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宋词赏析内容摘要:
下片进一步写对生活的感受。 对春花落地感到无可奈何,燕子年年归来也不觉新奇。 人只能在花开花落、燕去燕来中逐渐衰老,想到此他只有独自一人在小园花径间不断地徘徊。 问题: 你是怎样理解“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这两句的 ? 其中蕴涵了什么样的哲理呢。 这两句对仗工整,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所以说“无可奈何” ;然而在这暮春天气中,翩翩归来的燕子也有令人欣慰的重现。 蕴涵着的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会有美好的事物出现。 然而,美好的事物并不是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因此,在有所慰藉的同时又不觉感到一丝惆怅。 小结: 晏殊 《 浣溪沙 》 情感:对岁月的爱惜和对生命的珍视。 风格:委婉、含蓄。 《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 辛弃疾 辛弃疾( 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他一生以抗金报国自任,但是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理想不能实现,遂将满腔忠愤全寄予词。 其词悲壮雄放,词风慷慨悲壮,有不可一世之概,抒发爱国精神,而又题材广泛,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技巧繁复,体备刚柔,千汇万状,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代表了南宋词的最高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有 《 稼轩长短句 》。 背景材料 这首词写于淳熙十五年 (1188)左右,辛弃疾退居江西上饶时。 辛弃疾不只是词人,还是一位爱国武将,他积极主张抗金北伐,在任职期间坚持练兵备战,因而不断遭受主和派的排斥、诬陷。 淳熙八年 (1181),辛弃疾在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任上,被人弹劾罢官。 他不得已而在上饶带湖赋闲家居。 陈同甫,名亮,也是主张北伐的爱国志士,与辛弃疾是志同道合的。初三语文宋词赏析
本资源仅提供20页预览,下载后可查看全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相关推荐
初三语文总复习湘教版
,略无阕处: “阕”通“缺”,中断。 昆华叶衰: “华”通“花”,花朵。 为: 、器皿、人物 而多髯者为东坡 6.通计一舟,为人五 9.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11.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而: 髯者 7.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以: 之: 志之 ,欣然归往 ,无案牍之劳形 7.何陋之有 之隐逸者也 ,陶后鲜有闻 篷覆之 ,则右刻 川之美 五阵之势 溪行 异 之 穷 其林 , 悉 如外人 , 乃
初三语文作文结尾技巧
就是我,给我一点阳光就这么灿烂。 ” (选自福建省中考满分文 《 给一点阳光就这么灿烂 》 ) 向所有的同龄人发出了真情的呼唤,有力的突出了主题,给读者以强烈的心灵震憾。 中考满分作文节选 技巧三: 巧妙发问,引入深思 自然的色 、 自然的香 、 自然的味 、自然的美 , 这一切都源于自然。 自然是伟大的。 是神奇的。 它与生活是那么的近 , 那么的紧。 品味自然 , 不就同品味生活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