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培训教材(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环境噪声现状评价量 •A 声级 •环境噪声的度量,不仅与噪声的物理量有关,还与人对声音的主观听觉有关。 人耳对声音 的感觉不仅和声压级大小有关,而且也和频率的高低有关。 声压级相同而频率不同的声音,听起来高频声音比低频声音响。 这是人耳的听觉特性所决定。 •为了模拟人耳对听觉的反应,在噪声测量仪中安装一个滤波器,这个滤波器通常称为计权网络。 当声音进入网络时,中、低频的声音按比例衰减地通过,而 1000Hz 以上的高频声音则无衰减地通过。 由于计权网络是把可听声频按 A、 B、 C、 D 等种类特定频率进行计权的,所以就把 A 网络计权的声压级称为 A 声级, B 网络计权的称为 B声级,同样有 C 声级、 D 声级等,单位分别计为 “dB(A), dB(B), dB(C), dB(D)”。 •A 声级与人耳对噪声强度和频率的感觉最相近,能较好地反映出人们对噪声吵闹的主观感,因此 A 声级是应用最广的评价量。 等效连续 A声级 Leq 昼夜等效声级 •统计噪声级 ——L L50、 L90 •统计噪声级是指某点噪声级有较大波动时,用于描述该点噪声变化状况的统计量。 一般用 LL50、 L90表示。 –L10表示在取样时间内 10%的时间超过的噪声级,相当于噪声平均峰值; –L50表示在取样时间内 50%的时间超过的噪声级,相当于噪声的平均值; –L90表示在取样时间内 90%的时间超过的 噪声级,相当于噪声的背景值。 计权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 ——评价航空噪声 环境噪声现状测量的要求 •测量量 •测量时段 •测量记录的内容 – 测量仪器的情况 – 各测点对应的声级数据 – 声源的运行情况 –P7576 典型工程环境噪声现状水平调查方法 •工矿企业环境噪声现状水平调查:重点关注 85dB(A)以上的噪声源分布及声级分析。 厂区内可采用网格法;厂界噪声测量点在厂界外 1m处开始;生活居住区采用网格法 •公路、铁路环境噪声现状水平调查:重点关注沿线的环境噪声敏感目标 环境噪声环境现状评价 •噪声源现状评 价 •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方法:对照相关标准评价达标或超标情况并分析其原因;评价受到噪声影响的人口分布情况 例题 •机场声环境影响评价利用的评价量为: • A. A声级 B. 等效连续 A声级 Leq D. WECPNL (五)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 1)掌握通过地面调查收集生态环境现状信息的方法; ( 2)熟悉陆生植被类型、生物量调查和评价的方法; ( 3)了解陆生动物调查和评价的基本方法; ( 4)掌握生态环境敏感目标调查和评价的基本方法; ( 5)熟悉生态评价图件的基本要求; ( 6)了 解水生生态环境调查和评价的基本方法; ( 7)了解 3S 技术在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中的应用。 •调查内容:自然环境;生态系统;区域资源和社会经济状况;区域敏感保护目标;土地利用规划、发展规划和环境规划;生态环境历史变迁 •调查方法:资料收集(资源部门、政府管理部门、地调部门)、野外调查、专家走访、定位或半定位观测等 植被调查 •现场样方调查:关键是根据植株大小和密度确定样地大小。 通常:草本植物 1m2;灌木林 10m2;乔木林 100m2。 其次确定样地数目 •物种重要值确定:等于相对密度 +相对频度 +相对优势度 生 物量调查和评价的方法 •陆地生态系统生产能力估测 –地方已有成果应用法 –参考权威著作提供的数据 –区域蒸散模式 •生物量的测定采用样地调查收割法 水生生态环境调查 •内容:初级生产力、浮游生物、底栖生物、鱼类资源,偶尔包含水生植物 •方法 3S 技术应用 •RS:景观生态调查、植被调查 •GIS •GPS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一般要求:核心是找出主要的或敏感的保护目标 •评价方法:生态系统质量评价法、生态系统的社会 经济评价 •物种评价 •群落评价 •栖息地(生境)评价 •生态系统质量评价 •生态完整性评价 生态环境敏感保护目标 敏 感保护目标的识别 •具有生态学意义的保护目标 •具有美学意义的保护目标 •具有科学文化意义的保护目标 •具有经济价值的保护目标 •重要生态功能区和具有社会安全意义的保护目标 •生态脆弱区 •各种具有生态环境保护意义的人工环境系统 •环境质量急剧退化或达不到环境功能区划要求的地域、水域 •特别关注的社会环境系统 生态评价图件的基本要求 P175 •由正规比例的基础图件和评价成果图件组成 •3 级评价项目要完成土地利用现状图、关键因子的评价成果图 •2 级评价项目要完成土地利用现状图、植被分布图、资源分布图等基础图件和主要评价因子的评价和预 测成果图 •1 级评价项目除完成上述图件和达到上述要求外,要用图形、图象显示评价区域全方位的评价和预测成果 例题 •下列属于 生态环境敏感保护目标的有: –原始森林 –风景名胜区 –学校 –动物园 –植物园 –江河源区 (六)区域环境容量分析 •( 1)熟悉大气环境容量计算方法; •( 2)熟悉水环境容量计算的基本方法。 •修正的 AP 值法:不需要知道污染源的布局、排放量和排放方式,适用于开发区规划阶段环境条件的分析。 计算出的容量只能是粗略的估计值,不能直接作为总量控制目标 •模拟法:适用于规模较大、具有复杂环境功能的新建开发 区或将进行污染治理与技术改造的现有开发区。 