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后三水区1:500全数字化地形测绘技术设计书(修改后内容摘要:

许采用闭合导线。 6) 当受地形条件限制导线无法附合时,可布设不超过四条边的支导线,支 15 导线不得发展新点。 图根支导线的起点上应观测二个连接角,交点上应观测左右角,距离应往返观测或单程双测。 每幅图的支导线点总数,不能超过总图根点数(含高级控制点)的 1/3。 7) 图根点的密度,视实地情况布设,每幅图一般不少 于 8个图根 点(含高级控制点在内), 建筑物密集的地方还应适当加密,且 埋石点个数每幅图不少于2个。 8) 非埋石图根点在水泥或砌石路时,应打入直径为 12mm 的帽钉;在其他地方应打入 4cm179。 4cm179。 20cm 的木桩,在木桩中心打入铁钉作标志,并用红漆写上点号。 图根控制测量可采用 GPS 实时动态( RTK)技术进行观测 图根控制 可直接 采 用 RTK 技术在 高等级点 ( GPSⅠ级点、二级点) 上 进行。 在 采 用 RTK 技术进行图根控制时, 首先应在 最少两个 高等级点上进行校正和检核,施测的图根点一般布设为小三角形式,需用支架固定,对同一点应分时段施测两次进行检核,较差小于 5cm 的取中数使用,大于 5cm 的应返工重测,图根点的平面和高程精度必须满足相对于起算点的点位中误差和高程中误差不超过177。 5cm。 本测区 RTK图根控制可直接在 GPSⅠ级 控制点 上进行,但 GPSⅠ级点密度必需适当放大, 为满足 RTK 图根控制 的需要, 平均每平方公里 GPSⅠ级点 为 58个。 由于 RTK 施测时会受到信号干涉影响等因素,因此应对 RTK 图根控制 采取检测措施,如测距检查等 , 检核数不低于全部图根控制点的 20%。 高程控制测量 四等水准测量 鉴于测区内 分布只有两个四等水准点, 没有三等(及以上)水准 起算点 ,固本测区水准测量仍采用四等水准技术标准和要求进行观测,水准路线闭合到四等水准点上,定性为等外水准。 所有的 GPS I 级点能过 等外 水准的都要联测等外 水准,其数量不得少于总点数的 30﹪。 不能用 等外 水准联测的控制点高程可以用 GPS 拟合高程或测距 高 程导线测定。 本测区 等外 水准测量 采用 四等水准测量 方法施测, 采取附合路线或结点网 16 形式布设,采用不低于 S3型水准仪中丝法进行单程观测。 水准网中结点间或结点与高级点间的附合路线长度不能大于。 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见下表: 等级 每千米高差 中数 中误差( mm) 不符值、闭合差限差 (mm) 偶然中误差 全中误差 区段、测段往返测高差不符值 附合路线或环线闭合差 检测已测测段高差之差 四等 177。 5 177。 10 177。 20 R 177。 20 L 177。 30 K 注 : 表中 R为区段或测段的长度, L为附合路线或环线的长度, K 为已测测段的长度,均以 km 计。 当测段长度小于 1kM时,按 1kM 计。 四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 等级 附 (闭 )合水准路线长 视距 前后视 距差 前后视距累积差 红黑面读数差 黑红面所测高差之差 四等 15Km 100m 177。 5m 177。 10m 177。 177。 注: L 为附合路线或环线的长度,以公里为单位。 水准观测 观测前应对水准仪和水准标尺进行检校,检校的项目、方 法和要求可参照《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 作业过程前、中、后都应对水准仪的 i角进行检验, i 角≤ 20″时,仪器才能使用。 四等水准测量观测采用中丝读数法,直读距离,视线高度能满足三丝读数为原则,观测顺序为 后 后 前 前。 当水准路线为附和路线或闭合环时采用单程测量。 平差计算前应进行水准标尺长度误差及正常水准面不平行改正误差的改正。 水准测量的附合路线及环线闭合差、每公里水准测量全中误差,高程最弱点的高程中误差必须符合各相关规定要求。 不能用 等外 水准联测的一 、二 级控制点采用电磁波测距 高程导线测量其高程 , 图根控制点高程采用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测量 或 RTK 方法测量。 17 垂直角应对向观测,高差计算时,应考虑大气折光差的影响,经各项检核合格后,取对向观测高差中数组成附合高程路线进行平差。 