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模式的改革研究课题方案内容摘要:

主要是供 3~ 7 岁的学龄 前儿童阅读的文学。 这一阶段的儿童,身心刚开始发育,缺乏知识和生活经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因此,幼儿文学主要是通过对现实世界的简单描绘,帮助幼儿认知客观事物,使他们开阔眼界,发挥想象力,培养良好的习惯和品德。 幼儿文学特别注重趣味性和娱乐性,人物形象和情节结构都比较简单。 幼儿文学是 “ 浅语 ” 的艺术,应注意语言的深入浅出,形象易懂,可诵可记,主要体裁有儿歌、幼儿诗、幼儿童话、生活故事、图文并茂的图画书。 2.童年文学 主要是供 7 岁~ 1 12 岁的儿童阅读的文学。 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以学习为基本活动。 他们不再满足 于已知的事物,其心理特征是好幻想,爱探索,喜新奇。 学校的系统教育使他们具备了初步的阅读能力,他们想通过自己的阅读获得更多的知识。 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喜欢听一些故事性、趣味性比较强的作品。 因此,童年文学应特别注重想象和认知,人物形象要鲜明生动。 主要文学体裁有童话、儿童小说、儿童诗、科学文艺。 3.少年文学 主要是供 1 12 岁~ 18 岁的少年阅读的文学。 少年期是孩子们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 少年的基本活动是学习,但与童年期相比,其内容和性质都有了新的特点。 在心理上,少年正处于从幼稚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情绪不稳定与 性发育是其突出特点。 因此,少年文学应特别注重美育和引导,创作方法以现实主义为主,并可适当引入一些成人文学的表现技巧。 人物形象以塑造具有当代意识的典型形象为主,着重揭示人物性格的丰富内涵。 主要体裁有少年小说、报告文学、少年诗与散文、寓言等。 (王林) 二、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有什么关系。 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的关系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 儿童文学是文学大系统中的分支,小学语文教学是教育大系统中的分支,两者似乎分属不同的学科。 但是,两者却又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因为他们有相同的服务对象(学生和儿童),相似的功 能(语言学习和人文教育)。 1.儿童文学作品:作为教学内容 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 这一点,在民国时期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就得到了充分体现, “ 儿童文学化 ” 一度成为小学国语教材的主流。 1932 年民国教育部颁布的《小学国语课程标准》在 “ 目标 ” 第三点即提出 “ 欣赏相当的儿童文学,以扩充想象,启发思想,涵养感情,并增长阅读儿童文学的兴趣 ”。 同时,小学语文教育的改革又推动了创作,身兼语文教育家和儿童文学家的叶圣陶,在 1932 年编写《开明小学国语课本》时,创作了大量的儿童文学,他说:“ 小学生既是儿童,他们的语文 课本必得是儿童文学,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乐于阅读,从而发展他们多方面的智慧。 当时我编写这一部国语课本,就是这样想的。 ” 在本次课程改革中,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也占有比较高的位置。 例如,《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各学段阅读都提出了具体建议。 第一学段( 1- 2 年级),学生的阅读文类被明确指定为 “ 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 ”“ 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 ” ,这意味着儿童文学至少在小学低年段已成为学生阅读的主要内容。 在 “ 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 部分,也有多项涉及儿童文学作品。 根据课程标准编制的实验教材,儿童文学 作品成为低年级课文的主体。 仅以人教版低年级课标实验教材为例,课文为儿童文学作品的是:一年级上册有 15 篇,占全部课文的 75%;一年级下册有 25 篇,占全部课文的 73%;二年级上册有 20 篇,占全部课文的 58%;二年级下册有 17 篇,占全部课文的 53%。 这个统计尚不包括拼音部分的儿歌和 “ 语文园地 ” 中的阅读短文。 与之同时,市场上出现的大量“ 选本 ”“ 读本 ” ,儿童文学作品占有相当重要的分量。 