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总结]自动控制原理实习报告内容摘要:

: 5 3 . 5 d e gF r e q : 0 . 1 3 5 r a d / s e cF r e q u e n c y ( r a d / s e c ) 1 0 0 5 0050G . M . : In fF r e q : In fS t a b le lo o pO p e n L o o p B o d e E d it o r ( C ) 0 . 2 0 . 1 5 0 . 1 0 . 0 5 0 0 . 4 0 . 3 0 . 2 0 . 100 . 10 . 20 . 30 . 4R o o t L o c u s E d it o r ( C )R e a l A x is Ti=5 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00 . 20 . 40 . 60 . 811 . 21 . 41 . 61 . 8S t e p R e s p o n s eT im e ( s e c )Amplitude 103102101100 1 8 0 1 3 5 9 0P . M . : 1 2 . 1 d e gF r e q : 0 . 1 7 5 r a d / s e cF r e q u e n c y ( r a d / s e c ) 4 0 2 00204060G . M . : In fF r e q : In fS t a b le lo o pO p e n L o o p B o d e E d it o r ( C ) 0 . 2 0 . 1 5 0 . 1 0 . 0 5 0 0 . 5 0 . 4 0 . 3 0 . 2 0 . 100 . 10 . 20 . 30 . 40 . 5R o o t L o c u s E d it o r ( C )R e a l A x is Ti=10 0 20 40 60 80 100 12000 . 20 . 40 . 60 . 811 . 21 . 4S t e p R e s p o n s eT im e ( s e c )Amplitude 103102101100101 1 8 0 1 3 5 9 0P . M . : 3 5 d e gF r e q : 0 . 1 4 8 r a d / s e cF r e q u e n c y ( r a d / s e c ) 1 0 0 5 0050G . M . : In fF r e q : In fS t a b le lo o pO p e n L o o p B o d e E d it o r ( C ) 0 . 2 0 . 1 5 0 . 1 0 . 0 5 0 0 . 4 0 . 3 0 . 2 0 . 100 . 10 . 20 . 30 . 4R o o t L o c u s E d it o r ( C )R e a l A x is Ti=20 0 10 20 30 40 50 60 7000 . 20 . 40 . 60 . 811 . 21 . 4S t e p R e s p o n s eT im e ( s e c )Amplitude 102101100101 1 8 0 1 3 5 9 0P . M . : 5 3 . 5 d e gF r e q : 0 . 1 3 5 r a d / s e cF r e q u e n c y ( r a d / s e c ) 1 0 0 5 0050G . M . : In fF r e q : In fS t a b le lo o pO p e n L o o p B o d e E d it o r ( C ) 0 . 2 0 . 1 5 0 . 1 0 . 0 5 0 0 . 4 0 . 3 0 . 2 0 . 100 . 10 . 20 . 30 . 4R o o t L o c u s E d it o r ( C )R e a l A x is Ti=50 S t e p R e s p o n s eT im e ( s e c )Amplitude0 50 100 150 200 250 30000 . 10 . 20 . 30 . 40 . 50 . 60 . 70 . 80 . 91 103102101100101 1 8 0 1 3 5 9 0 4 5P . M . : 6 7 . 3 d e gF r e q : 0 . 1 2 9 r a d / s e cF r e q u e n c y ( r a d / s e c ) 1 0 0 5 0050G . M . : In fF r e q : In fS t a b le lo o pO p e n L o o p B o d e E d it o r ( C ) 0 . 2 0 . 1 5 0 . 1 0 . 0 5 0 0 . 2 0 . 1 5 0 . 1 0 . 0 500 . 0 50 . 10 . 1 50 . 