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范围下的中外关系内容摘要:

国家主权,提高综合国力是国家外交的后盾。 考点知识整合 主题一 古代中国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 主题二 近代中国由闭关自守到被迫开放 主题三 现代中国由封闭保守到主动开放 主题三 现代中国由封闭保守到主动开放 一 、 新中国 独立自主的和平 外交 新中国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 但在不同时期其内容和侧重点有所变化: 建国初期 ( 1949年 1955年 ) ① 特点: “ 一边倒 ” —— 联苏抗美。 ② 原因: 新中国成立时 , 随着美苏冷战格局的形成和不断升级 ,出现了东西方两大阵营对峙的局面 , 而美国不甘心在中国的失败 ,它不仅企图在政治上孤立中国 , 在经济上扼杀中国 , 而且企图从朝鲜 、 越南和台湾三个方面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 ③ 基本方针: 另起炉灶;打扫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④ 成就: ( 略 ) ⑤作用: 到 1956年,中国已与 25个国家建交,在国际上已经站稳了脚跟,为中国外交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世纪 50年代中期~ 60年代 末 ( 删去 ) ① 政策:大力发展与亚洲 、 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的友好关系 , 实行 “ 一大片 ” 的外交方针。 ② 概况:中美关系在 20世纪 60年代处于敌对的紧张状态。 1960年后 , 中苏关系急剧恶化。 20世纪 70年代 ① 特点: “ 一条线 ” —— 发展与美日等西方国家的关系; “ 一大片 ” —— 发展与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② 原因: 60年代末 70年代初 , 世界格局出现新的变化。 美国由于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 , 实力地位大损 , 不得不采取收缩性的全球战略调整。 苏联趁机发动攻势 , 加紧扩张军备 , 美苏冷战呈现出苏攻美守的态势。 除了美苏两强外 , 西欧 、 日本 、 中国以及第三世界力量日益发展起来 , 世界开始出现多极化的趋向。 中国所处的国际和周边环境都发生了有利于我国的变化。 ③ 成就: ( 略 ) ④ 作用: 这一时期 , 我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 中美关系改善 , 中国同绝大多数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 中国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新时期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 ① 特点: “ 无敌国外交 ” —— 只有合作伙伴和竞争对手;广泛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 ② 原因: 这一时期 , 两极格局瓦解 , 西欧 、 日本崛起 , 发展中国家壮大 , 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开始显现 , 维护和平 、 促进发展成为世界的两大主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国内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 , 实行改革开放。 ③ 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 ( 略 ) ④ 成就: ( 略 ) ⑤ 作用: 我国同周边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 , 赢得了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 在国际舞台上 , 中国已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 同时 , 广泛的外交活动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对新中国外交的认识: 中国近现代历史表明:不实现民族独立,中国要实现真正的富强、中华民族要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不可能的。 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点是: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维护我国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外交关系的基本立足点。 我国对外关系的成就:维护了国家的独立、主权、领土完整和尊严;外交配合军事取得了抗美援朝、援越抗美的胜利;按照 “ 一国两制 ” 的方针同英国、葡萄牙解决了历史遗留的香港、澳门问题;发展了同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创造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良好国际环境。 规律性认识 ( 1) 自古以来 , 中国就实行和平友好的外交政策 , 与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关系。 爱好和平 , 崇尚友好是中国人民的传统 ,和平友好的外交政策是中国传统的外交政策。 ( 2) 历代中国外交的历史证明:一个国家 , 一个民族的命运和国际地位如何 , 取决于本国的综合国力。 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 大力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 中美关系 中美关系是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上重要的主要国家双边关系之一,是当代国际关系史上极其重要的主要国家双边关系。 中美两国尽管战略利益不同,但在很多国际事务上需要相互配合,如台湾问题、反恐问题、两国经贸磨擦和人民币升值、朝核问题、伊核问题等,两国之间保持高层互访,今年 4月,胡锦涛主席将出访美国,两国关系仍然是今年的热点问题。 (1)追随英法,染指中国。 (2)门户开放 ,独立侵华。 (3)扶黎扶蒋,控制中国。 (4)二战 期间,中美合作。 (5)扶蒋反共,控制中国。 (6)军事包围,外交孤立,经济封锁, 走向对抗。 (7)走向和解、中美建交;前进道路,一波三折。 复杂的中美关系与合作问题 (1)在中美双方的共同努力下,近年来中美关系在曲折中得到改善和发展。 中美两国在反恐问题上立场一致。 (2)中美双方在人权、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着分歧。 (3)台湾问题始终是中美之间最重要、最敏感的问题。 中日关系 (一)古代史上的中日关系回顾 (秦汉、隋唐、宋元、明清) 汉 、 唐 、 宋元:和平友好交往 明清时期 ( 鸦片战争前 ) :对抗与友好并存 (二)近代日本对中国的侵略 明治政府制定“大陆政策”。 1927年“东方会议”制定 《 对华政策纲领 》 , 1936年出台 《 国策基准纲要 》。 整个近代史上的中日关系就是以日本的这种侵华为主要特征的,其侵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军事上:多次发动侵华战争。 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 1894- 1895年发动甲午中日战争; 1900年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4- 1905年的日俄战争实质上也属于侵略中国的战争; 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并逐步侵占中国东北; 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南京大屠杀。 政治上:( 1) 《 马关条约 》 、 《 辛丑条约 》 、“二十一条”、 《 淞沪停战协定 》 、 《 何梅协定 》 等。 ( 2)扶植代理人,以华制华。 袁世凯、张作霖、段祺瑞,溥仪、汪精卫。 经济上:( 1)勒索巨额赔款。 ( 2)资本输出。 ( 3)商品输出。 ( 4)掠夺沦陷区。 思想文化上:沦陷区推行愚民同化政策。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中日关系 现代史上的中日关系经历了两个时期 冷战对立时期( 1949- 1972年)。 此时中日关系处于不正常状态,原因是中国政府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对日本在华财产采取一律没收的政策。 日本则坚持与中国人民为敌的态度,加入美国的对华包围圈,拒不承认新中国。 友好和平时期( 1972年至今)。 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 20世纪 70年代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迫使日本重新调整对华政策。 随着日美矛盾加剧,日本迫切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采取比较自主的对华政策。 因此,田中内阁顺应民意和时代潮流,决定与中国实现邦交正常化。 1972年 9月,中日正式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开始了新的睦邻友好关系,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四)对中日关系现状的认识 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关系有了很大的发展。 特别在经贸方面,中日经济的交往给两国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中日发展经贸合作有利于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发展。 但是中日之间仍然摩擦不断。 主要是因为日本政府在如何对待侵略历史问题、台湾问题和领土问题上没有正确的态度。 近年来,接连出现的“教科书事件”、参拜参拜靖国神社、钓鱼岛主权归属之争、东海石油问题以及日本销毁在华遗弃化学武器的问题等,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影响了中日关系的发展。 总之,合则两利,只要双方友好往来,就会促进两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亚洲乃至世界和平与稳定;而对立和战争则带来巨大的灾难。 美、日帝国主义侵华政策与全球战略的关系 美国: 19世纪上半期,美国对外扩张战略着眼于在美洲扩张,以 “ 门罗主义 ” 为其基本政策,独立后不久的美国也无力与欧洲列强争雄,所以在侵华问题上只能是追随西方列强。 19世纪晚期,美国对外战略是确立西半球霸权。 同时积极参与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活动,为此提出了 “ 门户开放 ” 、 “ 机会均等 ” 的对华政策,力图在中国与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