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建设方案内容摘要:

工的订单培养、岗前培训等多种方式 的职业培训 ,培训人数达到 1800 人 •日 /年;为社会人员进行职业技能鉴定, 2020 年达到 80 人, 2020 年达到 100 人次;积极 承接 来自行业、企业的 各类技能赛事。 社会 服务到款额 2020 年 达到 25万元, 2020 年 达到 30 万元。 8. 引领辐射,带动专业群建设 建设以药物制剂技术专业为龙头,以药学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提升专业群的整体水平,搭建服务制剂产业的技术服务平台,在重点建设药物制剂 技术专业的同时,加强专业群中其它专业的建设,拉动专业群重点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以促进专业群整体建设水平的提升。 药物制剂技术专业 建设方案 9 加强药物制剂专业群课程建设,构建和优化专业课程体系,药学专业在现有精品课基础上,建设《生理药理》课程达到院级精品课 水平 ,并编写特色校本教材;不断完 善 “ 双师 ” 结 构师资队伍建设,到 2020 年,药学专 业 “ 双师 ” 素质教师达到 90%以上,重点培养 1 名校内专业带头人, 2名校内骨干教师。 通过专业群建设,使药学专业成为我院 特色专业。 9. 着力实施 第三方评价 , 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在原有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基础之 上,加强第一方评价,完善第二方评价,重点引入第三方评价,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10. 系统培养,搭建人才培养“立交桥” 推进 中高职教育的衔接 ,完成人才 培养目标的衔接 , 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衔接 ,专业结构布局的衔接, 招生 考试 制度的衔接 , 教师培养培训的衔接,评价改革模式 的衔接 ;为 有 “ 专升本 ” 意愿的学生 提供制度保障。 三、建设内容 ( 一 ) 转变方式, 改革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1. 创建并实施 “五结合 ”的 “1+1++”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现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 改革 以岗位职业能力与素质培 养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借助河北省化工医药职业教育集团,加强与制剂企业的合作,创建并实施 “ 五结合 ” 的 “ 1+1++” 的人 才培养模式,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实现终身学习。 “ 五结合 ” 是指学校与企业相结合、能力与素质培养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岗位工作相结合、教育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 1+1++” 中第 一个 1 指第一学年突出文化素质课及各工作岗位职业能力培养所需知识、技能、素质共性内容整合的课程(即职业基础课 +岗位技术课 +实践课)。 第二个 1 指第二学年完成以制剂生产过程为导向的岗位技术 课程,注重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采 用 “ 教、学、做、评 ” 一体化 的教学与考核模式。 第一个 指第五学期,结合教育与社会的需求可实施订单培养,也可开展用于选修学习的专业拓展课程 、技能认证训练与考核、综合实训等。 第二个 指第六学期开展顶岗实习。 整个教学岗位技术课程采取课堂教学 +现场教学 +综合实训的课程教学模式, “ 双证书 ” (毕业证 药物制剂技术专业 建设方案 10 书 +职业资格证书)纳入人才培养计划,专业培养达到与企业工作的 “ 零对接 ”。 人才培养计划制定采取调研,企业技术专家与一线操作人员、专业建设指导咨询委员会成员、教学专家共同完成,制定方法如图 1 所示。 药物制剂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如图 图 3 所示。 汇总讨论内容 分析归纳 形成人才培养计划 草案 征求意见 教学专家 意见反馈分析 修订 人才 培养计划 岗位操作人员 企业专家对生产 进行分析 教学、企业专家 研讨会 企业专家 图 1 校企合作构建人才培养计划过程 药物制剂技术专业 建设方案 11 图 2 “五结合”人才培养建设框架图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校企合作开发人才培养计划 校企合作 建设课程 校企合作 建设实训基地 运行 工学结合 现场教学(教学做合一) 订单培养 顶岗实习 综合实训 专兼结合教学 团队进行授课 实施 工学结合 实施 工学结合 专兼结合教学团队进行实训指导、考核、认证、制定培训计划与方案 学校 与 企业 结合 能力 与 素质 培养 结合 结合学生社会能力培养设置素质课程 实施 培养能力 语言表达、创新、社会活动、组织、管理等能力 结合学生能力培养进行素质教育 教学过程 渗透素质教育 敬业、吃苦、团结合作、严谨、求实 教学 与 岗位工作 结合 教学场所 使用 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内容相结合 教学条件(环境与设施)与工作条件(环境与设施)相结合 真实职业氛围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结合职业能力 构建与建设 课程体系 课程名称与内容 教育 与 社会需求 结合 教学模式 实 施 通用性教育与社会特性需求相结合 订单培养 或 进行 专业拓展 +技能认证训练与考核 +综合实践 理论 与 实践 结合 课程内容 教材 编写 理论与实践内容相 结合的专业教材 课程教学 教学模式 实施 教学做合一 药物制剂技术专业 建设方案 12 2.