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振动成型法施工技术规范22525字投稿:毛軫軬内容摘要:

试验段确定值时,应及时调整摊铺机控制参数,保证松铺厚度和初始压实度均匀、稳定。 摊铺时应合理选择摊铺机的振幅和振动频率,切实保证混合料的密实度和平整度。 碾压 施工时,每台摊铺机后面应紧跟振动压路机、轮胎压路机和双钢轮压路机进行碾压,一次碾压长度宜为 50m~80m。 碾压段落应层次分明,设置明显的分界标志,有专人指挥。 碾压程序和碾压遍数 应通过试验路段确定。 碾压应遵循试验路段确定的程序与工艺,驱动轮朝向摊铺机方向,由路边向路中、先轻后重、低速行驶碾压的原则,避免出现推移、起皮和漏压的现象。 压实时,遵循初压 → 复压 → 终压的程序,压至无轮迹为止。 注意初压要充分,振压不起浪、不推移。 碾压设备组合及程序如下: a) 初压:采用钢轮振动压路机与轮胎压路机一前一后组合,同进同退,各静压 1遍; b) 复压:弱振动碾压:采用钢轮振动压路机与轮胎压路机一前一后组合,同进同退,各碾压 1遍; 强振动碾压:重型振动压路机碾压不少于 4遍; c) 终压:双钢轮压路机静压不少于 1遍,直至无明显轮迹。 压路机碾压时至少重叠 1/ 3轮宽。 碾压完成后应立即用灌砂法检测压实度。 压路机倒车应自然停车,无特殊情况,不许刹车;换挡要轻且平顺,不要拉动基层。 在第一遍初步稳压时,倒车后应原路返回,换挡位置应在已压好的段落上,在未碾压的一端换挡倒车位置应错开成齿状,出现个别拥包时,应进行铲平处理。 压路机碾压时的速度,初压为 km/ h~ km/ h,复压、终压应为 km/ h~ km/ h。 压路机应增设限速装置。 严禁压路机在刚完成的或正在碾压的路段上调头和急刹车。 碾压宜在水泥初凝前及试验确定的延迟时间内完成,达到要求的压实度,同时没有明显的轮迹。 压路机应停在已碾压好的路段上,相隔间距不小于 3 m。 在碾压过程中,对于基层路侧边缘等压路机碾压不到的区域,应采用小型平板式振动器进行压实,并保证基层表面平整、密实。 9 DB33/T 836—2020 接缝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施工应接缝紧密、连接平顺,不得产生明显的接缝离 析。 上、下基层的纵缝应错开 20 cm以上。 相邻两幅及上下基层的横向接缝应错开 1 m以上。 接缝施工应用 3 m直尺检查,确保平整度符合要求。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施工应避免设置纵向接缝。 当需要设置纵向接缝时,纵向接缝部位的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 a) 纵缝必须垂直相接,严禁斜接。 b) 当不能在允许的延迟时间内完成后续部分摊铺而产生纵向接缝时,宜采用加设挡板方式,挡板 的高度与基层压实厚度相同;但不宜在养护后采用切割机做纵向切缝。 养生结束后,在摊铺后续部分之前,拆除挡板;后续摊铺 机摊铺后做跨缝碾压以消除轮迹。 当一个工作日结束、两个相连作业段连接或摊铺途中其他情况造成的停机均会形成横向接缝。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横向接缝宜采用垂直的平接缝,不宜采用自然碾压接缝或阶梯型接缝。 横向接缝部位的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在当天可继续施工时,应使工作缝成直角连接。 铺筑新混合料后,压路机应先进行横向碾压, 再纵向碾压成为一体,充分压实,连接平顺。 b) 当天不能继续施工,或因天气及其他原因不能确定后续施工时间时,均应在下一次摊铺前将工 作缝做成直角连接。 铺筑新 混合料前,应在接茬立面上涂刷少量水泥净浆;铺筑新混合料后,压路机应先进行横向碾压,再纵向碾压成为一体,充分压实,连接平顺。 养护及交通管制 每一段碾压完成以后应立即开始养生,养生应将透水土工布覆盖在碾压完成的基层顶面,并及时洒水。 在养生期内应始终保持基层处于湿润状态。 养生结束后,应将覆盖物清除干净。 用洒水车洒水养生时,洒水车的喷头要用喷雾式,不得用高压式喷头,以免破坏基层结构,每天洒水次数应满足整个养生期间始终保持基层表面湿润。 基层养生期不应 少于 7 d。 