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建设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内容摘要:

压 (注 )水试验、抽水试验:试验孔数、层 次、落程、降深、稳定时间、稳定标准、压力。 室内试验完成情况:试验项目及完成工作量、 试验执行规范、试验时岩土的状态、试验成果质量评述。 测量系统及引测依据。 勘察工作质 量评述:质量评述可在完成工作量 中进行,也可以单列一节评述。 通过质量评述应对存在的质量问题及其对工程的影响进行论述,应说明勘察文件编制使用的通过鉴定的软件名称及编制单位。 钻探过程是否出现过质量事故,如掉钻头、垮 孔、是否封孔要给予说明。 勘察工作发生变更的原因、过程及影响等。 工程地质条件 地形地貌:地貌单元、地面高程、相对高差、 地形坡度及坡向、微地貌、不良地质现象的分布、沟谷发育状况、填方地段应描述原始地形地貌。 8 气象与水文:气候特征、气 温、降雨量;与场 地工程地质条件有关的地表水体,地表水的动态变化,最高洪水位及流量。 地质构造:构造部位、岩层产状、基岩出露状 况、裂隙组数、密度、产状 (可用倾向玫瑰花图表示 结构面的发育规律 )、结构面力学属性及成因、结合 状况、充填物、延伸状况、含水状况。 l、岩土描述应按岩土勘察规范 ; 岩石的风化特征和分布规律,基岩面的起伏状 况、风化裂隙发育状况; 各类岩土的分布状况及厚度; 特殊性岩土应有量化指标。 l、场地井、泉出露状况:出 露地层、井泉水力 特征、流量、水位、水质、动态; 勘探孔稳定地下水位埋深及标高 (应说明水 位测量方法及日期 ); 水文地质参数; 综合分析地下水类型、主要含水层、透水 层、隔水层、补给与排泄、循环条件、分布规律; 地下水及土的腐蚀性评价 (如有腐蚀性时应 说明腐蚀性指标 ); 评价地下水作用与施工及工程的关系。 不良地质现象 及地质灾害 9 应论述和评价已有的不良地质现象和地质灾 害,如场地的滑坡、危岩崩塌、泥石流、岩溶塌陷、地面沉降等的分布范围和规模; 当场地及周边环境无不良地质现象和 地质灾 害 时,应于说明; 地质灾害和不良地质现象应专门进行勘察并按个 分别评述。 岩土物理力学特征 工程地质分层 统计前应对岩土测试成果的可靠性进行分析, 应按规定剔除异常值和粗差数据,应根据岩土体的成因、岩性、分布、以及物理力学特征差异进行分层。 参加统计的数据不得少于 6个样本,非主要的岩 土参数不足 6个样本时,可结合地区经验适当折减 ; 统计表征值要求 对岩土的各项指标均应提出区间值、最大值、最 小值、平均值、标准差及变异系数和统计数量,对抗压、抗剪、抗拉等指标尚应提出标准值。 统计计算表格应列入附件中,文字报告中应根 据统计结果并结合场地地质条件及当地经验提出参数建议值。 室内试验成果与原位测试成果均应按规定进行统计,统计时应列出统计公式并说明取舍原则。 同一参数有一定差异时可以两种统计结果综合取值,在通常情况下宜以原位测试资料为主,同时应说明取舍依据。 根据岩石的坚硬程度和完整程度进行岩体基本 质量等级的划分。 10 场地稳定性评价 除边坡中的相关内容外,尚应描述以下内容: l、滑坡的分布范围、面积、厚度、体积; 滑坡体形态特征:变 形迹象及其性状、对建 (构 )筑物的破坏状况的描述; 滑坡要素:滑体、滑带 (滑面 )及滑床的岩性 (成因、年代、岩性组成、矿物及化学成分等 )、滑面 的滑向及倾角; 滑坡地下水状况:滑体中地下水水位、埋深、标 高,滑体的渗透 }生能及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 滑坡影响因素及力学形成机制分析、演变史; 滑坡对工程的影响和工程的施工及运营对滑坡诱 发的可能性; 相 关计算参数及其取值依据; 稳定性分析 (应以可能的最不利工况作为评价结 论 ),小型滑坡1— 2条计算断面,中型滑坡 2— 3条计算断 面,大型滑坡不少于 3条计 算断面,滑坡稳定性计算结果 应与滑坡的变形阶段相吻合,必要时应进行剩余下滑力计算; 滑坡参数取值应以测试成果为主,结合工程类比 和地区经验确定,反分析结果可供校核使用; 滑坡整治及监测工作建议,提供整治工程所需 的岩土参数、整治方法及位置,宜提两种以上方案进行比较。 11 除边坡中的相关内容外,尚应描述以下内容: l、危岩崩塌区的地形地貌; 危岩崩塌类型、规模、范围、危岩个体大小、几 何形态、崩落距离及方向、危岩的数目、体积、岩性; 危岩崩塌体造成或可能造成的危害、安全等级 的划 分; 危岩崩塌影响因素、形成机制及演变史; 结构面性状、卸荷裂隙、卸荷带的发育宽度; 稳定性评价:一是采用图解法及工程类比法; 二是采用力学分析法 (块体平衡理论 )。 分析发生崩 塌的可能性和危害性、划分危险区,评价建筑的适宜性,危岩稳定性评价应逐一进行; 防治工作及监测工作建议以及当地的整治经 验。 凡抗震设防烈度 ≥6度地区必须进行地震效应 评价。 抗震设防烈度的划分应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20)附录 A确定; 建筑物抗震设防等级的划分应依据《建筑工 程 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20)进行; 对土层厚度 3m的场地必须提供覆盖层等效剪切波 速。 覆盖层剪切波速应按规范规定取值,等效剪切波速应按 规定汁算; 地震效应评价应提出勘察场地的抗震设防烈度、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特征周期,确定场地土的类型,划分场地类别、划分抗震有 12 利、不利或危险地段; 勘察场地内地震效应评价条件有差异时应分区进行 评价,但同一结构单元不应分别评价,以最不利条件进行评价,分区宜在平面图 E反映; 挖填方场地应以整平后的地质条进行评价; 地震液化评价:按国标规定执行。 (含基坑边坡 )的稳定性评价 l、边坡的地形地貌特征、边坡的长度、宽度、坡向、 坡度、相对高差、坡面形态、变形迹象、边坡类型、坡上建筑物、坡体内的洞室与建筑的关系、地表水状况等; 边坡的岩性组成 (自上而下描述 )、岩性、时代、 成因、基岩面的坡向及倾角; 基岩的上下岩性关系、岩层及结构面产状、结构面 性状及其与边坡坡向的关系、岩质边坡的分类; 边坡稳定性定性分析 (图解法、模拟法、工程地质 类比法 )、可能失稳的模式; 边坡地下水状况及地下水对边坡稳定性的影 响; 边坡稳定性验算的主要岩土参数、取值原则、取 值依据; 边坡稳定性验算及验算结果评价 (以可能发生 的最不利工况进行结论性评价 ),在结论中对边坡的 稳定性应根据工程安全系数进行稳定程 13 度分类; 边坡稳定性发展趋势预测,边坡失稳可能造成的 损失,边坡安全等级的分类; 应提供边坡的防治措施建议和治理设计与施工所 需的岩土参数。 洞室及洞室地基稳定性评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