 质量检测 主任 采供 部 质量检测 主任 生产部 《成品记录表》 质量检测 主任 采供 部 《仓库日报表》 不合格来源 不合格内容 纠正预防措施 处理办法审批权限 标识 处理办法落实部门 主要使用的记录表格 生产过程 化验室检测不合格 立即停止生产,待检测合格后方可以继续生产;受影响产品报废 经理 红牌隔离 质量检测 部 采供部 《品质异常记录》 库存 报废 配送 主任 归入烂仓 采供部 《仓库综合 日报表》 报废 经理 红牌隔离 质量检测 部 采供部 《品质异常记录》 市场退回 报废 配送 主任 归入烂仓 采供部 《经销商退 换记录》 投诉 交化验室检验,分 析原因. 质量检测 主任 化验室定制存放 质量检测 部销售部 《客户投诉处理记录》 九、产品检验 制度 1. 目的: 了解监控产品的各项指标,确保产品质量。 2. 检验范围 : 适用于过程、原辅料、半成品、成品、留样的质量检验和生产过程中卫生监督检验工作。 3. 检验要求: 检测 流程检测 工艺过程检测 文 件 名 称 文件编号 产品检验 制度 版 本 页 码 编制 审核 批准 日期 日期 日期 控制指标 检测项 目 检测周期 负责部门 物理 水温 /水量 /水位 每周一次 工 微生物 细菌总数 每月二次 化验员 化学 每周一次 化验员 备注 成品的检测 3 个月留样产品的检测 每批产品存放于留样室,个月后进行微生物检测,做为内部参考之用。 产品检验计划 表一、表二为《产品质量检验项目表》和《产品检验项目表》 其中√的是每批产品出厂必检 项目 ,打 *的每年送有资格的职能部门检验2次。 表一 :产品质量检验项目表 表二 : 《产品检验项目表》 十、检测仪器、设备 管理制度 1. 目的 为了加强检测仪器、设备管理工作,确保量值传递准确一致。 2. 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产品生产全过程的检测仪器、仪表和设备的管理。 3. 检测仪器、设备管理 检测仪器、设备使用 公司最高计量标准和配套的仪器必须 严格按规定的周期进行检定,受检率应达到100%,超期或未经检定合格的计量标准器具严禁进行量值传递。 最高计量标准和用于最高标准传递的检测仪器、设备一律不得外借使用。 各类检测仪器、设备,由化验室统一编制检测。藏龙食品厂生产作业管理制度汇编(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