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专项特色林产业综合开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摘要:

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既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党中央、国务院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科学把握农村经济发展规律,与时俱进做好三农工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的重大决策。 一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一、二 、三产业融合发展工作,连续几年的中央 1 号文件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 2020 年,中央 1 号文件明确指出:增加农民收入,必须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 2020 年,中央 1 号文件明确指出“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着力强化物质装备和技术支撑,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农业成为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 ” 国务院办公 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 意见强调,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以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以新型城镇化为依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农村发展新格局,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14 和农村繁 荣,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支撑。 到 2020 年,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总体水平明显提升,产业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联结紧密、产城融合更加协调的新格局基本形成,农业竞争力明显提高,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村活力显著增强。 要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以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以新型城镇化为依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农村发展新格局,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为国民经 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支撑。 还明确要求:要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林业重点龙头企业,引导其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电子商务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并通过直接投资、参股经营、签订长期合同等方式,建设标准化和规模化的原料生产基地,带动农户和农民合作社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龙头企业要优化要素资源配置,加强产业链建设和供应链管理,提高产品附加值。 鼓励龙头企业建设现代物流体系,健全农产品营销网络。 充分发挥企业资金、技术、品牌和管理优势,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现代农业企业集团,推进合作共建,示范带动农村产 业融合发展。 2020年 3月 2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农村经济司下发了《 关于做好 2020年第二批专项建设基金农口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 》,要求各地抓紧做好2020 年第二批专项建设基金项目申报工作。 县兴源木业有限公司结合自身实际及 县林业资源条件,编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专项 县特色林产业综合开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项目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15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 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以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以 新型城镇化 为依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农村发展新格局,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提供重要支撑。 基本原则 坚持尊重农民意愿,强化利益联结,保障农民获得合理的产业链增值收益。 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加快培育市场主体。 坚持改革创新,打破要素瓶颈制约和体制机制障碍,激发融合发展活力。 坚持农业现代化与 新型城镇化 相衔接,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引导农村产业集聚发展。 主要目标 本项目以农林结合、循环发展为导向,积极发展林业经济, 推进农林复合经营,推进 县速生丰产林建设、木材精深加工和甜苦笋采摘及生态观光的建设,加快发展绿色农业。 4 年内建成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60000亩,用于公司改扩建成年产 m3木材加工产品生产线;并建成5000 亩甜苦笋生态旅游观光示范园基地。 基本形成 县林业一、二、三 16 产业的完整链条,产业利益紧密联结、产城融合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农业竞争力明显提高,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村活力显著增强。 项目产业融合主体 本项目以省级龙头企业 县兴源林业有限公司为主体。 项目产业融合方式 发展“龙头企业 +基地 +农户”的产业融合方式。 项目产业融合发展的意义 本项目是为适应当前的林业发展新形式和 县当地实际的需要而提出的,项目对带动当地产业发展,探索林业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子,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农村扶贫攻坚和美丽乡村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项目通过引导农民以资金、土地经营权、交售农产品入社或入股的方式融合发展加工流通、林业与文态休闲旅游,改变农民只作为农产品提供者、只分享生产环节利润的局面。 通过项目的建设,第一产业速生丰才林基地流转土地 60000 亩,租金 2020 元 /亩,流转土地租金每年达 亿元; 第三产业甜苦笋生态旅游示范观光基地流转土地 5000亩,租金 2500元 /亩,流转土地租金每年为 1250万元。 项目流转土地租金每年达 ,惠及 县 5个乡镇7 个村民委员会 158个村民小组 7280户的 32967 人。 产业基地的建设间接带动当地农民从事基地管护工作及采伐销售工作,农户从中可增收约 6000万元。 土地流转出去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可转移吸纳 1500 人农民就业。