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创新教育课程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内容摘要:

梁宏、曹永鸿、巫雪琴、薄志国、陈林、解永平、汤云强、刘凯 特聘顾问 李艺 南京师范大学 教授 钟柏昌 南京师范大学 教授 冯锐 扬州师范大学,副院长 李生元 省教 研室教研员、信息技术学科特级教师 5 2.财力保障 市教育局及基础教育处、市教研室等在政策层面、资金安排、建设规划等方面给予指导和支持。 预计投入 2020 万,用于建设机器人综合大楼。 学校也将机器人创新教育基地的建设项目纳入今年学校重点建设项目之一 3. 社会资源支撑 作为重要生源基地,得到南京师范大学、扬州师范大学等高校全力帮助,为我校提供师资培训和重点实验室开放 五 、 2020 年工作设想 (一 )课程建设 继续探索与完善基于 Arduino 的开源机器人教学 开源机器人( Open Source Robot)是一种应用于科学研究和教学的资源开放型机器人。 其主要特点体现在机器人硬件或软件的开放性。 由于硬件和软件资源的对外开放,极大地方便了机器人技术开发人员的技术交流及二次开发。 开源机器人的另一极大优势是成本低廉、因为开源,所以软件类的成本都为 0,只是硬件的成本。 所以一套简单的配置几百元就能实现,为学校普及教学降低了资金门槛。 选择 Arduino, 是 因为它 非常好用的控制系统 , 提供了非常直接和丰富的硬件接口,更重要的是一套非常浅显易懂而且内容丰富的软件库。 许多现成的硬件设备都有直接的代码样例,只需要复制和黏贴就可 以使用。 经过一学期的开课尝试,已经证明该课程对学生理解物理知识、尝试计算机编程、了解常用机械加工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 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的过程中对自然科学产生浓厚兴趣,甚至立志投身科学事业。 2020 年我们将继续 在高一 实践开源机器人的教学尝试, 依托通用技术 选修《简易机器人》 课程, 利用通用技术课时每周 2 节 , 以 Arduino 开源机器人 为实验对象进行教学。 同时,在原有基础上, 进一步完善校本课程的教材、实验指导手册。 2. 在高二开设 虚拟机器人 课程 6 我校在今年 3 月购置了杭州萝卜圈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的虚拟机器人软件 ——IROBOTQ 3D 机器人在线仿真平台,它以互联网为载体,全面整合各种智能终端和人机交互系统,旨在培养青少年的信息技术、智能控制技术、传感器技术等核心素养。 该系统的物理引擎能够模拟真实的刚体运动。 运动物体具有密度、质量、速度、加速度等各种现实的物理动力学属性,在发生碰撞、摩擦、受力的运动模拟中,不同的动力学属性能得到不同的运动效果,仿真效果更接近真实世界。 突破了单纯机器人仿真的概念,构造一个科技创新平台成为可能。 虚拟机器人系统适合教学年级从 小学四年级到高中,因此,我们也积极推荐市区小学引进该课程,并进行技术指导。 发挥基地的良好辐射作用。 (二 ) 人才培养 (1)通过外出培训参加学习,开阔视野。 (2)结合课题研究,提升课程基地建设的高度、挖掘课程基地影响的深度、拓展课程基地辐射的广度。 各级各类 竞赛,营造基地建设氛围,激发师生兴趣 ( 1)定期 举办校级比赛 利用每年一度的校“科技文化艺术节”的契机,开展校内机器人竞赛,以展示学生、老师的作品为主,展示中进行评比设置相应奖项,更好地激发师生对科技的兴趣, 远离低级趣味的诱惑,营造以追求科学技术为时尚的校园氛围。 ( 2)积极 承办市级比赛 同镇江相关部门联系,承办 12 月份的镇江市中小学机器人创新大赛。 ( 3) 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比赛。 随着智能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