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常规_技术操作规程内容摘要:

果。 虚证者,饮食应温热,但出血期仍不宜过热,食物取平性为好,血止 16 后再补益。 情志护理 安慰患者,消除其恐惧和焦 虑情绪,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分症护理 咳血 咳血是肺络受伤,血溢脉外所致。 以咳嗽、咯血或痰中带血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肺。 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肺脓肿、肺癌以及二尖瓣狭窄、肺梗死等引起的咯血,可参照本病护理。 卧床休息,尽量少翻身,少语。 大量咳血者应取头低脚高位,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血凝阻塞气管而窒息。 嘱患者不要用力吸气、屏气、剧咳,如喉间有痰,应鼓励患者轻轻咳出。 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观察咳血的色、质、量以及伴随症状,有无胸痛、咳嗽等情况。 如见面色苍白、汗出肢冷、气短神倦等,立即报告医师,并配合抢救。 饮食护理 服用汤药时,宜偏凉服,同期可食用梨、甘蔗等润肺之品。 遵医嘱做好支气管镜术前准备。 临证(症)施护 外邪袭肺所致咳血兼口鼻干燥者,可遵医嘱中药煎水代茶饮。 肝火犯肺、咳血量多者,随时观察生命体征,做好抢救准备。 脾肺虚衰所致咳血者,多食补气养血食物。 咳血时可遵医嘱给予针刺止血。 吐血 吐血系胃络受伤,络伤血溢所致,以血从口中呕吐而出,色红或紫黯,以夹有食物残渣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脾、胃。 上消化道出血或血液病、尿毒症引起吐血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吐血期间绝对卧床休息,头偏向一侧,防止血液流入气道,病情稳定后可以适当活动。 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严密观察吐血量、质、色、味以及大便性质及颜色,观察有无腹痛、心悸、出冷汗等情况。 若见面色苍白、气息短促、冷汗出、四肢厥冷等,应立即报告医师,配合抢救。 饮食护理 大量吐血者暂禁食。 血止后宜给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忌食辛辣、煎炸等动火之品;恢复期应多食蔬菜、水果等清淡而富有营养食物。 给药护理 服药期间,饮食不宜过凉,可配合健脾开胃之药膳,以调理 脾胃,提高药效。 胃火炽盛所致吐血,服药时宜凉服。 临证(症)施护 肝火犯胃之呕血多见暴吐如涌,遵医嘱采用三腔管压迫止血,并做好三腔管护理。 17 吐血后用盐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 衄血 鼻衄是由肺热上蒸,迫血妄行或燥气外袭所致,以鼻腔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齿衄是因脏腑虚损,邪犯牙床所致,以血从齿龈而出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鼻、齿,涉及肺、胃、肝。 某些急性传染病、血液系统疾病、肝脏 疾病、尿毒症等引起鼻出血和齿龈出血者,可参照本病护理。 鼻腔大量出血者应取坐位,头部仰起。 鼻部置冷毛巾或冰袋,向鼻中膈方向压迫鼻翼止血;血不止者遵医嘱用干棉球蘸云南白药或明胶海绵或三七粉纱条等填塞鼻腔,压迫止血;仍不止者,请耳鼻喉科医师诊治。 齿衄者,每日可用中药液漱口。 遵医嘱如取中药五倍子粉加白糖调成糊状涂擦或用棉球压迫止血。 指导患者平时注意口腔、鼻腔卫生,纠正挖鼻孔、剔牙缝等不良习惯。 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观察出血部位、色、质、量及全身情况。 若见面色苍白、气息短促、出冷汗、四肢厥冷时,应立即报告医师,并配合抢救。 饮食护理 注意饮食调理,食用能帮助止血的食物。 忌食辛辣、烟酒或肥甘厚腻之物,防止动火生热。 临证(症)施护 胃热壅盛者,中药宜偏凉服,多饮清凉饮料,如橘子汁、西瓜汁等。 肺经热盛者,室内空气应湿润,避免燥热而加重鼻衄。 肝火上逆、阴虚火旺者,易致心烦恼怒,应劝其克服急躁情绪,以免加重病情。 脾不摄血所致衄血者,嘱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多食补益气血之品。 便血 便血因胃、肠络脉受损,以血随大便而下,在大便前后下血,或大便呈柏油样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脾、胃、大肠。 