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专项 县特色林产业综合开发建设项目实质就是县兴源木业有限公司以资产为纽带将 林业的各个环节和各个 要素集 17 成在一起,使其首尾相连、上下衔接、一体推进,将二三产业利润回流到一产,使林业产业链价值链延伸和拓展所产生的利润内部化,使融合效益高于每个单独的产业之和的经营方式,真正让农民活跃在加工流通休闲观光等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并且增加后续产业的收入。 县基本情况 地理位置 县隶属昭通市,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川、滇、黔三省结合部, 俗有 “鸡鸣三省 ”之称。 地处 东经 104176。 41′ 15″~ 105176。 18′ 45″ 、 北纬27176。 42′ 30″~ 28176。 07′ 30″ 之间,东西最大横 距 57 千米, 南北最大纵距。 东与四川省叙永县、古蔺县接壤,南与贵州省毕节县、云南省镇雄县相连,西与彝良县和四川省筠连县交界,北与四川省珙县、兴文县毗邻。 县城扎西距省会昆明市 680公里,距昭通市政府所在地 286公里,距重庆直辖市 359 公里,距四川省会成都市 420 公里,距四川省泸州、宜宾、自贡市均在 200 公里左右,具有 “ 行政区划属云南,经济流向朝巴蜀大地,与长江中下游发达地区经济带紧密相连 ” 的区位优势和特点。 自然概况 县系四川盆地南缘逐渐向云贵高原北缘过渡地带,气候类型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无干湿季之分,四季不 明显,全年阴湿气候居多,年均气温 ℃ ,年总积温 4800~ 4900℃ , 10℃ 积温 3900~ 4000℃ ,最热月均温度为 ℃ ,最冷月均温度为 ℃ ,年平均日照时数 小时,年降雨量在 900~ 1100 毫米之间。 立体气候十分明显,具有夏短冬长,春长于秋,四季不分明,干雨 季 不明显,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 18 秋暖和,冬半年多雨寡照,夏半年雨量充沛,光照条件充足等气候特点。 地形地貌 县地处四川盆地南缘逐渐向云贵高原抬升的过渡地带,属滇东北高原的中山峡谷区。 山脉呈东西走向,系乌蒙山北延余 脉,主要由大雪山、后山、观斗山、李家沟梁子等组成,横贯县境中部,呈鱼脊形,构成南北分界线,形成中部高而向南向北倾斜,北低南高的地形,最高海拨为高田杨龙湾梁子 1902 米,最低海拔为旧城河出境处的旧洞 480米,相对高差 1422 米。 土壤 县森林土壤有黄壤、黄棕壤、紫色土、石灰土四个土类。 有黄壤、粗骨性黄壤、黄棕壤、酸性紫色土、中性紫色土、黑色石灰土六个土壤亚类。 植被 主要的植被类型属中山河谷湿性常绿阔叶林和高原山地常绿阔叶林。 主要森林类型有:暧性针叶林、常绿阔叶林、湿性常绿阔叶林 、柳杉人工林、檫木人工林、杉木人工林、杉木檫木混交林、杉木酸枣混交林、常绿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次生林、柏木林等。 森林资源现状 据 2020年 县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报告,全县林地面积 亩,占幅员面积的 %。 其中,有林地面积 万亩,占林地面积的 %;疏林地面积 万亩,占林地面积的 %;灌木林地面积 ,占林地面积的 %;未成林造林地面积 ,占林地面积的 %;无立木林地面积 万亩,占林地面积的 %; 19 宜林地面积 ,占林地面积的 %。 苗圃地面积 ,占林地面积的 %。 有林地面积中,乔木林地面积 万亩,占有林地面积的 %;竹林面积 ,占 %。 全县森林覆盖率 %,比“十一五”增加 个百分点;林木绿化率 %,比“十一五”增加 8 个百分点。 全县活立木总蓄积 350 万立方米。 其中:有林地蓄积 万立方米,疏林地蓄积 万立方米,散生木蓄积 万立方米,四旁树蓄积 万立方米。 交通 县距省会昆明 市 680 公里,距昭通市政府所在地 286 公里,距重庆直辖市 359 公里,距成都市 420 公里,距四川省沪州、宜宾、自贡市均在 200 公里左右,具有“行政区划属云南,经济流向朝巴蜀大地,与长江流域经济带紧密相连”的区位优势和特点,是滇东北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商贸枢纽。 主要出境干线公路有 4 条,其中镇 (镇雄 )威公路由西南方向出境,全长 86 公里,为至昭通、昆明、贵阳主线。 叙 (四川叙永 )威公路全长 87公里,向东直达沪州港,为镇叙威三县交通枢纽。 北面威 (四川珙县 )公路、威兴 (四川兴文 )公路均直接入川,与宜宾市直通。 全县公路通车 里程 997公里。 社会经济条件 县辖 7镇 3乡 (扎西镇、旧城镇、双河苗族彝族乡、高田乡、罗布镇、林凤镇、长安镇、庙沟镇、三桃乡、水田镇 ), 83 个村民委员会, 4个城市社区, 1621个村民小组, 12 个居民小组,县政府驻地扎西镇。 有汉、苗、彝、白、壮、回等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 %。 20 2020 年全县生产总值达 293797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 (下同 ),比上年增长 %。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 52370 万元,’比上年增长 %。 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 136098万元,比上年增长 %。 其中 :工业增加值 99481 万元,比上年增长 %,建筑业增加值 36617万元,比上年增长 %;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 105329万元,比上年增 %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 : ,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上年下降 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比上年增加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比上年下降 个百分点。 经济结构呈“二三一”型。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 1)产业融合发展是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当前,我县正处在全力打 好扶贫攻坚,大力推进农村产业化发展,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小康目标的关键时期。 在目前的条件下,如何发展农村经济是摆在基层领导干部面前的一道难题。 而我县现有林业用地 100 多万亩 (其中人工商品用材林 40余万亩 ),森林蓄积量 300 多万立方米,森林资源较丰富,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围绕“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批量化生产”的发展思路,实施林产业综合开发,融合发展。 努力加大政策支撑力度,大力发展产业基地建设,扶持发展木材加工业,将林业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形成一个有机结合体,建立充满活力和竞争力的复合型林业 产业体系,开展资源综合开发,实现复合经营,融合发展,永续利用,就是加快农村产业化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向前推进的重要途径。 21 ( 2)产业融合发展是是工业强县的需要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工业强县是我县经济再上新台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发展工业必然要依托我县的自身特色和优势,我县为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热量充足,雨量充沛,静风多雾,特别适宜杉木、柳杉等用材树种生长。 全县林业用地占全县幅员面积 50%以上,森林资源较为丰富。 但我县林业建设是“大资源,小产业”“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矛盾还十分突出,实施林产 业综合开发,融合发展,通过木材深加工,在木材资源利用上,原木进厂后,中、大径材用于生产实木家具料,次小径材和林业三剩物用于生产指接板和细木工板,锯末、树皮等废弃物可用于厂区内锅炉燃料或作为活性炭生产厂家的原料,经过一系列产品加工过程后,可实现木材利用率高达 90%以上,项目建设大大地提高了木材产品附加值,延长了产业链,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 ( 3)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