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治疗技术操作规程及规范内容摘要:

危及器管耐受剂量的具体数值参考各种肿瘤的治疗规范。 (五)治疗计划命名规则 1. 一个治疗计划的名称应反映射野数目和所采用的技术 (分为 2D, CRT 和IMRT)。 例如三野适形放疗的计划应取命名为“ 3F_CRT”。 2. 当实际用于患者治疗 的计划被批准后,删除其它临时计划,以节省磁盘空间和避免混淆。 如果在疗程进行一段时间后,需要修改计划对肿瘤原发灶实施加量照射,或需要重做计划对缩小后的靶区实施加量照射,射野等中心一般应保持不变,但计划名称要加以区分。 (具体计划命名由科室习惯执行) 3. 每个计划应标明计划设计人 (Planner)的姓名。 如果是两人共同设计的,将一人 (一般是年资低的 )的姓名输入 Planner 项,另一人 (一般是年资高的 )的姓名输入 Physicist 项。 姓名用汉语拼音,第一个字母大写,不能用缩写。 (六)射野命名规则 1. 当治疗床 不转动时,射野取名为“ BX_GY”,其中 X 表示射野编号, Y表示机架角; 2. 当治疗床旋转一定角度时,射野取名为“ BX_TZ_GY”,其中 X 表示射野编号, Z 表示床角, Y表示机架角。 采用这种命名规则有两个优点: 1). 当患者的体位和治疗机旋转角度刻度已知时,根据射野名称可以判断出射野相对患者的入射方向。 2). 患者治疗时,工作人员通过射野名称可以确认机架角和床角。 (七)治疗计划报告打印内容 当一个治疗计划经主管医师和计划组负责人批准后,计划师应删除所有其它的治疗计划,打印批准的治疗计划。 打印的治疗计划 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射野参数列表 (2). 若干层面的等剂量分布,包括过靶区中心的(如果各射野中心轴交叉点位于靶区中心区域,过该点的)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的剂量分布,偏离靶区中心往上、往下各一个层面 (3). 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剂量体积直方图 (DVH) (4). 每个射野的射野方向观 (BEV) (5). 正侧位(机架 0o 和 90o 的)的数字重建 X 射线影像 (DRR)。 另外单独打印一份射野参数列表,医师将此列表贴于放射治疗单上,技师参照此表对患者进行摆位治疗。 (八)治疗计划报告补充内容 1. 在 计划报告首页,计划师应标明靶区的分次剂量、分次数和疗程总剂量。 如果有多个靶区分别给定了不同的处方剂量,则应分别说明。 2. 在靶区的 DVH 图上应有最小剂量、最大、平均剂量和处方剂量以及医师明确要求的其它项。 3. 在危及器官的 DVH 图应有最小剂量、最大、平均剂量、耐受剂量水平实际受照体积以及医师明确要求的其它项目。 计划师应手写补齐打印缺少的项目。 (九)治疗计划传输 如果治疗所用的加速器有治疗记录验证系统,计划师在打印治疗计划报告后,应及时通过网络传输治疗计划。 (十)治疗计划报告签字 三签字制度:在治疗计 划报告首页和单独打印的射野参数列表上应有计划设计人、计划组负责的物理师和主管医师的签字。 放疗技师不得执行未有三人签字的计划。 (十一)治疗计划的验证 1. 计划组负责的物理师应检查打印的计划报告的完整性和射野数据的正确性,包括分次剂量、分次数、疗程总剂量、每个射野机器跳数等。 2. 设计计划的物理师和主管医师应参加患者的第一次治疗。 在患者摆位前,物理师、医师和技师共同核对 MLC 或挡抉形成的射野形状。 3. 在患者摆位完成后,技师应拍摄正侧位射野片或射野影像,将其与 DRR比较来核对等中心位置,或者治疗前在常规 模拟机上进行验证。 如果射野数据是通过网络传输至治疗机,物理师要核对传输数据的正确性。 4. 对 IMRT 计划,除了上述验证项目外,还要做剂量验证。 (十二)治疗计划存档 患者的治疗计划报告应存入其病历中;治疗计划数据文件应在患者完成时建立电子档案,记录在光盘或磁盘上进行备份,备份时间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一般应每周做一次。 十一、 CT 模拟定位技术 CT 模拟定位技术人员必须了解和熟悉 CT 机结构、性能和工作原理,并能熟练掌握运用。 在日常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根据有关技术标准进行 CT 模拟定位。 (一)定位前 的工作准备; 每日开机前必须 检查是否停电,查看机房内机架上电源指示灯如有熄灭,则开起稳压电源控制柜绿色按钮,接通电源。 打开操作室主控台的开机键,等待机器启动自检。 5 分钟 后,机器自主启动球管预热 (warm up)状态,点击曝光按钮,开始曝光,球管温度显示从 0%上升至 60%时,曝光停止,球管预热结束。 为保护球管寿命,每天在做病人定位前必须进行预热。 进入机房内打开机架旁激光灯电源开关, LAP 激光灯蓝牙连接指示灯亮起,打开激光灯手控盒启动按钮,启动激光灯操作程序, x、 y、 z 三个轴向上的红色激光灯亮起 ,用一张打印纸查看 x、 y、 z 三个轴向在机架前 60cm处的重合性,如果误差 1mm 则需要进行调整,或通知物理师做质控调整,用 T 型模置于 CT 床上,调整 T 行模刻度与激光灯 x、 y、 z 三个轴向重合,查看 CT 床前后左右的水平度,再进床扫描,扫描图像上 T 行模刻度线与机器几何中心是否重合,如果不重合则在进行调整。 了解预约定位病人的病情,根据做模时的体位选择相应的 MEDTEC头架、头颈肩架、体架、乳腺托架,选择相应的头枕固定于 CT 床上。 头部病人则用头架或头颈肩架,调整头颈肩架的长轴与激光灯的 y 轴重合;胸腹部病人则用体 架板,调整 体架长轴线与“ 15”刻度线横轴线分别与激光灯的y、 x 线重合; 乳腺病人则选择乳腺托架,调整方法与体架板一样。 需作定位增强扫描的病人,在做定位前准备的同时,护理人员应同时 询问 病人 有无过敏史 、 严重心肝肾疾病、糖尿病、痛风 、 不适应症和有无发热,急性感染性疾病等禁忌症,并签署造影检查同意书。 在医生的安排下做静脉穿刺预置留置针并 注射 1ml 造影剂做过敏试验 , 15 分钟以后如无不良反应方可进行定位。 (二)头颈部病人的定位 头颈肿瘤病人由于受呼吸运动的影响不大,采用头颈肩模固定病人较为理想,可以把靶区的活动度 降到最低, 安排预约病人在定位候诊室等候定位,并了解定位病人须知,并提前做好静脉注射造影剂增强扫描过敏试验和签署增强扫描协议书。 查对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床号、临床诊断、管床医生等,了解患者全身情况、肿瘤发生的部位,并做好病人资料的登记和收费。 放置头颈肩架于 CT 床上,使头脚方向轴线与激光灯 y 轴重合,选择做模时相应的透明型( A、 B、 C、 D、 F)头枕。 观察 15 分钟以后病人如无不良反应, 让病人进入定位室机房,体弱和有担架护送患者可以有家属陪护,脱去胸部衣服,躺在预先设置在 CT 床的头颈肩架上,全 身放松,头部着枕,双手置于体侧,调整体位,做膜时体表画矢状线与激光线 y 轴重和。 把做好的头颈肩膜给病人罩上,叮嘱病人作平静呼吸,查看头颈肩膜的适合程度否把病人挤压移位,有移位则重新调整直至适合。 如是第二疗程的病人定位,则需摆好体位,罩上头颈肩膜后预先扫描图像,查看肩膜的适合程度,是否紧贴皮肤,病人瘦了头颈肩膜与皮肤的接触间隙增大,体位固定不好,头颈肩膜太紧了病人也难以承受。 因此必须到体模室重新做模。 移动 CT 床,原点的选择位置根据病灶位置确定,在激光灯投影下用胶布在膜上作标记,贴上 1mm 钢珠,把床进 到预扫描位置。 同时护理人员将 100ml 造影剂注入高压注射器针筒,设置好高压注射器的实际容量,延迟时间、注药的速度,并连接病人预先设置好的留置针,观察回血情况,按下准备按钮进入预备注药状态,预备警示灯亮起。 所有人员退出机房,关好防护门。 操作室控制台前输入病人资料信息后,调出预先设置的定位扫描计划,按下曝光按钮,拉扫描定位像做扫描计划,用 2— 3mm 层 厚进行扫描,扫描范围上界起于颅顶,下界至锁骨下缘或者双腋下至肺门,也可以根据医生对病人的情况适当增加、减少扫描的范围。 按下 CT 曝光按钮和高压注射器手控盒 start 按钮,开始注射打药,(注射造影剂的过程中严密注意病人情况,如有异常情况立刻按下手控盒 stop 停止注射并作相应处理)。 延迟 50 秒后进行扫描。 机器停止曝光后,点击旋转阳极停止按钮,机架停止旋转,图像进行数字化重建后,检查定位扫描图像原点是否在 CT 机架几何中心坐标轴上、图像是否完整或者有伪影,调整窗宽、窗位查看图像是否是否达到要求。 否则重新做模、定 位。 完毕将病人图像信息传输至 TPS 计划系统作放射治疗计划使用。 扫描完毕进入机房 CT 床旁,取下高压注射器静脉连接管,退出床,病人保持体位不动,取下头颈肩膜,重新标注病人体表的矢状投影线,划线粗细 ≤ 3mm。 