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厂节能技术内容摘要:

600MW 机 组 6 锅炉 “智能吹灰 优 化与在 线 结焦 预 警系统” 节 能技术 改造。 主要 技 改 内 容 : 新增 1 套采 集器 、 1 台套 服务 器 、 1 台 工 控 机和 1 套显 示 器 , 并建立数据采 集和传输系统, 建立 吹灰 优 化和结焦 预 警系统。 节 能技 改 投 资额 150 万元 , 建 设 期 9 个月。 年综 合节 能 量 7000tce,年综 合 经 济 效 益 560 余万元 ,投 资回收期 4 个月。 六、 推广前景和节能潜力: 目 前需要实 施本 项 目 改造 的 锅炉约 有 1000 多套 , 预 计到 2020 年可 改造 其中的 30%( 约 350 套 ),达到 350 万 tce/a 的 节 能能 力。 电站锅炉用邻机蒸汽加热启动技术 一、 与该节能技术相关生产环节的能耗现状: 现 有 直 流 锅炉 的启动方 式 一般有 两 种:疏 水 扩 容式 和 带炉水 循 环 泵 式。 疏 水扩 容式 启动方 式 存在大 量 的工质和 热量 浪 费 , 而带炉水 循 环 泵的启动方 式 虽能 节约 部分工质和 热量 , 但 却存在系统复杂和初投 资 较高的缺点。 从 点 火 方 式 上 来看,等离 子 点 火 技术和小油枪点 火都 属于冷 炉 冷风点 火 ,在点 火阶 段有 50%左右的煤因为 不 能燃烬 而 浪 费 ,且 未 燃烬的煤粉对 锅炉 来 说 是一种巨大隐患。 二、 技术内容: 10 该技术的 主要 思路是 采 用 蒸 汽替 代 燃油和燃煤,对 锅炉 进行 整 体 预加热 ,使锅炉 在点 火 时已 处 于一 个 “ 热炉 、 热 风”的 热环 境。 该启动方 法 的系统简单, 实施 容 易,所 增加 的 费 用远低于等离 子 点 火 等其他省油方 法。 采 用 这 种启动方 式 后,锅炉 在启动过程所 需 的燃油强度大为降低,燃油过程大大缩短, 从而 使 总 体耗油量下 降一 个数量 级以上。 目 前 ,每次 锅炉 启动的点 火 用油仅为 20t; 同 时 还 可以大大减少 厂 用 电 及燃煤 量 , 显著 降低 整个 启动过程所 消 耗的能 源总量 和启动 总 成本。 另外,该技术 不 仅将 锅炉由 原来的冷 态 启动 转 为 热态 启动, 并 且使 烟 风系统的运行条件 更优 于 热态 启动,极大 改 善 了锅炉 的点 火 和 稳 燃条件, 显著提 高 了锅炉 的启动 安全 性。 该启动方 式还 可 带 来其他一系列的附 加 效 益。 如 ,因 加热蒸 汽取 自相邻汽 轮 机已经 发 过 电 的 抽 汽,可 显著提 高该机 组 的 发电 效率;点 火阶 段良好的 热环 境,可极大 提 高该 阶 段的燃油和燃煤的燃烧率,彻底 消除 燃油的黑 烟现象,防止油 烟 粘结在空 预器 等尾部受 热 面 而 危及 锅炉安全 , 电除 尘可及早投入,显著改 善该 阶 段的 环 保 ; 由 于 显著提 高启动 阶 段的 排烟 温度,可极大降低空 预器结露和堵灰的概率, 提 高 锅 炉运行经 济 性和 安全 性。 对于 配 有 SCR 脱硝系统的 锅炉 ,可杜 绝 其在启动 阶 段可能 出现 的低温结露、堵灰、催化剂中毒以及 未 燃尽 烟灰的粘附甚 至二 次燃烧的威胁等等。 2. 关键技术 该技术的 总 体思路是 采 用 蒸 汽替 代 燃油和燃煤,对 锅炉 进行 整 体 预加热 ,使锅炉 在点 火 时已 处 于一 个 “ 热炉 、 热 风”的 热环 境。 3. 工艺流程 锅炉 上 水 完成后,启动 锅炉给水 泵, 开始 小流 量 向 锅炉提供给水 ( 给水 流 量维持 在 500~ 600t/h 左右), 同 时 打开加热蒸 汽 管 道的 电 动 阀门 , 利 用邻 炉 冷 再热蒸 汽 加热 高 压加热器给水 ( 蒸 汽 参数 300℃, 60bar), 此 时的 给水 可 根据 品质和清洗效果选择 排 入 凝 汽 器 或 直接 进入 除 氧 器 ,小流 量给水 在 锅炉 内 不断 循 环 的过程中逐渐 升 温, 直至 达到 给水加热 极 限 , 此 时 给水 温度 约 为 250℃,启动风 烟系统, 锅炉开始 点 火。 此 时的 炉 膛已均匀受 热 ,喷入 炉 膛内的柴油能充分燃烧,燃烧效率比冷 炉 膛时 要 高, 由 于 给水 在 暖炉 时 加热了 省煤 器 ,拥有巨大表面积的省煤 器 成 了 巨大的“ 暖 风机”, 炉 膛内的冷风经过省煤 器 受 热并 通过空气 预热器加热了 一次风和 二 次风,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能满足投粉条件,大大缩短 了锅炉 启动 的投油时间,进一 步 减少 了锅炉 启动点 火 的燃油 量 , 同 时 由 于投油时间缩短,可以尽 快 投入 电除 尘 器 , 更 好地满足 电厂环保要求。 