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张法预应力砼箱梁施工技术浅析内容摘要:

收缩徐变损失五种因素引起的预应力损失值。 ( 2)预制箱梁钢绞线张拉锚下设计控制应力 σk= Ryb。 在实际施工操作确定千斤顶 4 张拉力时,还应考虑锚环孔口的预应力损失,此损失为锚垫板外侧钢绞线非直线通过锚环孔口、夹片及限位板时增加的摩擦损失,此值一般为控制张拉应力的 3%。 确定张拉油表读数 根据设计的锚下控制应力,再加上 3%的张拉控制力,得到预应力结构体外最终施加张拉力值,用此值在张拉力与压力表之间的关系曲线中用内差法选取其对应的张拉压力表的数值, 用 此值作为张拉施工时的油表控制读数。 伸长量计算应注意的问题 ( 1)由于量测钢绞线伸长量时是量测千斤顶缸体伸出的距离,所以要考 虑千斤顶内50~60cm 钢绞线在 ,一般取 4~5mm 的常数,也可以用虎克定律计算得出。 ( 2)张拉采取两端同时对称张拉,整个孔道以跨中为中心对称分布,先按一半孔道计算伸长量,再乘以 2。 ( 3)有平曲线时(靠近梁端) θ角的计算方法是:取纵、平曲线转角平方之和再开方。 张拉施工操作 安装预应力钢束 ( 1)钢绞线 采用 后穿 法。 ( 2)后穿束时保证孔道畅通的方法:对于圆形孔道,采用在波纹管内穿入硬质塑料管,塑料管外径比波纹管内径小 1cm 为宜,在混凝土浇筑完毕及 时将塑料管拔出;对于扁波纹管孔道,采用在波纹管内穿入与设计相同根数的 圆 钢,在混凝土浇筑完毕及时将 圆 钢拔出。 ( 3)钢绞线截断宜采用切断机或砂轮锯,严禁使用电弧焊或气焊切割。 ( 4)钢绞线编束要保证钢绞线平行,不得缠绕,每 ~ 用 3~5 根 22 号铁线绑扎,距端点 米范围每 米绑扎一道。 钢绞线编束后,将端头点焊在一起,然后用砂轮打磨端头,使之呈鸡蛋头形,以免穿束时戳坏波纹管,造成堵孔。 ( 5)穿束前须用压缩空气吹净管道内的水分等杂物,穿束时先将导线穿过孔道与预应力钢束连接在一起,以导线牵 拉为主,以推为辅,穿束后检查预应力筋外露孔口情况,保证两端外露相等,并满足张拉要求,最后散开预应力钢束端头,以备安装锚具、千斤顶。 确定张拉顺序和张拉程序 张拉顺序 钢束张拉顺序应严格按图纸要求进行,预制箱梁一般是从上向下、横向对称、两端均匀张拉。 张拉程序 0→ 初应力( 10%σk) →2 倍初应力( 20%σk) → (持荷 2min) → 回油、锚固。 锚固时可采取两端同时补足预应力值后锚固,也可先在一端锚固后,再在另一端补足预应力值后锚固。 5 伸长值的量测与计算 现场一般直接使用钢板尺量测千斤顶缸体伸出值,再通过推算累计得到总伸长值 ΔL。 计算方法: ΔL=ΔL1+ΔL2C1C2 式中: ΔL1—从初应力至松油前千斤顶缸体伸长值; ΔL2—从初应力至 2 倍初应力缸体伸长值,并作为 0 至初应力的推算值; C1—千斤顶内 50~60cm 钢绞线的伸长值,一般为 4~5mm,也可计算得出; C2—力筋回缩和锚具变形值,对于夹片式锚具按规范取 6mm。 张拉操作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1)梁体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 90%时才可进行预应力钢束张拉。 ( 2)预应力钢束采取双控张拉,即以应力控制为主,以伸长值进行校核。 实测伸长值与理论伸长值的差值应控制在 177。 6%范围内,否则应暂停张拉,待查明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调整后,方可继续张拉。 ( 3)位于锚垫板上的压浆孔,在安装锚垫板时应将其调整在锚垫板前平面的上方,防止混凝土浇筑时将其堵死。 ( 4)将伸出预制构件部分的波纹管撕掉后,如锚垫板孔内有混凝土,一定要清除干净,保证钢绞线在此区间能充分形成放射状,减小锚圈口处钢束的转角,减少锚圈口摩阻损失。 ( 5)应使用能张拉多根钢绞线的 千斤顶同时对每一钢束中的全部力筋施加应力,不应采用小千斤顶逐根张拉。 ( 6)限位板、工具锚、千斤顶、高压油泵、压力表、油路管线应配套使用,不得混用。 ( 7)工作锚周围有粗钢筋等障碍物(一般多发生在底板束和边跨梁伸缩缝端)千斤顶不能正常就位时,可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