在养生期间应采取硬隔离措施封闭交通,严格禁止施工车辆通行。 对于水泥稳定碎石上下基层,养护期结束后,也应视天气情况,安排一定次数的洒水作业,避免因长期暴晒或降温造成基层开裂。 养护完成的基层上禁止一切超载车辆通行,同时应采取措施避免车辆集中快速行使,以保护基层骨料不受破坏。 7 质量管理与检查验收 一般规定 采用振动成型法施工的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应按本章质量管理与检查验收内容和要求执行。 质量管理包括所用材料与设备的检查、铺筑试验 段、施工过程的质量管理和检查验收(工序间)。 应建立、健全工地试验,质量检查及工序间的交接验收等项制度。 试验、检验应做到原始记录齐全,数据真实可靠。 工地试验室应能进行所用基层材料的各项试验,还应具备进行现场压实度、平整度和完整性等检查的能力。 各个工序完结后,均应进行检查验收。 经检验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个工序。 凡经检验不合格的段落,应进行处理,使其达到要求。 10 DB33/T 836—2020 施工前的材料与设备检查 施工前应检查各种材料的来源和质量。 对水泥、集料等重要材料,供货单位应提交最新检测的 质量证明材料。 对首次使用的集料,应检查生产单位的生产条件、加工机械、覆盖层的清理情况。 所有材料都应按规定取样检测,经质量认可后方可订货。 各种材料都应在施工前以 “批 ”为单位进行检查,不符合本标准技术要求的材料不得进场。 材料试验的取样数量和频度按规定进行。 工程开始前,应对材料的存放场地、防雨和排水措施进行确认,不符合本标准要求时材料不得进场。 进场的各种材料的来源、品种、质量应与招标及 提供的样品一致,不符合要求的材料严禁使用。 施工前应对水泥稳定碎石拌和设备、摊铺机、压路机等各种施工机械和设备进行调试,对机械设备的配套情况、技术性能、传感器计量精度等进行认真检查,并得到监理的认可。 正式开工前,各种原材料的试验结果,及据此进行的配合比设计结果,应在规定的期限内向业主及监理提出书面报告,待取得正式认可后,方可使用。 铺筑试验路段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在施工前应铺筑试验段。 试验段的长度应根据试验目的确定,宜选在主线上铺筑,长度为 300 m~ 600 m。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试验段铺筑分试拌及试铺两个阶段,应包括下列试验内容: a) 检验各种施工机械的类型、数量及组合方式是否匹配。 b) 通过试拌确认拌和机的拌和效果,考察各种材料计量装置的可信度,以及试验检测仪器是否满 足工程质量控制的要求。 c) 通过试铺确定运输车数量,摊铺、压实工艺,确定松铺系数。 d) 验证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提出生产用的标准配合比和最佳用水量。 e) 确定压实 度和平整度的标准检测方法。 试验段应由有关各方共同参加,及时商定有关事项。 铺筑结束后,施工单位应就各项试验内容提出完整的试验路施工、检测报告,编写《试验路段总结报告》,明确试验结论,《试验路段总结报告》应包括本标准 中的内容。 《试验路段总结报告》经批准后作为今后施工现场控制的依据。 混合料级配、水泥剂量不得再变,因特殊原因要调整时,应重新进行混合料组成设计和试验路段验证,并报监理工程师审批。 试验路段如经检验合格可作为永久工程的一部分。 对不合格的试验路段应及时清除并 重新铺筑试验段。 试验段的检测频率应是正常施工的 2 倍以上。 试验段龄期在 5 d~ 7 d 时应能取出完整的芯样(芯样直径为 φ150 mm)。 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与检查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应在得到批准后方可开工。 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应随时对施工质量进行自检。 监理应按规定要求独立地进行试验,并对承包商的试验结果进行认定,如实评定质量,计算合格率。 当发现有质量低劣等异常情况时,应立即追加检查。 