工艺流程图 如下 : 11 图 1 直流锅炉用邻机蒸汽加热启动技术流程图 三、 主要技术 指标: 典型 用 户正常 情 况下 的每次启动耗油 约 20t,最低为 12t/次。 分 两个阶 段: 1) 基建阶 段: 2 1000MW 超临界机 组 在 整个调 试 期 间共耗油 1030t,为 常规调 试 期 耗油 量 ( 21000t)的 二 十分之一。 基建阶 段 按 计划每 台 机 组 平均启动 25 次,每次耗油 200t, 两台 机 组 计划耗油 10000t, 采 用该技术后可 节 油 8970t, 折合13070tce。 2)生产 阶 段: 典型 用 户 每次机 组 启动耗油 20t,计划用油 200t,每次启动 节 油 180t。 采 用该技术后,每年每 台按 照 5 次机 组 启停, 两台 机 组 每年可 节 能 2622tce。 电站锅炉 用邻机 蒸 汽 加热给水 启动技术使用的 蒸 汽来自邻机的冷 再热蒸 汽, 蒸 汽 量 与 采用该方 法 机 组 启动时免启 锅炉 辅机的 厂 用 电 能耗平衡。 四、 技术应用情况: 该 项 技术自 2020 年 11 月 在上海外高桥第 三发电 有 限 责任公司 两台 1000MW 机 组 上第一次 应 用, 至 168 小时 考核 结束,共 消 耗燃油 1014t,仅为百 万 千瓦等级机 组调 试用油定 额 的 10%。 系统简单, 改造 投 资 仅 200 万元 ,远低于小油枪点火 或等离 子 点 火 方 式 的投 资。 五、 典型用户及投资效益: 典型 用 户 : 上海外高桥第 三发电 有 限 责任公司 建 设 规模 : 2 1000MW 超超临界 火力发 电 机 组。 主要 技 改 内 容 : 安装 邻机冷再热至 本机的高 压加热器蒸 汽 管 道及 阀门。 节 能技 改 投 资额 200 万元 , 建 设 周期3 个月。 若 不考 虑 新建 机 组基建阶 段,仅 考 虑机 组 投运后的生产 阶 段, 两台 机 组每年可 节约 2622tce,年 节 能经 济 效 益 210 万元 ,投 资回收期 为 1 年。 六、 推广前景和节能潜力: 本 项 目属于系统 优 化 改造 类 项 目, 节 能效果明 显 ,投 资 低,简单易行且 安全性高, 推广 潜 力 巨大。 预 计到 2020 年可在 电力 行业 推广至 10%,形成 10 万 tce/a 12 的 节 能能 力。 脱硫岛烟气余热回收及风机运行优化技术 一、 与该节能技术相关生产环节的能耗 现状: 目 前 成 熟 的脱硫技术 如 石灰石 (石灰 )石膏湿 法 脱硫等虽 取得了 明 显 成效,但 是投入成本高达 亿元 ,成为目 前 制 约火电厂配套 脱硫设备的 主要 瓶颈。 二、 技术内容: 取消 脱硫系统传统的 GGH(气气 换热 系统),通过在吸 收 塔 前加装烟 气冷却器 ,其 水侧 与汽 轮 机的低 压加热器 系统 连接 , 利 用 锅炉排烟余热加热 部分或 者全部 凝 结 水 , 凝 结 水 吸 热升 温后 接 入到 下 一级低 压加热器 , 从而 减少 回热 系统对低压缸 的 抽 汽,在机 组 运行条件 不变 的情 况下 有 更多 的 蒸 汽进入低 压缸 做 功 ,达到充分 利 用 锅炉排烟余热 的目的。 同 时, 由 于进入吸 收 塔的 烟 气温度降低,减 少 了吸 收 塔工业冷却 水 耗用 量。 2. 关键技术 1) 排烟余热利 用: 取消 脱硫系统传统的 GGH,通过在吸 收 塔 前加装烟 气冷却器 , 充分 利 用 锅炉 的 排烟余热 , 提 高汽 轮 机 组 的运行效率; 同 时, 由 于进入吸 收塔的 烟 气温度降低,减少 了 吸 收 塔工业冷却 水 耗用 量。 2)风机运行 优 化:在 两台并联 的 增压 风机 基础 上 增加 一条 增压 风机旁路 烟道, 并适当提 高引风机的 压 头,通过 优 化风机的运行方 式 , 实现 在 30%~ 60% BMCR 的低 负荷 工 况下 以单引风机运行 代 替 双 引风机+ 双增压 风机运行, 从而提 高风机运行效率。 3. 工艺流程 1) 排烟余热利 用:在 排烟余热 利 用方面, 取消 脱硫系统传统的 GGH, 改 在吸收 塔 前加装烟 气冷却 器 ,其 水侧并联 在 回热 系统第 二 级低 压加热器 上, 从 2号低加 进 口 引 出 部分或 全 部冷 凝水 , 送 往 烟 气冷却 器。 烟 气 从锅炉出 来后,依次通过空气 预热器 、 电除 尘 器 和引风机,通过 开 启的脱硫入 口 档板进入到脱硫区域内,烟 气经 增压 风机 增压 后进入到 烟 气冷却 器 内。 从 2号低 加 进 口 引 出 的部分或 者全部 凝 结 水 在 烟 气冷却 器 内吸 收排烟热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