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训手册内容摘要:

制草图 在草图上标明,每隔 30 个点和测站互通点号,防止出错。 测量毕竟是一个团队合作 的项目,采用以上方法,要求队员之间要配合要默契,这一点测完了,下一点应测什么应心灵相通;对观测人员的输入数字及字母的熟练程度要求较高,一般应在 10 秒内完成。 草图绘制人员担负着室内绘图的工作,是测图过程中的主要人员,所以对于地物的综合取舍等要心中有数,并且应在跑尺员跑尺前确定好这一区域跑尺的线路,尽量避免走冤枉路。 为了节省时间要求要求两名草 12 图绘制人员配合工作,即一名队员负责本测站的指挥协调,标记工作;另一名队员去规划下一侧站点的测量路线,和具体地物的草图速写。 另外全站仪是一个精确的测量仪器,只要在能通视的范 围内都可以做到精确测量,所以在一个测站我们应尽量多的完成通视地物的测量,这就要求在距离较远的情况下使用通讯工具进行联络。 碎部点选择注意事项: 在测量的过程中,碎部点的取舍和测量至关重要,测点过密,造成成图密集,不该要的要了;测点过少,没有把握地形的基本要素,因此对于碎部点的确定,就注意以下几点。 ① 建筑物比较方正的可只需测出三点,第四点可由计算机来完成,这就更要求草图绘制人员的事先观察,有些建筑物可能看起来较方正,其实是不规则的多边形,则需要全部实测点位。 ② 不规则的地貌应尽量能多测一些 点,因为在传统测图中一些细小的变化可通过手工来完成,但计算机的模拟是无法比较真实的反映出这些实际地形的。 ③ 对于一些重要的无法通视的观测点,应通过一定的位移来替代观测或者需要通过举高支杆来观测,这样的点要在草图上详细注记。 其他注意事项 ① 测图单元的划分,尽量以自然分界为界,如河流、道路等等以便于地形图的施测, 也减少了接边的问题。 ② 能够测量到的点尽量实测,尽量避免用钢尺量取。 因为用全站仪所测量的速度远非皮尺量取所能比的,而且精度也会高些。 ③ 实地数据采集时,配合要默契,不在测站可视范 围,则通过使用对讲机来传递信息,跑棱镜的人要将自己所要采集的地形地物数据点信息及时报告给测站人员,以确保数据记录的真实性。 ④ 由于数字测图很多工作是在计算机上完成的,所以如何加强检核是每个单位所必须解决的。 特别是在测区远离内业地点时,必须有一定的措施。 ⑤ 尽量在测站的可视氛围进行数据采集,在通视不良的地方或者需要通过举高支杆来观测的时候,则引点到附近设站进行采集数据,避免由于支杆偏离地形地物点位而带来的人为误差。 ⑥ 外业进行数据采集时,一定要注意实地的地物地貌的变化,尽可能地详细记录,不要把疑问点带回 到内业处理。 13 土方量测量与计算 控制点坐标测量 对中整平 对中、整平方法与经纬仪相同。 控制点坐标测量的方法 ( 1)初始参数的输入 开机,输入棱镜常数,温度,气压。 ( 2)测站点坐标的输入 在三维坐标程序中,选择“测站”,输入测站的 N,E,Z 坐标。 ( 3)棱镜高度的输入 在三维坐标程序中,选择“棱镜高”,输入棱镜高度。 ( 4)初始方向的输入 瞄准另外一个高级控制点上的棱镜,在水平角测量程序中,选择“置盘”,输入相应的方位角。 ( 5)控制点坐标测量 瞄准控制点棱镜,在三维坐标程序 中,选择测量,即可进行坐标测量,测点的坐标显示在液晶显示屏上。 测点点位的标记 采用在基坑撒石膏粉确定测点点位的方法,相邻测点之间的距离在 5m~ 10m之间,实施步骤如下: 基坑中分线的定线 (1)在基坑的东西两侧基坑外地面上确定两个点,使得此两点的连线大致平分基坑。 ( 2)基坑中由两人拉 50米钢尺,另外两人提石膏粉,准备撒灰。 ( 3)将全站仪置于其中一点,瞄准另外一点,将视线下移,控制拉 50 米钢尺的两人,使得钢尺在视线上,即在基坑中分线上。 另外两人根据钢尺的读数和测点之间的距离撒灰点,直至坑 壁。 ( 4)将全站仪移置基坑大致中心位置的一个测点上,确定基坑中线的垂直方向,此方向即为另外一个方向的中分线。 在此方向上撒灰至坑壁。 其他测点点位的标记 其他测点点位采用钢尺和平推固定距离的方法来标记。 14 测点的坐标测量 采用坐标采集的方式。 一个测站点的测量过程 ( 1)对中整平 对中、整平方法与经纬仪相同。 ( 2)初始状态的设置 ①瞄准后视控制点,制动照准部制动螺旋和望远镜制动螺旋,用钢尺量出仪器高度。 ②选择“ menu— 数据采集 文件”,输入新文件名,输入气压和棱镜常数。 ③选择“测站”,输入测站的“ N,E,Z”坐标,输入仪器高度。 ④选择“棱镜高”,输入棱镜高度。 ⑤选择“后视”,输入后视点的“ N,E”坐标。 (3)测点坐标测量 ①瞄准测站点上的棱镜,选择“前视 编号”,输入测点编号;选择“坐标”,仪器进行测量,自动存储。 ②选择“查询 最后一个数据”,手工记录测点坐标。 其他测站点的测量过程 在一个测站点上不可能将所有的测点测完。 在一个测站点测完之后的操作步骤与上述操作步骤相同。 土方量的计算 采用手工计算和软件计算两种方式计算土方量。 手工计算 土方量 ( 1) 绘制网格点 根据测点坐标,绘制网格点,在网格上标注高程。 可用图纸绘制;若采用AUTOCAD 绘制,须打印出图纸。 ( 2) 土方量的计算 土方量的计算根据测点的坐标及设计基底标高来计算。 ① 中间部分土方量的计算 中间部分相邻的网格点形成的是标准的正方形,可采用咨讯阶段的方法计算中间部分的土方量。 ② 周围部分的土方量计算 15 由于坑壁的不规则性,周围部分的网格点形成的不是正方形,而是普通四边形。 对于每一个四边形,首先计算四边形的平均标高,根据基底设计标高,计算此四边形所对应的土方量;将所有普通思辨性的土方 量累加,即为周围部分的土方量。 ③ 总土方量计算 中间部分土方量与周围部分的土方量相加,即得总土方量。 软件计算土方量 ( 1) 数据的传输 用数据传输导线将全站仪与计算机相连,打开计算机和全站仪,根据全站仪附带的数据传输说明将测量数据传至计算机,根据土方量计算软件对数据格式的要求,将数据格式改成软件需要的格式。 ( 2) 土方量的计算 利用软件读入测量数据,计算土方量。 建筑方格网的测设 如图 ,选择 100m 35m 的一个开阔场地作为实验场地, 先在地面上定出水平距离为 的两点, 将其定义为导线点 A5 、 A6 ,其中 A5 同时兼作水准点。 “ T ” 形建筑基线的测设 : ( 1)根据建筑基线 M 、 O 、 N 、 P 四点的设计坐标和导线点 A5 、 A6 坐标,用极坐标法进行测设,并打上木桩。 已知各点的坐标如下: A5(,) , A6(,) , M(,) , O(,) , N(,) , P(,) ( 2)测量水平角 MON 、水平距离 MO ( a )、 ON ( b ),由公式 )()(   180*1*2 baab 计算出 值,在木桩上进行改正。 ( 3)测量改正后的 MON ,要求其与 180 o 之差不得超过 ,再丈量 MO 、 ON 距离,使其与设计值之差的相对误差不得大于 1/10000。 ( 4)在 O 点用正倒镜分中法,拨角 90 o ,并放样距离 OP ,在木桩上定出 P 点的位置。 16 ( 5)测量 POM ,要求其与 90 o 之差不得超过 ,再丈量 OP 距离,与设计值之差的相对误差不得大于 1/10000。 建筑物定位与放样 任务 每组完成一个边长为 8米的正四边形放样,并设置好中心桩、控制桩、龙门桩、龙门板、中心钉并拉好施工线。 已知条件 在实训场上,给每组安排一块场地,每个场地上由指导老师给定正四边形的一个已 知点和一个已知方向。 仪器工具 每组配备经纬仪一台,水准仪一台, 30M 钢尺一盒,水准尺一支,中心桩 4 个、方向桩 1 个,控制桩 8 个、龙门桩 16 个、龙门板 8 块、锤子 2个、大、小铁钉若干、红铅笔 1支、记录表以及计算器等。 时间要求 在半天时间内要求完成全过程 2次,每个环节每人都应练习。 成果要求 ( 1)测量完成后,检查四个中心桩的边长是否等于 8 米,两个对角线长是否等于 米,超限应在 5mm 内;( 2)龙门板拉线后,检查是否符合比已知 1号桩顶高的 米,超限应在 5mm 内;(3)中心桩、控制桩 、龙门桩、龙门板、中心钉要规范。 三、 测量记录要求 17 1. 各项记录源于测量进行中,边测边记入手簿,不可用另外的纸记录,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