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申报表-附件3:内容摘要:

习环节的管理和考核机制,激发实习带队人员的积极性。 充分利用本专业各基础、专业实验室、 大学生创新实验室, 发动教师积极投入精力参与指导大学生 电子设计 竞赛、 ‚飞思卡尔‛杯智能车大赛、机器人大赛 等第二课堂教学环节。 完善导师制,吸引学生进入 开放 实验室 , 锻炼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就业竞争力,不断提高本专业 在社会 上 的 声誉。 (可另附页 ) 方案及成果预测 一、 方案 1.课程及课程体系建设。 以市场为导向,确定专业的办学方向和办学思路。 在已有办学经验的基础上, 在本 专业指导委员会 的指导下 , 进一步结合课程相关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不断优化课程体系,进一步修订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完善 10 门网络课程, 3 门校级精品课程 ;编写 20 本工学结合的特色教材 (已出版 14 本)。 2.师资队伍建设。 成立 8 个教研究室, 任命 8 位教研室主任。 由教研室开展各类教学 活动,如 组织大纲编写、教材编写、相互听课、试卷互查等,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亦培养 青年教师。 充分发挥学术带头人在专业建设中的作用;积极鼓励教师进行科研、教改及教材的编写工作; 重视对 青年教师 的培养 , 为每位 青年教师 指定一位 老教师对其 进行 指导 , 为青年教师提供各种培训机会 , 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锻炼,培养其成为骨干教师,承担起接班任务, 保证专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3.实验 实习 条件建设。 继续完善 电子信息工程现有专业实验室 , 筹建‚仪 器、仪表实验室‛ 、 ‚微波技术、微波工程实验室‛ ;加强与产学研实习基地的合作,进一步完善 学生实习方案,推荐学生到实习基地进行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推荐教师到 企业锻炼。 在 实验室管理上 加强对实验员的培养,提高实验室人员的学历和职称, 并 加强 实验室管理 制度的建设 ; 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资料,编写适合应用型本科生培养的实践教材。 ( 1)与本院特色专业建设相配合,以‚指纹实验室建设及指纹识别技术应用‛、‚塔康信标模拟器射频单元的开发‛、‚虚拟实验室的研究和实践‛等项目为起步。 ( 2)主动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以专业实验室作为科研基地,通过技术培训、技术服务、技术支持和委托开发等形 式开展科研工作,建立与其他高校、科研单位、企业多渠道多层次的合作。 ( 3)通过项目积累技术、建立团队,以横向开发项目为主导,以政府基金项目为目标,与特色专业建设互相促进。 二、 成果预测 通过三年的建设, 达到: 专业招生规模将稳定在 100 人左右,在校学生规模 400 人左右 ; ≥ 90% ; 2 门精品课程,编写 20 本 专业特色教材 (其中 14 本已正式出版) ; 4. 专任教师 人数保持不变 , 全部教师具有讲师及以上职称,并且 均 具有 ‚双师‛素质, 现有讲师中 4 人升为副教授,副教授中 2 人升为教授。 8 个实验室的基础上,新增加 2 个实验室,新增加校外实训实习基地 4 个,使本专业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达到 18 个,保证实践教学课程的正常进行 ; 到 30 万 元 横向或纵向 科研经费。 (可另附页 ) 三 、基础与改革 教学基础(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教学条件、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评价等内容 ) 一、 师资队伍建设 电子信息工程 专业现有 专任 教师 24 人,其中教授 3 人,副教授 12 人,讲师6 人;具有博士学位的 3 人占 %,硕士以上学位的 13 人占 %。 在专任教师中,老教师 7 人,中年 教师 9 人,青年教师 8 人,已经逐步形成了一支结构比较合理的老中青梯队。 师资队伍整体素质较高,教师治学严谨、敬业乐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深受广大学生和同行的好评。 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承担和完成了大量的教学和科研课题,获得了多项省部级以上奖励。 二、 教学条件 8 个较有规模的实验室。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已建设成高频实验室、电子技术实训室、通信原理及通信新技术综合实验室、飞思卡尔 MCU/DSP 实验室、集成电路设计实验室、集成电路分析实验室、 EDA 实验室、计算机仿真实验室等8 个较有规模的实验室,共有电脑 267 台(不包括教师办公室电脑),各类仪器仪表 970 台(不包括万用表等小型仪表)。 这些实验室目前承担 着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4 个年级课程的实验、综合课程实验及毕业设计任务。 2. 适应当前形势,以科学发展观 不断建设 校企合作基地,提高学生应用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