2R o o t L o c u s E d it o r ( C )R e a l A x is 理论系统性能指标 比例增益 调节时间 上升时间 超调量 % 峰值时间 稳态值 稳态误差 Ti=5 16 1 0 Ti=10 1 0 Ti=20 13 1 0 Ti=50 147 —— —— 1 0 实际系统性能指标 比例增益 调节时间 上升时间 超调量 % 峰值时间 稳态值 稳态误差 Ti=5 22 Ti=10 Ti=20 12 Ti=50 分析与讨论: PI调节变比例 : 比较以上系统的性能数据不难发现,在积分时间常数固定的条件下,改变 Kp 的 值与纯比例作用大致相同,唯一不同的是积分作用可以消除余差,从而系统的稳态误差为 0。 PI调节变积分 : 随着积分时间常数的增大,调节时间呈现一定的增长趋势,上升时间也逐渐增大,峰值逐渐减小,超调量逐渐减小,峰值时间逐渐增大,而稳态误差为 0。 从而可以得出结论: 只要积分作用存在就不会存在稳态误差。 积分时间常数越小,积分作用越明显,系统的稳定性越差。 当 Ti= 5时, 系统已经不稳定。 但是由于数据采集卡的限幅作用,实际电路依然稳定。 PI 控制器相当于在系统中增加了一个位于原点的开环极点,同时也增加了一个位 于 s域左半平面的开环零点。 位于原点的极点可以提高系统的型别,以消除或减小系统的稳态误差改善系统的稳态性能,而增加的负实零点则用来减小系统的阻尼程度,缓和 PI 控制器极点对系统的稳定性及动态过程产生的不利影响。 由分析可知,比例积分控制为无偏差控制,无稳态误差。 随着积分系数 Ti 的增大,积分作用减弱,当 Ti过小时,积分作用很强。 实验结论 : PI作用是 P 和 I 作用的综合, PI与 P 相比 , 加入积分作用可以消除稳态误差, 可使系统稳定性下降,动态响应变慢 , 随着积分时间的增加,积分作用减弱,当积分时间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可 以完全看成比例作用,由图 像 比较可知, Ti越小,积分作用越强,使其稳定性变差,但能较早的跟踪设定值。 随着积分系数 Ti的增大,积分作用减弱,当 Ti 过小时,积分作用很强。 误差分析: 5. 实际电路中虽然接入滤波电容,但是依然有毛刺产生,造成在响应曲线上读数时产生一定的误差; 6. 实际电路产生的阶跃响应曲线无法保证从 0 开始,初始时刻总会有一定的偏差,会影响后续的读数; 7. 实际电路采用离散采样控制,在输入输出上会产生一定的滞后效应; 8. 实际电路中所选的元器件并不是严格不变的,他们受周围环境变化的影响。 采用 PID 控制,分析不 同参数下,控制系统的调节效果。 比较实际控制效果与仿真控制效果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分别对不同 K,Ti 与 Td 下的理论系统进行阶跃响应仿真,并与相应模拟系统阶跃响应进行对比 PID 变微分( Kp=2 Ti=10) Td=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00 . 20 . 40 . 60 . 811 . 21 . 4S t e p R e s p o n s eT im e ( s e c )Amplitude Td=1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00 . 20 . 40 . 60 . 811 . 21 . 4S t e p R e s p o n s eT im e ( s e c )Amplitude Td=2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00 . 20 . 40 . 60 . 811 . 21 . 4S t e p R e s p o n s eT im e ( s e c )Amplitude Td=3 S t e p R e s p o n s eT im e ( s e c )Amplitude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00 . 20 . 40 . 60 . 811 . 21 . 4 Td=5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0 . 200 . 20 . 40 . 60 . 811 . 21 . 4S t e p R e s p o n s eT im e ( s e c )Amplitude Td=20 S t e p R e s p o n s eT im e ( s e c )Amplitude0 50 100 15000 . 20 . 40 . 60 . 811 . 21 . 4X : 3 9 . 2Y : 1 . 3 5 7 理论 系统性能指标 比例增益 调节时间 上升时间 峰值 超调量 % 峰值时间 稳态值 稳态误差 Td= 1 0 Td=1 21 1 0 Td=2 1 0 Td=3 1 0 Td=5 1 0 Td=20 1 0 实际系 统性能指标 比例增益 调节时间 上升时间 峰值 超调量 % 峰值时间 稳态值 稳态误差 Td= Td=1 Td=2 Td=3 Td=5 Td=20 实验分析: 随着 Td 的增大,调节时间先 减小 后 增大 ;上升时间越来越大;峰 值逐渐减小,但当 Td=50 时,峰值突然变大;理论曲线超调量逐渐减小,但实际的曲线超调量是先增大后减小的;峰值时间不断增大。 从而可以得出结论: 微分时间常数越大,微分作用越明显,系统的稳定性越好,但当微分时间 5。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