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verilog的数字秒表的设计实现内容摘要:
s: // Tool versions: // Description: // // Dependencies: // // Revision: // Revision File Created // Additional Comments: // ///////////////////////////////////////////////////////////////////////////////// module mbiao1(clk_48M,dig,seg,ena,key)。 input[1:0] key。 input clk_48M。 //输入频率为 48MHZ 的时钟 output[2:0] dig。 //数码管位选 output[7:0] seg。 //数码管段选 output ena。 //38 译码器使能 reg[2:0] dig,count3b。 reg[7:0] seg。 reg[3:0] disp_dat。 //定义显示数据寄存器 reg[18:0]count。 //定义计数寄存器 reg[23:0]hour。 //定义现在时刻寄存器 reg clk100。 //48MHZ 的时钟信号 480000 分频,得到 100HZ 的时钟信号 reg key_flag。 //启动 /暂停的切换标志 reg [1:0]key_inner。 assign ena=0。 //按键输入缓存 always @(posedge count[16]) begin key_inner= key。 end always @(negedge key_inner[0]) begin key_flag=~key_flag。 end // 秒信号产生部分,产生 100HZ 的时钟信号 always @ (posedge clk_48M) begin if(count==239999) begin clk100=~clk100。 count=0。 end else count=count+139。 b1。 end //数码管动态扫描显示部分 always @(posedge count[10]) begin count3b=count3b+1。 case(count3b)。基于verilog的数字秒表的设计实现
相关推荐
机的使用,从而可以把设计人员从大量繁琐、重复的计算和绘图工作中解脱出来。 八十年代为 CAE 阶段。 这个阶段在集成电路与电子系统方法学,以及设计工具集成方面取得了众多成果,与 CAD 相比,除了纯粹的图形绘制功能外,又增加了电路功能设计和结构设计,并且通过电气连接网络表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实现了工程设计。 九十年代为 EDA 阶段,尽管 CAD/CAE 技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在整个设计过程中
支持模块化、层次化的设计,模块化设计比较自由,它既符合于“自顶向下”的设计,又适合于“自底向 上”的设计。 底层模块可以反复被调 用,多个底层模块也可以同时由多个设计者同时进行同一系统的设计。 可以进行硬件的联合设计,消除了硬件和软件开发上的时间间隔。 在不同层次上都易于形成用于模拟和验证的设计描述。 本次通过数字钟动态扫描显示电路设计的例子展现了 VHDL 在灵活性,层次化设计方法的优点。
的绕转次数增多,链条伸曲次数和应力循环次数增多,因而加剧了链的磨损和疲劳。 同时,由于中心距小,链条在小链轮上的包角变小( i 不等于 1),每个轮齿所受的载荷增大,且易出现跳齿和脱链现象;中心距过大,松边垂度过大,传动时造成送边颤动。 因此在计及时,若中心距不受其他条件限制,一般可取 a=(3050)p ,最大取 amax=80p。 有张紧装置或托板时,amax可以大于 80p
,对大系统在设计的早期可在远离门级的高层次上进行模开关 RTL 门 门 开关 算法 图 混合设计层次建模 拟,以利于设计者确定整个设计的结构和功能的可行性。 VHDL 强大的行为描述能力和程序结构,使其具有支持大规模设计进行分解,以及对已有的设计进行再利用的功能,运用 VHDL 设计系统硬件具有相对独立性,设计时没有嵌入与工艺有关的信息,对硬件的描述与具体的工艺技术和硬件结构无关
dd()。 打开添加新提醒的窗体 新窗体中,获取年月日时分秒,以及提醒方式,提醒内容的信息,并存于闹钟结构体数组中。 值得说明的是,年月日时分秒都是 int型变量,提醒方式也根据项目序号,返回 int型变量,确定是哪一种方式。 完成后为闹钟编号 +1 当新窗口选择 OK,则将结构体数组中的数据,格式化处理,在主窗口的 ListControl中增加一行。 执行刷新函数。 其中的关键算法是 :
会因素方面的可行性分析 ( 1) 法律方面的可行性 该系统的开发和研制 ,将不会侵犯他人、集体和国家的利益,不会违犯国家政策和法律。 ( 2) 使用方面的可行性 该系统由操作简单,售票工作者稍加培训即可操作,顾客购票操作简单明了,极易上手。 ( 3) 技术可行性 本系统由吾等三人小组设计及验证,所涉及知识均为大学本科阶段所学内容,不懂或者不会的内容可通过自学或请教老师解决。 因此在技术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