需要了解开发区大气污染源的布局、排放量和排放方式 •线性优化法:适用于污染源布局、排放方式已经明确的开发区 水环境容量计算方法 •确定拟接纳开发区污水的水体,明确受纳水体不同断面的水质标准要求 ,弄清受纳水体的环境质量状况 ,分析受纳水体水质达标程度 •利用水质模型建立污染物排放和受纳水体水质之间的输入响应关系 •确定合理的混合区 注意:多污染因子共同存在时,容量取决于容许排入量最小的污染因子 例题 •大气容量的计算方法() A 修正的 AP 法 B 模拟法 C 线性优化法 D 现场监测法 四、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一)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二)地面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三)声环境预测与评价 •(四)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五)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 •(六)区域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一)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 掌握常用预测模式基础资料的要求; (2) 熟悉大气环境影响的预测方法; (3) 掌握按排放特征、地形条件等正确选用相关模式的方法; (4) 掌握有风点源正态烟羽扩散模式的运用; (5) 掌握抬升高度的计算方法; (6) 掌握地面轴线及最大落地浓度计算; (7) 熟悉小风、静风扩散模式和熏烟模式的运用; (8) 了解颗粒物扩散模式的运用; (9) 熟悉线源和面源扩散模式的运用; (10) 掌握日均浓度计算就气象条件; (11) 熟悉卫生防护距离的估算方法。 常用预测模式基础资料的要求 •确定污染源计算清单 •气象条件计算清单 •地形数据计算清单 •确定相关计算参数 •P113( 3)( 4)( 5)( 8) 大气环境影响的预测方法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模拟各种气象条件、地形条件下的污染物在大气中输送、扩散、转化和清除等物理、化学机制。 •物理模拟法 ——风洞 •类比法 大气环境影响模式及应用条件 模式的选用 •根据排放特征和地形条件等因素进行选择 •按排放特征,大气扩散通常分为 “连续点源扩散 ”和 “相对扩散(烟团扩散) ”两大类,前者通常应采用高斯烟羽模式;后者常采用烟团模式 •按地形条件,有平坦、复杂和山区地形之分 •环评实践常采用法规扩散模式 有风点源正态烟羽扩散模式 •假设条件:有风;同一稳定度;连续;污染物浓度不随时间 变化 ;污染物满足 “保守性 ”和 “被动性 ”;平坦地形;全反射;在 x 方向(主导风向)上平流输送大于湍流扩散(一般气象条件假设) •应用范围 :平稳均匀大气流场,开阔平坦地形的点源模拟。 复杂地形和其他气象条件以此为基础修正 有风点源正态烟羽扩散模式 •污染物沿下风轴线的分布 抬升高度的计算方法 •有风,中性和不稳定条件下 抬升高度的计算方法 抬升高度的计算 扩散模式 静、小风点源扩散模式 •~~•不能用高斯公式 熏烟模式 •熏烟污染: 发生在早晨逆温情况下 •地面浓度及其出现距离 颗粒物扩散模式 •对气态扩散模式中的源高参数进行修正 •适合于粒径 10m 的粒子 扩散模式 线源扩散模式 •采用点源求和法 面源扩散模式 •后退点 源模式:面积小于 1km2 •箱模式 •窄烟云模式 扩散模式 •日平均浓度的计算 –典型日法,关键在于典型日的选择 –典型气象条件 :环境敏感区或关心点易造成严重污染的风向、风速、稳定度和混合层高度等的组合条件( P123)。 •长期平均浓度计算 –联合频率法 卫生防护距离 P126127 •适用于无组织排放 •卫生防护距离大小:依照国家规定或根据无组织排放量计算确定 •无组织排放量计算法:注意无组织排放量并不是各个企业直接产生的量,而是工艺合理、生产管理与设备维护处于先进水平的所有同类企业正常运行时无组织排放量的平均值;企业污 染源应按无组织排放量大小分类管理;多种有害成分同时排放时,取其中最大者 例题(不定选择题)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预测中计算日平均浓度的方法有( ) A.保证率法 B.联合频率法 C.换算法 D.典型日法 E.点源叠加法 例题(不定选择题) •影响烟气抬升高度的因子有( ) A.烟气本身的性质 B.源强 C.取样时间 D.周围大气的性质 E.下垫面地形及粗糙度 例题(不定选择题) •如果计算烟气抬升高度,需要明确的计算参数有(): A 烟气出口温度 B 排气筒出口处平均风速 C 烟囱 距地面的几何高度 D 大气压力 E 烟气热状况及地表状况系数 F 用煤量 例题(不定选择题) •如果采用连续点源高斯模式,计算某稳定度下排气筒排放的大气污染物的地面轴线 1 小时平均浓度,必要的输入参数有( ) A. 排气筒的几何高度和抬升高度 B. 污染物单位时间排放量 C. 排气筒出口处的风速 D. 风向、风速、大气稳定度联合频率 E. 该稳定度下的大气扩散参数 例题(不定选择题) •主要的面源扩散模式有() A 后退点源模式 B 窄烟云模式 C NOAA模式 D 箱 模式 E 艾根模式 例题(不定选择题) •下述不可用高斯扩散公式的条件是( ) •( A)风速大于 5m/s •( B)评价尺度大于 20km •( C)风速小于 1m/s •( D)评价尺度 10~20km •( E)风速 1~5m/s (二)地面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 熟悉水污染物在地表水中的输移、转化、扩散的主要过程。 (2) 掌握预测水质因子的筛选方法; (3) 熟悉确定环境影响预测条件的方法; (4。苏州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培训教材(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