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与基础分部工程质量控制要点内容摘要:

应分层实施,分层厚度视土质不同而定。 ( 8) 破桩后,桩顶锚人承台的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若设计无规定时,桩径 (边 长 )大于或等于 400mm 时,取 100mm;桩径小于 400mm 时,可取 50mm;桩顶应凿成平面,桩顶上的浮泥、破裂的混凝土块要清除干净。 ( 9) 成桩结束 后应按设计的要求进行成桩质量检测,检测数量和方法由设计单位书面方式确定。 若设计无要求时,则应符合以下要求: a. 下列情况之一的桩基工程,应采用静荷载检测工程桩承载力,检测桩数不宜小于总桩数的 1%,且不应小于 3 根,总桩数 50 根内检测不应小于2 根: (a)工程桩施工前未进行单桩静载试验的一级建筑桩基。 (b)工程桩施工前未进行单桩静载试验,且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地质条件复杂,桩的施工质量可靠性低,确定单桩竖向承载力可靠性低,桩数多的二级建筑桩基。 ,可采用可靠的 动测法对工程桩承载力进行检测。 ( a) .工程桩施工前已进行单桩静载试验的一级建筑桩基。 ( b) .属于上述 条 款规定范围外的二级建筑桩基。 ( c) .三级建筑桩基。 ,检测数量不宜少于总桩数的 5%,并不少于 5 根。 ,检测数量应符合以下要求:对于多节打 (压 )入桩,不应少于总桩数的 20%一 30%,并不得少于 10 根,对灌注桩必须大于 50%;对于采用独立承台形式的桩基工程,一柱一桩形式的工程以及重要建筑的桩基工程,必须增 加检测比例。 Ⅲ、Ⅳ类桩及单桩静载荷试验结果达不到设计要求时,应由设计单位提出书面处理意见。 (如桩位轴线偏差、桩长、桩顶标高、灌注桩充盈系数、泥浆比重等 )超过了设计和规范规定的限值要求时,必须取得设计单位认定的处理意见。 打(沉)桩 ( 1) 混凝土预制方桩(管桩)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C30,应待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 70%方可起吊,达到 100%才可运输,采用锤击法沉桩时, 混凝土预制方桩还需满足令期不得小于 28 天 的要求。 ( 2) 沉桩过程中若发现以下异常现象,要及时研究由设计单位认定处理意见。 、贯人度突变; ; ; ; ,桩身裂缝扩大。 ( 3) 当桩顶设计标高低于现场地面标高,需送桩时,在每根桩沉至地面时,应 按规范要求进行中间验收办理签证手续。 ( 4) 混凝土预制桩和钢桩的停打(沉)控制原则应符合以下要求: 、硬塑的粘土、碎石土 、中密以上的砂士或风化岩等土层时,以贯人度控制为主,桩尖进人持力层深度或桩尖标高可以作参考。 ,应继续锤击 3 阵,其每阵 10 击的平均贯人度不应大于设计规定值,控制贯人度应通过试验确认。 c. 桩尖位于其他软土层时,以桩尖设计标高控制为主,贯人度可作参考。 压桩应以桩端设计标高控制为主,压桩力作为参考。 ,若发现桩顶标高已符合设计要求,但贯人度仍未达到要求或贯人度已达到停锤标准而桩顶标高达不到要求需截桩时,都 应取得设计单位的认定手续后方可实施停锤和截桩。 地基变化不是太大时,可以了解周边类似建筑桩基数据作为参考依据。 ,若桩顶标高已达到设计要求,而其压力值小于设计极限荷载较多或压力值远大于单桩极限荷载值,但桩顶标高仍未达到设计要求需截桩时,都应取得设计单位的认定手续后,方可停压或实施截桩。 ( 5) 焊接接桩时,上、下节桩的中心线偏差不得大于 10 mm,节点弯曲矢高 不得大于 1‰ 桩长,焊接质量应符合钢结构焊接规程的要求。 ( 6) 混凝土预制管桩和钢管桩,在沉桩 前除检查强度报告和出厂合格证外,尚 应按有关标准抽样检验。 ( 7) 钢管桩焊接应符合国家钢结构施工的验收规范和建筑钢结构焊接规程,其 每个接头除按下表要求做好外观检查外,还应按接头总数的 5%做超声波或 2%做 X 光射线拍片检查,在同一工程内探伤检查不少于 3 个接头。 气温低于 0℃,雨、雪天气和桩身潮湿时,无可靠措施确保质量时,不得进行焊接操作。 ( 8) 预制桩(钢桩)桩位允许偏差应符合下表要求 预制桩 (钢桩 )位置的允许偏差表 序号 项 目 允许偏差/ mm 1 条形基础下桩基:垂直于条形基础纵轴方向 平行于条形基础纵轴方向 100 150 桩数为 1— 3 根承台桩基中的桩 100 2 桩数为 4— 16 根承台桩基中的桩 1/ 3 桩径 (或边长 ) 3 桩数为大于 16 根群桩基础中的边桩 1/ 3 桩径 (或边长 ) 4 桩数大于 16 根群桩基础中的中间桩 1/ 2 桩径 (或边长 ) ( 9) 钢管桩接头质量偏差允许值 钢管桩接头质量允 许偏差 序号 检查项目 允许偏差/ (mm) 1 上下节桩错口 (1)钢管桩外径≥ 70mm 3 (2)钢管桩外径< 700mm 2 2 焊缝咬边深度 3 焊缝加强层高度 0~ +2 焊缝加强层宽度 0~ +3 ( 10) 钢桩接头焊接完成后,需经 1min 以上冷却后,才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