除了教材中的儿童文学作品外,还有很多优秀儿童文学没能进入到教材中,但他们同样值得学生阅读,例如图画书、儿童诗、少年小说。 不过,由于教 师普遍比较缺乏儿童文学素养,不知道推荐哪些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让学生阅读,或者推荐成人文学的经典名著让学生阅读,这些都可能挫伤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儿童文学中,也有很多经典作品,它们是经过时间和小读者双重筛选的结果,例如《花婆婆》《亲爱的汉修先生》《夏洛的网》《小王子》,儿童文学的经典作品绝不只有《安徒生童话》和《格林童话》。 除了儿童文学课文,一些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也可以运用到教学中,近年来在国内日益兴起的 “ 班级读书会 ” 就是很好的方式。 它通过选书 €€ 阅读 €€ 讨论 €€ 拓展活动等环节,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激发学生持续 的阅读兴趣。 2.儿童文学阅读:作为教学方式 儿童文学进入小学语文教学,一般是作为阅读材料使用,但是,如果面对这种类型的课文,教师应该有一些策略方式的调整,否则很难发挥这类课文的文学审美功能。 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主要作用是文学教育,一般来讲,有这样一些儿童文学教学的基本策略:( 1)保持阅读过程的新鲜感和完整性;( 2)分析性阅读不一定适应于所有的文本;( 3)将阅读过程处理为探索和发现的过程;( 4)鼓励学生提问题,而不是问问题和等待特定的答案;( 5)注意调动学生的阅读期待,鼓励猜测、想象和假定;( 6)避免 课堂教学过分干扰学生的欣赏乐趣;( 7)提供更多可选择的阅读文本;( 8)与学生分享自己个人的阅读体验;( 9)关注学生阅读习惯与阅读效率;( 10)运用有实际效果的教学手段,设计不同深度的活动;( 11)在实践中,调整并寻找新策略。 这些阅读的基本策略在课内、课外都适用。 在教学实践中,如果我们能对上述策略领悟较深的话,那么,在遇到儿童文学课文时,我们不妨把思路打开一些,根据不同的儿童文学文体设计教学重点,例如儿童诗重点是感受节奏感、音韵美、意象以及诗人的情感;童话重点是体会幻想的乐趣、故事的奇妙、童话人物的性格。 例 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看电视》一课,是一首富有情趣的儿童诗,写的是一家人看电视时互相谦让的关爱之情, “ 亲情 ” 的思想一般老师们都能抓住,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 但是,这篇课文如果只抓住 “ 情 ” 而不顾及 “ 趣 ” ,单纯从思想上 “ 提拔 ” 学生,则未免有些偏颇。 本篇课文的 “ 趣 ” 首先表现在我们一家人对不同电视节目的态度上,爸爸、明明听不懂京剧,只好 “ 打盹睡觉 ” ,奶奶虽然看不懂足球,却 “ 和我们一起拍手欢笑 ”。 课文中的 “ 趣 ” 还表现在音韵的和谐上,因此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音乐性和节奏感是必不可少的。 课文中 “ 趣 ” 支撑起了 “ 情 ” 的流动 ,教师的教学设计完全可以再开放一些。 例如,可以让学生读完诗后,用自己的话把课文转述成一个故事,这样一方面是培养口头语言能力,另一方面也是训练学生读诗时在头脑中形成诗歌画面(或抒情诗中的意象)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在转述成故事的过程中隐隐体会到诗歌分行排列的文体特征。 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 “ 你觉得这篇课文最有趣的是什么。 ” 而不要直接问: “ 你从课文中体会到了哪些道理。 ” 或者还可以问学生: “ 用一个简单的词语表达读了这首诗后的感受。 ” 因为诗歌作为抒情性最直接的文体,对读者最强调的是感受,也可以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词表达不同的 感受,如快乐、有趣、温暖、感动等。 上述方面教师当然不必讲给学生儿童诗的特点,但应该有围绕这方面进行的教学设计。 3.儿童文学理念:作为教学思想 儿童文学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在西方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在中国也只有不到一百年的历史。 综观中外的儿童文学史,都有一个由 “ 教育论 ” 到 “ 童心论 ” 的转变过程,即儿童文学由早期的道德训诫工具逐步转向后期的尊重儿童的独特文化。 儿童文学理念的转向对小学语文教学至少有如下启示: 第一,语文教育中要理解儿童,尊重儿童。 学生都是儿童,他们是有着独特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情感体验方式的群体。 历 史上存在着压抑儿童天性、束缚儿童成长的教训主义的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