施工过程中无论是否已经返工补救,所有数据均应如实记录, 不得丢弃。 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生产过程中,原材料在按批检验合格的基础上应按表 9 规定的检查项 目与频度进行抽样试验,其质量应符合本规范规定的技术要求。 未列入表中的材料的检查项目和频度按材料质量要求确定。 11 DB33/T 836—2020 表 9 施工过程中材料质量检查的项目与频度 水泥稳定碎石拌和厂(站)应按下列步骤对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生产过程进行质量控制,并按表 10 规定的项目和频度检查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的质量,如实计算合格率。 单点检验评价方法应符合相关 试验规程的试样平行试验要求。 a) 从料堆和皮带运输机随时目测各种材料的质量和均匀性,检查泥块及超粒径碎石,检查料仓有 无窜仓。 目测混合料拌和是否均匀、有无花白料、含水量是否合理,检查集料和混合料的离析情况。 b) 检查控制室拌和机各项参数的设定值、控制屏的显示值,核对计算机采集和打印记录的数据与 显示值是否一致。 c) 检查混合料拌和前的矿料级配,应至少检查 mm、 mm、 mm、 19 mm和公称最大粒 径等 5 个筛孔的通过率。 d) 取样成型 进行振动压实试验,测定混合料最大干密度,确定压实度标准。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铺筑过程中应随时对铺筑质量进行检查,质量检查的内容、频度、允许差应符合表 11 的规定。 施工厚度的检测按以下方法执行,并相互校核,当差值较大时通常以总量检验为准。 a) 利用摊铺过程在线控制,即不断地用插尺或其他工具插入摊铺层测量松铺厚度。 b) 利用拌和厂(站)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总生产量与实际铺筑的面积计算平均厚度进行总量检验。 c) 利用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压实度用灌砂法检测时,通过量取在基层上 挖坑的深度进行检验。 d) 待基层养护 7d后,在钻孔检测芯样完整性的同时测量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厚度。 12 DB33/T 836—2020 表 10 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的检查频度和质量要求 注 1:矿料级配的允许偏差以批准的配合比矿料级配为基准。 注 2:施工中混合料强度试验应按照多点取样的原则进行(每个试件所用材料不能混合),并且成型试件时不做二 次拌和,试件上应标记取样日期、代表桩号区间。 表 11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过程中的检查频度和质量要求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压实度采取重点对碾压工艺进行过程控制,并用灌砂法抽检压实度。 a) 碾压工艺的控制包括压路机的配置(台数、吨位及机型)、排列和碾压方式、压路机与摊铺机 的距离、碾压时混合料含水量、碾压速度、碾压段长度、调头方式等。 b) 碾压过程中宜采用挖坑灌砂法进行压实密度的过程控制,测点随机选择,与标准值比较。 13 DB33/T 836—2020 c) 在基层养护完成后,随机选点钻取芯样,待芯样充分干燥后测定密度,与标准值比较。 施工过程中应 随时对基层进行外观检查,基层表面平整密实,无坑洼、无明显离析现象。 确属施工质量差的,应予铣刨或局部挖补,返工重铺。 施工过程中应随时用 3m直尺检测接缝及与构造物的连接处平整度,正常路段的平整度可采用连续平整度仪测定。 基层施工的关键工序或重要部位应拍摄照片或进行录像,作为实态记录及保存资料的一部分。 交工验收阶段的工程质量检查与验收 工程完工后,施工单位应将全线以 1 km~ 3 km作为一个评定路段,按表 12 的规定频度,随机选取测点,进行全线自检 ,将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