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标-铁路轨道施工及验收规范内容摘要:

钻预钻道钉 孔,孔眼垂直枕面,孔深与道钉的入木长度相同。 道钉孔内应注 l 3 油防腐。 螺纹道钉应用扳手拧入,严禁锤击。 3. 3. 14. 2钉道时,钢轨必须落槽,垫板外肩紧靠轨底,轨 枕、垫板和轨底应互相密贴。 道钉浮离 2 mm以上或歪扭俯仰 者,国家铁路的正线和到发线轨道不得大于 8%,其他线和地方 铁路、专用铁路、铁路专用线轨道不得大于 12%。 3. 3. 14. 3钉道应以校正好的一股钢轨为准 (曲线以外股为 准 ),用轨距尺按规定的轨距调整另一股钢轨位置。 严禁用归 钉 的办法挤动钢轨,调整轨距。 3. 3. 14. 4钉入的道钉弯曲或断头者,应拔出整直或更换重 钉。 重钉时,应用经防腐处理的木片插入孔内再打人道钉。 3. 3. 15铺轨时,预留轨缝 (冻结接头除外 )应按下式计算: a=0. 011 8(T一一 t)L—C (3. 3. 15) 式中 以 ——铺轨时预留轨缝 (mm),如计算结果得负值,按零计 (可直接查用本规范附录 F中的表 F. 0. 1); T。 ——钢轨可能达到的最高温度 (℃ ),其值采用当地历史 最高气温加 20℃ (如当地无此项资料,可参用本规 范附录 G所列邻近地区的最高轨温 ); 长度大于 300 m的隧道内,最高轨温可采用当地历史最高气温; £ ——随铺轨进程测定的钢轨温度 (℃ ); L——钢轨长度 (m); C——钢轨接头阻力和道床纵向阻力限制钢轨自由胀缩 的长度 (mm),钢轨长度等于和小于 15 m及长度大 于 15 m的 C值,分别为 2 ITffn和 4 rfffn,但历史最 高、最低轨温差大于 85℃ 地区,铺设钢轨长度大于 20 m的轨道, C值应采用 6 ITlrn。 实际预留轨缝,应根据铺轨时轨节对中的偏移程度和平顺状 态,按式 (3. 3. 15)的计算值略予加大,加大值不宜大于 2 mmo 钢轨绝缘接头应予冻结,在最高轨温时不得小于 6 mm。 3. 3. 16选定铺轨温度及其相应的处理办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4 3. 3. 16. 1钢轨温度在式 (3. 3. 16—1)范围时,为最佳铺轨 时间,一般情况下,应安排在此条件下铺轨。 铺轨时,应按本规 范第 3. 3. 15条规定预留轨缝。 T一一赢赢 ≤£ ≤T一一孤 概。 J_r、 r (33161) 式中 口。 ——钢轨接头最大构造轨缝 (mm),采用 18 rrlrn。 3. 3. 16. 2钢轨温度在式 (3. 3. 16_2)范围时,可铺轨。 铺 轨时不留轨缝。 如 在升温阶段,应立即按规定上紧接头螺栓,并 宜在钢轨温度回落到式 (3. 3. 16—1)范围时,即按上款办法调 整轨缝,重新锁定。 困难条件下,铺轨后也可不再调整轨缝,但 铺轨温度 t应随铺轨进程及时记录,列入竣工资料。 ,、 一 _L, 1 丁一一丽昔瓦 £ ≤Trmn+赢音最 (3. 3. 16_2) 式中 T111i。 ——钢轨可能达到的最低温度 (℃ ),其值与当地历史 最低气温同 (如当地无此项资料,可参用本规范 附录 G所列邻近地区的最低轨温 )。 33163 钢轨温度大于 T商 n+若赫或小于 T一一 , T牟 r 蔷赫时,不 得安排铺轨作业。 如在此条件下铺轨,应在 钢。 _L r 轨温度进入式 (3. 3. 16—1)范围时,按本规范第 3. 3. 16. 1款规 定调整轨缝,重新锁定轨道。 3. 3. 17成排轨节铺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3. 3. 17. 1装有滚筒的平板车运送轨节时,在仅作重点整道地 段的列车运行速度不得大于 15 km/ h,已作第一次上碴整道地段 不得大予 30 km/ h,二次上碴整道后,列车速度不宜大于40 km/ h。 3. 3. 17. 2铺轨列车在工地作业时的移动速度不得大于 5 km/ h,并应开停及时、位置准确。 3. 3. 17. 3列车上轨节拖拉作业,宜在直线或曲线半径较大地 段进行,线路应平顺。 