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技术要求见下表: 等级 中丝法垂直角测回数 指标差互差 对向观测高差之差(m) 导线闭合差(m) DJ2 DJ6 DJ2 DJ6 一级 1 2 15″ 25″ 177。 ][2s 二级 1 2 15″ 25″ 177。 n 图根 1 1 15″ 25″ 177。 n 内业计算时,单向观测时的高差根据平距按下列公式计算。 H=D178。 tga+(1k) RD22 +IV 式中: D 为平距, a 为垂直角, k 为大气折光系数, R为地球平均曲率半径,I、 V 为仪器、觇标高。 当 大气折光改正取值不大时可忽略不计。 控制点数据取位及成果整理 ( 1)控制测量观测值、成果的取位按下列要求进行:水平角、垂直角取至整秒,距离、仪器高、觇标高、成果坐标、四等水准高程成果取位至 mm,测距高程成果取至 cm。 ( 2) GPS I 级点 要求制作点位说明,并制作一份相应的 GPS 控制点通视图。 ( 3)地形控制点的成果,按不同的等级整理装订成册。 每一册的点号从小到大按顺序排列,以便查找。 每一册的首页应附有导线略图。 ( 4)计算资料中,包括计算说明、仪器检定书、控制展点图、 已知点成果表。 计算过程中的有关符号应在计算说明中用文字说明。 全野外数字化地形测量 一般规定 本次 1: 500 数字化地形 测量 采用全野外、全 要素测量。 外业数据采集软件统一采用 采购方提供的清华山维 EPS 采集 软件。 所有的地形、地物都必须按统一 规定 的数字化地形 采集 软件进行野外数据采集、内业编辑和成图,应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分层,使用其 地形编辑的功能进行编图并提供规定数据格式和信息。 18 地形 图应表示测量控制点、居民地和垣栅、工矿建(构)筑物及其他设施、交通及附属设施、管线及附属设施、水系及附属设施、境界、地貌和土质、植被等各项地物、地貌要素,以及地理名称注记等。 地物、地貌的各项要素的表示方法和取舍原则,按《地形图式》执行。 一般要求 ( 1)地形图符号码按国标《 1: 500、 1: 1000、 1: 2020 地形图图式》( GB/T 79291995)执行 ( 2) 地形图基本等高距: 米。 建成区不绘等高线,加密高程点表示。 ( 3)高程点注记取位 测图 高程点注记取至 ,控制点高程注记取至。 ( 4)数据质量要求 严格按《佛山市国土资源地理数据规范》和“清华山维 EPS采集成图软件”操作 ,并最终应符合数据入库要求执行。 ( 5) 成图方法 本区为全数字化成图 ,使用软件为清华山维 EPS 采集软件。 仪器、测站要求 ( 1)测图前,应对所使用的仪器设备,按规定进行检查和测定各种常数,改正数。 ( 2)在设站测绘时,必须做好定向检查,然后才能进行碎部测量。 ( 3) 测站点至碎部点的距离在建成区一般不超过 120 米,最长不超过 150米,非建成区一般不超过 150 米 ,最长不超过 200 米,地形点间距一般不大于15米。 地形测量的精度要求 本项目地形测量主要是为后续的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作数据基础的,固须满足下述要求: ( 1)测站点、明显地物点 (如房角点、围墙拐角点等) 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大于 177。 ;高程中误差不大于 1/10 等高距。 ( 2) 中误差的两倍视为最大误差,接近最大限差的点数应该是少数的。 ( 3)地形图高程精度 19 城市建筑区和平坦地区高程注记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高程中误差不得大于 ,其它地区以插求点的高程中误差来衡量。 等高线插求点的高程中误 差 地形类别 平地 丘陵地 山地 高程中误差 (等高距 ) 1/3 1/2 ≦ 2/3 隐蔽或特殊困难地区界址点、地物点点位中误差和 高程中误差可按相应规定值放宽 50%。 20 地形图测绘内容及取舍 居民地和垣栅的测绘应符合下列规定: ( 1)、各类建筑物、构筑物及主要的附属设施均应测绘,破旧的临时性地物(破旧临时工棚、移动房、零乱电线杆等)以及附着在建筑物上面的电力线、通讯线、有线电视线等可舍去,建筑物、构筑物轮廓点凹凸在图上小于 m m时,可用直线连接 ,房屋应输入层次、建筑材料, 栋号、门牌号等属性并注记。 注意调注街名、巷名、村名等名称。 ( 2)、居民地的各类建筑物、构筑物及主要附属设施应准确测绘实地外围轮廓,如实反映建筑结构特征。 房屋以墙基角为准(外墙勒脚线以上),逐间测量表示;房屋根据结构和层次分开表示,混成一体的建筑物,层次比较清楚的,应尽量分层测绘,分层表示困难时,以主体建筑层数注记;层数相近而又较难分割的,也可以按占地面积较大的层数注记。 ( 3)、对综合性的大楼和裙楼,建筑物与地面交线用实线表示,最外飘出部分在地面的投影线以及主体与裙楼交线用虚线表示;裙楼以上的主体建筑其凹 凸位小于 20 厘米时,可综合表示;裙楼层数以面积大的注记,主体楼层以最高层注记。 ( 4)、房屋飘出部分应分飘楼或飘阳台,落地阳台综合以房屋表示,悬空阳台和飘楼用虚线表示,飘楼加注飘出层数。 ( 5)、房屋结构按《地形图图式》符号执行:即注砼、混、砖等。 以钢筋混凝土为框架结构的房屋,用砼房表示;以砖为承重墙体,以钢筋混凝土为楼板,以钢筋混凝土或瓦为顶盖的房屋,用混房表示;以砖为承重墙体,以木板为楼板,瓦为顶盖的房屋,用砖房表示;以砖为承重墙体,以铁皮(或石棉瓦)为顶盖,住人或作车间的房屋,用简单房表示;面积较大时 ,加注铁皮和车间字样。 ( 6)、房屋内天井在图上大于 16mm178。 的应表示;柱廊以柱外围为准,四周或转弯处的支柱位置应实测。 门廊以柱或围护物外围为准,独立柱的门廊以顶盖投影为准,柱的位置实测。 ( 7)、栅栏、栏杆、篱笆和铁丝网等围护物,均应实测,但地形复杂的城市建成区内较小的围护物根据图面负荷决定是否表示,临时性或残缺不全的围 21 护物不表示。 其他围护物根据需要和图面负荷决定是否表示。 工矿建(构)筑物及其它设施的测绘应符合下列规定: ( 1)工矿建(构)筑物及其它设施的测绘,图上应准确表示其位置、形 状和性质特征。 ( 2)工矿建(构)筑物及其它设施依比例尺表示的,应实测其外部轮廓,并配置符号或按图式规定用依比例尺符号表示;不依比例尺表示的,应准确测定其定位点或定位线,用不依比例符号表示。 交通及附属设施的测绘应符合下列规定: ( 1)交通及附属设施的测绘,图上应准确反映陆地道路的类别和等级,附属设施的结构和关系;正确处理道路的相交关系及与其它要素的关系。 ( 2)铁路轨顶(曲线段取内轨顶)、公路路中、道路交叉处、桥面等应测注高程,隧道、涵洞应测注底面高程。 ( 3)公路与其它双线道路在图上均 应按实宽依比例尺表示。 公路应在图上每隔 15— 20cm 注出公路技术等级代码,国道应注出国道路线编号(如 G( 107))。 公路、街道按其铺面材料分为水泥、沥青、砾石、条石或石板、硬砖、碎石和土路等,应分别以砼、沥、砾、石、砖、碴、土等注记于图中路面上,铺面材料改变处应用点线分开。 ( 4)路堤、路堑应按实地宽度绘出边界,并应在其坡顶、坡脚适当测注高程。 ( 5)大车路可取平均宽度绘出。 道路通过居民点时如宽度变化可中断,必要时须按真宽位置绘出。 高速公路应绘两侧围建的栅栏(或墙)和出入口,注明公路名称,中央分隔带需表示。 市区街道应将车行道、过街天桥、过街地道的出入口、分隔带、环岛、街心花园、人行道与绿化带等绘出。 高出地面的花圃用实线表示。 ( 6)跨河或谷地等的桥梁,应实测桥头、桥身和桥墩位置,加注建筑结构。 管线及附属设施的测绘应符合下列规定: ( 1)永久性的电力线、电信线均应准确表示,电杆、铁塔位置应实测。 当多种线路在同一杆架上或交叉时,只表示主要的,但应交接清楚。 城市建筑区内电力线、通信线可不连线,但应在杆架处绘出线路方向。 空旷区应连线,各 22 种线路应做到线类分明,走向连贯。 ( 2)架空的、地面的、有管堤 的管道均应实测,分别用相应符号表示,并注记传输物质的名称。 当架空管道直线部分的支架密集时,可适当取舍。 地下管线检修井应测绘表示(水泥盖的检修井可不表示)。 水系及附属设施的测绘应符合下列规定: ( 1)江、河、水库、池塘、沟渠、泉、井等及其它水利设施,均应准确测绘表示,有名称的加注名称。 ( 2)河流、溪流、水库等水涯线,按测图时的水位测定,注明日期,以分数表示高程和日期(分子和分母),当水涯线与陡坎线在图上投影距离小于 1mm时以陡坎线符号表示。 沟渠宽度小于 的用单线表示。 双线水沟在坡度 变换处应适当注记高程。 ( 3)水渠应测注渠顶高程;堤、坝应测注顶部及坡脚高程;泉、井应测注泉的井台高程。 地貌、地物要素 ,包括铁路、公路、桥梁、水系、城墙及其他构筑物等,均应按照《城市测量规范》中地形测量部分与《地形图图式》等要求表示,并绘制等高线。 地貌和土质的测绘应符合下列规定: ( 1)地貌和土质的测绘,图上应正确表示其形态、类别和分布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