鲖城镇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12356”工程实施方案内容摘要:

经济体系,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镇支持农村,开展工业突破、农业增效、商贸提升三项行动,促进产业融合,加快构筑产业联系紧密、空间布局合理、资源深度整合、区域特色明显、基础设施共享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一条经济主轴和两个经济核心代表鲖城镇的整体发展形象;三条经济发展辐射线连接并承载不同的特色经济板块。 “绿色走廊板块” —— 按照临泉县总体布局, S102 经济走廊重点发展新能源和农牧产品深加工,涉及杨营、大涂庄、八里槐、符庄、骆马庄五个村委会和鲖阳、鲖城两个居委会,重点进行鲖城 镇的整体形象设计。 在鲖城和三桥两个集镇,重点做好集镇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城镇化进程,沿途做好中心村建设、走廊绿化建设,开发鲖阳古镇历史文化和鲖鱼鲖蒜历史名产,设立地区形象标志,透过绿色走廊,看到鲖城镇经济发展的决心、设想和进程,努力打造文化名镇、经济强镇、文明新镇。 “产业园区板块” —— 在鲖城集镇西部,重点进行工业企业、养殖及农产品加工。 根据鲖城镇集镇总体规划,园区已纳入集镇总体规划区。 结合园区现有企业布局,本着“统一规划、统一开发、小块起步、滚动发展”的原则,产业园区分为“一心两轴三园”。 “一心”是指集园区 行政管理、商业服务、金融服务、信息发布为一体的园区服务中心。 “两轴”是指产业园区中间中央大道和工业企业园区中路,分别为南北、东西轴线。 “三园”是指产业园区设计为三个园区:一是安徽鲖城皮革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占地面积 516 亩;二是安徽鲖城工业企业产业园区,占地面积 600 亩;三是安徽鲖城畜牧养殖及加工产业园区,占地面积 500 亩。 “畜牧养殖板块” —— 以鲖新路为主线,涉及鲖城居委会和大顾庄、李王楼、姚老庄四个村委会,重点发展畜牧养殖业、畜牧服务业和农产品加工业。 安徽鲖城循环经济产业园就在这条主线上,其中有500 亩畜 牧养殖及加工产业园,以此为带动点,沿路辐射发展,向北逐步推进,在五年之内,将这一区域建设成为循环经济型养殖基地和技术培训基地。 “蔬菜大棚板块” —— 以鲖姜路为主线,涉及鲖阳居委会和潘寨符庄两个村委会,重点推广大棚西瓜和大棚蔬菜种植新技术,结合临鲖河和双龙沟水产养殖业,建设休闲垂钓中心、农家菜饭庄、农家乐大院,自北向南,逐步建设观光型农业产业园区。 “高效农业板块” —— 以庞三路为主线,涉及八里槐、大涂庄、杨营三个村委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重点推广特色种植和特色养殖,建设食用菌种植基地、大葱种植基地、生姜种植基 地。 同时,以杨营手套厂为范例,注重引进手工业项目,充分利用本地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千方百计增加农民的第二三产业收入。 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思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 为将三桥鲖城两大集镇融为一体做好物质上、人力上和技术上的充分准备。 (三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 加快城乡公路网建设。 按照科学规划、加快建设、提高等级、形成网络的要求,加快街道辅路建设,加快村村通道路建设,加快扶贫资金项目公路建设和项目区公路建设,努力形成 覆盖全镇、设施完善、畅通便捷、四通八达、内通外联的城乡交通网络。 2020 年前,争取镇区交通公交化,并实现与临泉公交线路联网。 加快城乡公用设施建设。 科学规划,统一布局,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不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建设一批村容整洁、村貌美观、村风文明、村民和谐的新村庄。 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开展“千村百镇示范工程”,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2020年 50%以上村实现 “ 四通四改三化 ”( 通水、通电讯、通宽带、通有线电视、改水、改厨、改厕、改圈,村庄绿化、道路硬化、卫生洁化 )目标。 加快城乡 电网建设步伐,推进电气化乡村建设。 推进宽带电信网、数字电视网、下一代互联网 “ 三网合一 ” ,积极发挥信息化为农服务作用。 大力发展农村沼气,支持养殖场和饲养集中区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积极开展沼气综合利用。 2020 年农村沼气用户达到 2. 8万户。 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形成清洁、经济的农村能源体系,提高绿色能源比重。 深入推进农村改厕工作,2020 年,全镇农村改厕率达 20%以上, 2020 年达到 68%以上, 2020年基本消灭露天厕所。 加强水利建设,建立城乡一体的水资源管理体系。 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 设, 2020 年农村居民自来水使用率达到 50%以上, 2020 年达到 90%以上。 实施防洪保安工程,抓好双龙沟、临鲖河、十字河堤防除险加固工作,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逐步完善水利灌溉配套设施。 (四 )统筹城乡劳动就业,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 完善城乡统一的就业服务制度。 遵循“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建立和完善劳动者通过劳动力市场竞争和企业用工自主、个人就业自由的就业机制,深入开展公共就业援助活动,实现劳动者的充分就业。 建立城乡统一、平等、开放、竞争的就业制度和失业登记 制度。 加强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设,完善劳动力转移公共服务平台,做到劳动保障工作机制、组织、人员、经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