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内能和内能的利用[人教版]内容摘要:
B 100℃ C 90℃ D 无法确定 212121D B 【 例 5】 两台四冲程汽油机在相同时间内,甲做的有用功是乙的 3倍,甲机 的热机效率是 20%,乙机的热机效率是25%,则甲、乙两机消耗的汽油质量之比是 ( ) A 12∶5 B 5∶12 C 15∶4 D 4∶15 【例 6】质量为 10 kg,初温为 20 ℃ 的水,在一标准大气压下 将这些水加热 至沸腾,需要吸收多少热量 ?如果这些热量是由 干木柴完全燃烧提供 的,干木柴完全燃 烧放出的热量有 80%被 吸收,需要燃烧多少千克的干木柴 ?(q= 107 J/kg) 解: Q吸 =cm水 (tt0)= 103 10 (10020) J= 106J Q吸 =Q放 .η , ∴ Q放 = = = 10 6J, 由 m柴 = = = kg ηQ吸%80 6典型例题解析 qQ放 kg76C 【例 7】小明与小芳同学为了研究泡沫塑料和棉絮的保温性能好坏,两人设 计并做了一个实验,他们用这两种材料分别包着装有热水的密闭烧瓶,让它们自然冷却,利 用温度计和计时器定时测量两烧瓶中的水温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 (1)为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实验前除了取大小、厚度相同的泡沫塑料和棉絮外,还应考虑影 响水温变化的其他因素,即保持烧瓶相同、环境因素相同和 ____________相同 . 典型例题解析 质量 (2)按照计划操作,小明与小芳同学把实验测得的温度数据和时间填在下列表格中 . 典型例题解析 时间 t/min 0 10 20 30 40 „ 150 180 泡沫塑料组水温 T1/0C 80 64 55 50 41 „ 21 20 棉絮组水温 T2/0C 80 56 43 32 28 „ 20 20 分析上表数据可知:他们实验时的室内温度是 ____℃ ,经过 40分钟后,泡沫塑料的烧瓶水温降低了 _____℃ ,而棉絮包的烧瓶水温降低了 _____℃ ,由此可以得出实验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九年级物理内能和内能的利用[人教版]
相关推荐
透明液体,已知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为 45 176。 ,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的夹角为105176。 ,则反射角的大小是 _______,折 射角的大小是________. 图 124 典型例题解析 450 300 【 例 2】 如图 125所示,一束光线斜射入容器中,并在容器底部形成一光 斑,这时往容器中逐渐加水,则光斑的位置 ( ) A 慢慢向右移动 B 慢慢向左移动 C 慢慢向水面移动 D
属于有害摩擦的是 [ ] A.自行车刹车皮与钢圈之间的摩擦. B.单杠运动员上杠时,手与单杠的摩擦. C.汽车行驶时与空气之间的摩擦. D.人走路时,鞋子与地面之间的摩擦. 10、用弹簧秤在水平方向上拉动一个置于地面的物体,使它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弹簧秤示数 5N.当弹簧秤示数为 6N时,物体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是 [ ] A. 6N. B. 5N. C. 1N. D. 11N.
少千克。 摩擦 • 滑动摩擦 定义 • 静摩擦 方向 • 滚动摩擦 大小 • 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1 黑板刷在黑板上擦动时 , 第一次做直线运动 , 第二次做圆周运动。 这两次摩擦力分别称为 ( ) A、 滑动摩擦 、 滚动摩擦 B、 滑动摩擦 、 滑动摩擦 C、 滚动摩擦 、 滑动摩擦 D、 滚动摩擦 、 滚动摩擦 1用 5牛的水平推力可使质量为 4千克的物体在水平面上作匀速直线运动
OB所示,现要使AO与 OB的夹角为 60176。 角,可采用的办法是 ( ) A 将平面镜绕过入射点 O的水平轴沿逆时针方向转 15176。 角 B 将平面镜绕过入射点 O的水平轴沿顺时针方向转 15176。 角 C 将平面镜绕过入射点 O的水平轴沿顺时针方向转 30176。 角 D 将平面镜绕过入射点 O的水平轴沿逆时针方向转 30176。 角 图 112 图 113 A 典型例题解析 【
研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 一、目的:研究平面镜的像跟物体的关系 二、器材:玻璃板、刻度尺、蜡烛(或棋子)、铅笔、白纸 三、步骤: 把白纸铺在桌面上,让玻璃板竖直立在白纸中央; 将点燃的蜡烛(或棋子)放在镜前的任意位置,观察镜中的像; 拿一个相同的蜡烛(或棋子)在玻璃后移动,直到与点燃蜡烛(或棋子)的像重合; 比较蜡烛(或棋子)与它的像的大小关系;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的关系;像和物的连线跟镜面的关系;
太阳光下地面上形成的影子 B. 小孔成像 C.日食和月食的形成 ? • D人能看见本身并不发光的物体 • 6. — 条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为 1400,则反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为 ( ) A. 200 B 700 C 900 D 1400 • 7.某同学晚上从路灯下走过时,他在地面上的影子长度变化是 ( ) A.变长 B.变短 • C.先变短后变长 D.先变长后变短 D A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