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道及渠系建筑物内容摘要:

时,侧墙底部与跨中弯矩最大值均发生于满槽水深的情况,计算时近似将水位取至拉杆中心线。 (三 )梁式渡槽的支承形式 *当渡槽墩支架高 H大于 15~ 30m时,采用拱式渡槽可能比梁式渡槽经济。 墩式支承 实心墩 适用高度 H小于 8~ 15m一般用浆砌石 空心墩 H≤40m砼预制块 排架式 立柱截面高 h=(1/15~ 1/30)H,宽 b=(1/~ 1/2)h 单排架 H≤15~ 20m 双排架 H≤15~ 30m A排架 H≤0~ 30m施工难度大 墩架的荷载组合 纵向:一跨槽身已架上,另一跨末上 (或失事 ) 横向: A满槽水深 +风荷 B空槽 +风荷 C施工吊装 基础 一般应埋设于地面以下 ~ 2m 左右,河流中应埋置在冲刷线以下不小于 2m。 ⑴ 刚性基础扩散角砼 ≤40度浆砌石 ≤35度 ⑵ 独脚砼基础适用于地基承载力较高,且无 水流冲刷的情形。 ⑶ 钢筋砼板式基础多用于软基上的排架基础。 ⑷ 钻孔桩基础 适用于淤泥,软基;孔径 40~ 140cm,深 5~ 25m。 人工或机械挖孔 (四 )渡槽与两岸的连接 重点:防止接头漏水,岸坡沉陷或滑坡。 与填方渠道连接 ⑴ 挡土墙式接头 ⑵ 斜坡式连接 将连接段一端直接搁在填方渠道上,可随填土的沉陷而下沉。 与挖方渠道的连接 将槽身直接支承在地梁或不高的墩上,槽身与渐变段之间的连接段可直接建在土基上 (下部设小齿墙,缝中设止水 ).渐变段与连接段下面的回填土,宜用砂性土分层夯实,上部铺以 ~ 1m 厚的 粘土作防渗铺盖。 进出口槽身最好伸入挖填方渠段 3~ 4倍的渠道水深,使槽底及侧边 (包括渐变段 )渗径长度不小于 6~ 8倍渠道水深。 (五 )槽身接缝的止水构造 四、拱式渡槽 传力方式:槽身~拱上支承墩架~主拱圈~支座或墩台~地基。 简支式渡槽每 7~ 10 跨应设一个加强墩,连拱渡槽每 3~ 5跨设一加强墩。 (一 )型式与构造 砌石板拱渡槽 矢跨比 f/L一般取 1/3~ 1/5,跨度小于 20m时用等截面,跨度大于 20m时可考虑变截面,拱脚处厚度为拱顶的 ~。 拱圈横向宽度同槽身,且大于 L/20,以保证侧向稳定。 跨度 L=10~ 30m的拱圈厚 ~ ,砼板拱可减小 10~ 20%。 拱上结构有实腹和空腹二种,前者仅用于跨度小于15~ 20m。 肋拱渡槽拱顶厚可取 1/40~ 1/60拱跨,厚宽比 ~ ;拱脚处可取 (1/20~ 1/50)L拱上支承多用钢筋砼排架,排架间距 3~ 6m。 双曲拱渡槽 主拱圈由拱肋、拱波、横向联糸组成,拱肋的配筋率大于 % .横糸梁间距 3~ 5m,若用横隔板间距一般不大于 10m。 (二 )主拱圈的基本尺寸 矢跨比 f/L 板拱 1/3~ 1/5,肋拱 1/4~ 1/6,双曲拱 1/5~ 1/8 (f/L小于 1/5为平 (坦 )拱,大于 1/5为高拱 )。 跨度 L 跨越高度不时,采用小跨度 (15m以下 ),高度很大且基础施工困难时可用大跨度 (大于 60m)。 一般情况用 20~ 40m左右的中等跨度。 第三节 倒虹吸管 教学目的: 掌握倒虹吸管的适用情况、总体布置和构造型式、水力计算。 教学难点、重点: 总体布置和构造型式、水力计算。 主要概念、名词: 倒虹吸管、竖井式、斜管式。 教学内容: ⑴ 复习巩固:前面介绍了渡槽的型式和总体布置、水力计算、粱式渡槽的结构设计。 ⑵ 引入新课:本节介绍倒虹吸管的适用情况、总体布 置和构造型式、水力计算。 ⑶ 讲授新课: 渡槽与倒虹吸相比的主要优点:水头损失小,且底部能过较大的山洪,易于管理维修。 跨越建筑物多用渡槽,但以下情况下倒虹吸可能比渡槽经济合理: 渠道流量小,水头充裕,且水流含砂量小 渠道跨越宽深河谷 .(倒虹吸与 20~ 30m高的渡槽相比,约可节省造价 30~ 50%,且施工方便 .) 渠道与路河相交,高差小于 2~ 5m时。 (此时修建渡槽会妨碍交通或影响河道泄流 ) 倒虹吸的缺点是: 水头损失大; 运行管理不如渡槽方便。 一、总体布置与构造型式 倒虹吸由三部份组成: 进口段,管身段,出口段。 布置原则:进出口平顺,管身短直,岸坡稳定,管基密实。 设计流速 ~ 3m/s,可采用单管或多管。 (一 )管路纵剖面布置型式 竖井式:适用于低水头 (H3~ 5m),小流量。 斜管式:土基上管坡一般不陡于 1: ~ 2,转弯处设镇墩;管顶埋深应低于路面,渠底,河底 1m以下。 (二 )进口段布置 包括:渐变段,闸门 (槽 ),拦污栅,沉砂池 (冲砂闸 ),进水口。 要求: 水流平顺,减少水头损失。 保证在不同流量时进口均处于淹没 (例如为过小流量应将管首高程稍降低 )。 进口渐变段一 般为扭面,长 3~ 4倍渠道水深 h。 沉砂池:长 4~ 6h,深 T=+30(cm)。 宽 B=(1~ 2)b b为渠底宽。 (三 )管身段:为减少温度应力,常将管身浅埋于地下,埋深一般为 ~ 1m。 (四 )出口段布置 管内及出口流速一般为 2m/s左右,一般不需消能。 但为使水流平顺入渠,仍可设消力池,池深 +40cm,池长 3~ 4h(h为下游渠道水深 )。 出口渐变段长与消力池同。 (五 )管身段构造 管身结构 ⑴ 钢筋砼管: 适用于水头不大于 50m,管径小于 3m。 现浇管:每 15~ 25m长,应设永久性伸缩 (沉降 )缝,缝间设止水 (露天管取小值 )。 管用量不多的小工程可考虑用现浇管。 预制预应力管:壁厚 6~ 13cm(当 D=~ 2m时 ),水头可达 100m。 适用 HD100~ 300平方米。 比现浇管可节省钢材 60~ 80%。 埋入地下时使用寿命可达 80年以上。 高水头倒虹吸应首先考虑预应力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