叮嘱病人保留划线,以便放疗摆位时应用,如有线淡了请管床医生及时添明,不要影响放疗计划的实施。 让病人缓慢下床,穿衣,护理人员取下预先设置的留置针,叮嘱病人观察 30 分钟无反应后方可回病房且多喝水,以加快造影剂的代谢,定位结束。 校 位; 1) 认真查看放射治疗计划单与病人定位前的资料是否相符合,作好 校位病人的登记,在 CT 主显示器上输入病人资料信息,选择预先设置的校位扫描计划。 2) 到机房内按定位时的摆位方法重新摆好病人体位并罩上头颈肩膜,移动床使激光线交点与定位原点重合。 3) 根据计划单上 x、 z 轴的数值,输入激光灯手控盒,激光灯移动, Y轴方向则要通过进出床来调整,得到放射治疗靶区等中心 x、 y、 z 三个坐标数值,重新在体模上做标记并与定位原点区分开。 4) 标记后在等中心点贴上 1mm 钢珠,进床到预扫描位置,关上防护门到控制室。 5) 按预先设置扫描计划,用 2 ㎜层厚进行扫描,扫描得到的肿瘤靶区中心层面与 计划单的靶区中心层面在 x、 y、 z 三维方向 对比,并进行测量,误差≤ 2 ㎜,经过医生确认签字即可。 如超过误差允许值范围则要查找原因,及时与物理师联系,如查不出误差发生原因,则需重新制模、定位和制作计划再行校位。 6) 进入机房 CT 床旁,退出床,病人保持体位不动,取下头颈肩膜,查看病人体表划线是否清晰,不清晰则添明。 再次叮嘱病人保留划线,降下床,病人穿衣,校位结束。 (三)胸、腹部仰卧位病人的定位 病人在定位候诊室依次等候,了解定位病人须知,须作增强扫描的病人提前做好静脉注射造影剂增强扫描过敏试验,并签署增强扫 描协议书。 查看医生预约申请单,查对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床号、临床诊断、管床医生等、了解患者全身情况和影像检查资料、肿瘤发生的部位,有无气胸、胸水、腹水等。 并在记录本上作好登记和收费。 观察 15 分钟以后病人如无不良反应, 让病人进入定位室机房,体弱和有担架护送患者可以有家属陪护,脱去衣服,躺在预先设置在 CT 床的体架上,全身放松,头部着枕(胸、腹部病人多选用 B 型枕),双手抱肘关节置于额头上,臀部脱净衣裤置于体架板上。 先调升床整体架板“ 15”刻度线与激光灯 x 轴重合。 再调整病人做模时体表划线与激光灯 x、 y 轴重和。 把做好的体模给病人罩上,叮嘱病人作平静呼吸,查看体模的适合程度及体模罩上后是否把病人挤压移位,如有移位则重新调整。 再次取下体模查看激光线 x、 y 轴是否与体表划线的 x、 y 轴重合,如不重合则需调整直至重合,之后罩上体模。 如是第二疗程的病人定位,则需摆好体位,罩上体模后预先扫描图像,查看体模的适合程度,是否紧贴皮肤,病人瘦了体模与皮肤的接触间隙增大,体位固定不好;腹胀或者水肿患者体模自然变窄小,会导致体模罩上时对身体产生挤压和移位,体位也固定不好,体模甚至难以罩上,因此必须到体模室重新做模。 移 动 CT 床,原点的选择位置根据胸、腹部病灶位置确定,在激光灯投影下用胶布在体模上作标记,贴上 1mm 钢珠,把床进到预扫描位置。 同时护理人员将 100ml 造影剂注入高压注射器针筒,设置好高压注射器的实际容量,延迟时间、注药的速度,并连接病人预先设置好的留置针,观察回血情况,按下准备按钮进入预备注药状态,预备警示灯亮起。 所有人员退出机房,关好防护门。 在操作室控制台前输入病人资料信息后,调出预先设置的定位扫描计划,按下曝光按钮,拉扫描定位像做扫描计划,胸部病人常规扫描包括范围上界起于下颌骨,下界至腰 2 椎体或者包全 双侧肾上腺;腹部病人上界自第 10 胸椎,下界到真骨盆或耻骨联合,也可以根据医生对病人的情况适当增加、减少扫描的范围。 按下 CT 曝光按钮和高压注射器手控盒 start 按钮,开始注射打药,(注射造影剂的过程中严密注意病人情况,如有异常情况立刻按下手控盒 stop 停止注射并作相应处理)。 延迟 50 秒后进行扫描。 机器停止曝光后,点击旋转阳极停止按钮,机架停止旋转,图像进行数字化重建后,检查定位扫描图像原点是否在 CT 机架几何中心坐标轴上、图像是否完整或者有伪影,调整窗宽、窗位是否有胸水、气胸、腹水等,体模的适合程度是 否达到要求。 否则重新做模、定位。 完毕将病人图像信息传输至 TPS 计划系统作放射治疗计划使用。 扫描完毕进入机房 CT 床旁,取下高压注射器静脉连接管,退出床,病人保持体位不动,让激光线 x 轴与体架板“ 15”刻度重合,取下体模,重新标注病人体表的激光 x、 y、 z 轴投影线,划线粗细 ≤ 3mm。 叮嘱病人保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