探索人才系统培养,强化实践育人 为高职毕业生搭建终 身学习 “ 立交桥 ” ,为其 在职继续学习提供条件。 在学生接受三年的高职教育走上一线岗位后,由于各个企业对于从业人员的具体要求存在不同,所以学校可 利用实训基地软、硬件条件和学院的职业技能鉴定所 为职业教育毕业生在职继续学习提供条件, 面向企 业进行新员工的岗前培训、新技术学习培训、继续教育等。 继续教育模块可以设立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安排专门的校企对接式专业培训,以学以致用为原则,以企业的当前或长远需求、职业道德培养、最新技术应用为目标制订计划,帮助学生快速、系统地再次学习专业知识,尽快适应具体工作的需要。 同时,也可通过针对企业特殊需求人员培训的方式,帮助更多的企业员工掌握专业技能,高职院校也可以更好地完成专业技能传授、服务地方经济的使命,深入推进校企合作的力度。 到 2020 年能力与素质 能力与素质 能力与素质 与企业 0距离融合 能力与 素质 图 3 1+1++ 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基础课 +岗位技术课+实践课 职业基础课 +岗位技术课+实践课 专业拓展课+实践课 实践课 就业单位 培养目标 毕业证 +职业资格证书 无机及分析化学 物理化学、有机化学 电工技术、化工制图 思想政治理论、英语 体育、数学、生理药理 社会实践 药物制剂技术 创新能力拓展、英语 制药过程原理及设备 思想政治理论课(一学期) 药物化学、药事管理与法规 安全生产技术、药物制剂设备 药物分析与检验技术、药用辅料 生产实习、综合实训、认识实习 订单培养 专业拓展 综合实训 认证训练 顶岗实习 制剂生产企业 培养 高中 →大学 年 学 一 第 年学二 第 毕业 期学六 第 期学五 第 药物制剂技术专业 建设方案 13 9 月,年均社会培训量 1800 人日。 ( 二 ) 专兼合作,建设“双师”结构教 学团队 为确保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施,重点加强 “ 双师 ” 结构的教学团队建设。 围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坚 持 “ 引聘优秀、培养骨干、校企合作、专兼结合 ” 的原则,通过采取 “ 选送、 顶岗、带教、引进、外聘 ” 和专任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 “ 互兼互聘,双向交流 ” 等措施,有针对性的对教师队伍进行多层次、全方位职教能力培养,打造一支教学水平高,社会服务能力强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 实现教师培养培训的衔接、校企深度合作的衔接。 具体内容及措施: 1.专业带头人培养 专业带头人建设是专业发展与改革创新的关键,在现有专任教师中 继续 培养专业带头 人 1 名。 聘请 1 名在本省医药产业有较高知名度,技术水平高、热衷于职业教育的企业技术专家为兼职的专业带头人,企业技术专家将从河北省化工医药职业教育集团成员单位中进行选拔。 校内专业带头人经过培养达到如下标准: 掌握药物制剂技术国内外发展趋势,有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能够运筹、统领专业的建设规划工作,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理论水平高,生产实践经验丰富,具有副教授或以上,且具备工程师或以上职称;能承担本专业优质核心课程的教学任务,教学效果好,能够指导骨干教师,带领整个教学团队为企业提供服务,主持或参加省级以上科研项目或担 任省级以上精品课程负责人,发表研究成果或高职教研论文,主编教材等。 2.骨干教师培养 骨干教师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力量,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培养 4 名校内外专兼职骨干教师。 通过培养,达到如下标准: 校内骨干教师 2 名:讲师(工程师)或以上职称,有较强的课程开发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技术研发能力、教学改革与创新能力,能够培养青年教师、为企业提供服务、参加省级以上科研项目或省级以上精品课程建设,主讲 1~2 门专业课程,在实训基地建设与使用过程中担任重要角色。 校外骨干教师 2 名:将企业技术人员请到学校参加职业教育理论、教 药物制剂技术专业 建设方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