拖拉轨节时,应有专人引导滑行轨铁靴进 】 5 入滚筒。 应起动平稳,速度均匀。 轨节拖拉就位后,应即锁定制 动。 3. 3. 17. 4机车推送轨节与铺轨机对位时,应在距铺轨机10 m处一度停车,与铺轨机指挥联系好后方准联结。 3. 3. 17. 5轨节送入铺轨机或龙门架托架车就位后,应即制止 轨节串动。 3. 3. 17. 6龙门架吊铺轨节时,各龙门架应协调动作,受力均 匀。 3. 3. 17. 7铺轨机前轮不得超越已铺轨节前端的第三根轨枕。 在下 坡地段铺轨时,应有防溜措施。 3. 3. 17. 8轨节下落接近路基面时,应配合人工稳住轨节,对 准中线就位。 各轨端至少上紧 2个接头螺栓,经检查中线无误 后,继续铺设下排轨节。 接头螺栓应随后及时补足,并按规定力 矩上紧,同时拆除轨隙片。 3. 3. 17. 9铺轨过程,应检查轨节的铺设里程与计划是否相 符。 如因积累偏差或差错可能影响前方曲线轨节布置或钢轨接头 可能进入本规范第 3. 3. 10条规定的禁止接头的地点时,应及时 采取措施加以纠正。 3. 3. 17. 10当天收工时,应将最后铺设的轨节号,连同实际 铺设的终点里程,报 告铺轨基地。 3. 3. 18人工铺轨应符合下列规定: 3. 3. 18. 1钢轨应按铺设顺序成对装车,同一轨节的 2根钢 轨,应装在平车中线两侧的对称位置。 缩短轨应装在铺设位置的 同钡 0。 3. 3. 18. 2人工搬运钢轨距离不宜大于 50 m。 倒运轨料的小 平车,应有制动装置及 2个以上的止轮器。 小平车推行速度不得 大于 5 km/ h,并不得在大于 6% o的下坡道上使用。 3. 3. 18. 3联结钢轨时,必须按规定预留轨缝。 各接头可先上 不少于 2个接头螺栓。 待在直线上至少每隔 6 ITI,曲线上至少每 隔 3 m固定轨距后,才准放行小 平车送料。 】 6 3. 3. 18. 4工程列车送料前,钢轨接头螺栓和轨枕扣件应补足 上好,并拆除轨隙片。 轨道方向应直线顺直,曲线圆顺,中线对 正。 轨距应符合规定。 3. 3. 19钢轨联结应符合下列规定: 3. 3. 19. 1轨缝按规定尺寸用轨隙片预留。 与已铺轨节联结 后,新铺轨节应即对中拨正,偏离中线不得大于 20 mm。 3. 3. 19. 2钢轨端部和联结配件应涂油,垫圈开口朝下。 接头 螺栓力矩应根据本规范第 3. 3. 15条要求的不同 C值和钢轨类 型,按表 3. 3. 19确定。 钢轨接头螺栓力矩 (Nm) 表 3. 3. 19 、\钢轨类 型\ 60 l【 g/ m 50 kg/ m 43 kg/ m 38 kg/ m C(mm)\ 2 350 300 250 4 400 300 250 200 6 600 450 400 350 3. 3. 19. 3铺轨过车后的 3 d内,每天应按规定的力矩复紧一 次接头螺栓。 各钢轨接头螺栓的拧紧度应相等。 初冬和入夏时, 各螺栓力矩应按表 3. 3. 19的要求再进行复拧。 3. 3. 19. 4钢轨接头 处的轨面高差和轨距线错牙:国家铁路的 正线和到发线轨道不得大于 1 n39。 llTl,其他线和地方铁路、专用铁 路、铁路专用线轨道不得大于 2 nllTt。 3. 3. 19. 5联结不同类型钢轨宜用相应的异型轨,困难条件 下,可用异型夹板和异型垫板联结。 3. 3. 20轨缝质量检验,应以轨缝检算值为准。 轨缝检算值应分 别不同情况,按下列规定计算确定: 3. 3. 20. 1按本规范第 3. 3. 16. 1款规定铺设或调整轨缝的轨 道应符合下列规定: (1)升温阶段轨缝检算值按下式计算 (可直接查用本规范附 录 F中的表 F. 0. 2—1): 】 7 以 j=0. 011 8(T一~ „i)L (3. 3. 20~ 1) 式中 aj——升温阶段轨缝检算值 (mm),如大于 0. 011 8(T一 一 Tmin7)L一 2C的计算值,应采用该计算值为检算 值,其中 T“。 ‟为当年最低轨温 (℃ ); £ i——升温阶段检查轨缝时,当时曾出现过的最高轨温 (℃ )。 (2)降温阶段轨缝检算值按下式计算 (可直接查用本规范附 录 F中的表 F. 0. 2—2): 7=0. 011 8(t一一£ i 7)L一 2C (3. 3. 20—2) aj 式中 aj 7——降温阶段轨缝检算值 (mm),如小于 0. 011 8(丁。 一 T一 7)L的计算值,应采用该计算值为检算值, 其中 T一 7为当年最高轨温 (℃ ); £; 7——降温阶段检查轨缝时,当时曾出现过的最低轨温 (℃ )。 3. 3. 20. 2按本规范第 3. 3. 16. 2款规定铺设,以后未作轨缝 调整的轨道,应符合下列规定: (1)升温阶段轨缝检算值按下式计算 (可直接查用本规范附 录 F中的表 F. 0. 2—3): ai=0. 011 8(£一 ti)L+C (3. 3. 20~ 3) (2)降温阶段轨缝检算值按下式计算 (可直接查用本规范附 录 F中的表 F. 0. 2—4): ai 7=0. 011 8(t—ti7)L—C (3. 3. 20~ 4) 按式 (3. 3. 2卜 3)和式 (3. 3. 20_4)计算结果,如大予 0. 011 8(t—k。 7)L—C的计算值时,应采用该计算值为检算值; 小于 C一 0. 011 8(T一 7一 t)L的计算值时,应采用该计算值为检 算值。 33203在铺轨后,当轨温未超过£ 177。 矿赢时,轨缝检 算值应保持铺轨时预留的 a值不变。 3. 3. 21新 铺的轨道,其预留的轨缝尺寸宜当日检查,并将检查 】 8 结果的总偏差量记人工程日志,在次日铺轨时加以调整消除。 3. 3. 22竣工工程轨缝质量宜成段检查,成段长度不宜大于 1 km。 检查结果应符合下列规定: 3. 3. 22. 1检查段内实际轨缝的平均值,按轨缝检算值为标准 允许偏差为 177。 2 mm。 3. 3. 22. 2轨温小于当地历史最高轨温时,不得有连续 3个及 以上的瞎缝。 3. 3. 22. 3不得出现最大构造轨缝 (检查时,检算值等于最大 构造轨缝除 外 )。 3. 4铺碴整道 3. 4. 1道碴应按设计规定的种类和道床断面尺寸铺设。 道碴材 料应符合现行的道碴技术条件。 在不同轨型和不同轨枕厚度的交接处,轨面高差应用道碴以 2% 0的坡度向较低方向顺接。 3. 4. 2铺轨前,应先铺部分道碴。 双层道床宜按垫层厚度铺足, 单层道床铺设厚度宜为 150~ 200 mm。 顶面应整平,中间拉成 槽。 铺设混凝土枕地段,中间凹槽宽宜为 600 rnlTl。 道碴来源困难时,铺轨前可在每股钢轨下先铺厚度不小于 100 rnm,宽度不小于 800 mm的 2条道碴带。 3. 4. 3桥梁两端各 30 1TI.的预铺道碴厚度,应使道床面高出桥台 挡碴墙不小于 50 mm,并做好临时碴面顺坡。 桥上的预铺道碴面应高出盖板,并应与两端桥头的道床面取 平。 部分预铺道碴,可视架桥机性能预铺在梁上,随梁就位。 桥上和桥头道碴,待铺轨列车通过后,应尽速按设计要求铺 足。 3. 4. 4铺轨后应及时上碴整道。 在仅预铺碴带地段,第一次上 碴整道与铺轨间隔不宜大于两个区间,并尽量缩小距离,但不得 影响铺轨作业。 3. 4. 5铺碴整道作业应符合下列规定: 】 9 3. 4. 5. 1上碴时,道碴应散布均匀。 3. 4. 5. 2轨道应逐步整正,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铺轨后应随即重点整道,保障铺轨列车能按 15 km/ h 的速度安全运行。 作业重点为:方正轨枕,补足并紧固配件和扣 件,拨顺轨道方向,串实承轨处的枕下道碴,消灭反超高和三角 坑。 (2)每次上碴整道,应先补充枕盒内部分道碴,然后起道 、 方枕、串碴、捣固道床,拨正轨道方向,回填清理道碴,稳定轨 道。 (3)铺轨后第一次上碴厚度不宜大于 100 mm(单层道床厚 度不大于 250 mm时,可一次按设计铺足 )。 经整道后的轨道, 应保障铺轨列车能按 30 km/ h速度安全运行。 (4)第二次上碴应在第一次上碴整道并通过 5对以上列车后 进行。 整道时应以水平桩为准,轨面略高于设计高程。 轨向:直 线用 10 m弦量的最大矢度和曲线用 20 m弦量的实际正矢与计算 正矢差不得大于 8 1TIITI,曲线头尾不得有反弯或 “鹅头 ”。 轨面 用 10 m弦量,最大矢度不大 于 8 r。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