消化道出血、某些血液病、急性传染病、寄生虫病等凡见大便带血者,可参照本病护理。 血量多者,应卧床休息,切忌下床排便,注意排便时勿用力,以免增加腹压损伤血络。 保持大便通畅,做好肛门及周围皮肤护理。 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观察便血的色、量、质,以判断出血的部位及全身情况。 并准确记录,必要时可保留标本送检。 如出现柏油样大便、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呼吸急促、脉细微而数、头晕、心慌、汗出、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时,应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抢救。 如痔疮、肛裂出血,可按有关章节护理。 给药护理 药物宜温偏凉服。 服药期间,饮食不宜过凉,可配合健脾开胃之药膳,以调理脾胃。 饮食护理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食辛辣、煎炸、烟酒等物。 临证(症)施护 18 口渴者遵医嘱,以中药煎水代茶饮。 大便干燥者遵医嘱,给予润肠通便中药。 尿血 因湿热下注,阴虚火旺,疫毒或药毒伤肾所致。 以小便中混有血液或夹有血块而出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肾与膀胱。 泌尿系统疾病以及全身出血 性疾病等出现的血尿,可参照本病护理。 严重血尿者,宜卧床休息。 遵医嘱做尿细菌培养、尿三杯试验,以了解出血病因。 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观察尿血的色、质、量、有无血块,及尿频、尿痛、恶寒、发热、腰腹疼痛等情况。 观察生命体征、神志、面色、汗出、舌脉等情况。 如见面色少华、汗出肢冷、气短息微、脉沉细弱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抢救。 如出 现无痛性血尿时,也应报告医师。 饮食护理 饮食宜清淡,多吃新鲜水果,忌食膏粱厚味之品。 肾阳虚者,可适当给以温补食物。 阴虚火旺,忌食肥腻香辣动火之品。 临证(症)施护 口渴、心烦、尿频、尿急、尿痛者,宜多饮温开水。 肢寒腹痛者,可以炒热的盐用布包,敷下腹部,或遵医嘱给予针刺止痛。 健康指导 向患者讲解尿血的诱发因素 ,以防复发。 保持乐观情绪,避免情志过激。 生活起居有常,注意休息,避免过劳。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平素饮食宜清淡,多食新鲜水果、蔬菜,进食有规律,勿暴饮暴食。 忌食辛辣生冷刺激之品,戒烟酒。 指导患者自行观察二便的情况,有异常及时就医。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外阴清洁。 避免外感邪气以耗伤正气,随季节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被。 中医护理常规 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 —— 7 痛证 因外感六淫之邪、内伤 七情、饮食不节或遭受某些伤害等因素,或脏腑气机不畅、气滞血瘀所致。 以出现某一部位不同程度的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头痛、心痛、胁痛、腹痛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护理评估 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发作时间及诱因。 呕吐物、二便等伴随症状。 疼痛承受能力。 心理社会状况。 辨证:头痛、胸痹 (心痛 )、胁痛、急腹痛。 护理要点 一般护理 按中医内科 急症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19 伴有发热、出血时,绝对卧床休息。 疼痛未明确诊断时,尤其是腹痛者,禁用镇痛剂。 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发作时间、面色、生命体征等。 观察呕吐物、二便及伴随症状。 给药护理 汤药一般宜温服。 饮食护理 饮食宜清淡、富营养。 热证忌辛辣烟酒;头痛、胸 痹 (心痛 )、胁痛等忌油腻饮食;急性腹痛诊断未明确时应暂禁食。 情志护理 稳定患者的情绪,解除思想顾虑,配合治疗。 多与患者交流,取得患者的信任,安心养病。 分症护理 头痛 因风寒温热等邪外侵、风阳火毒上扰、痰浊瘀血阻滞,致经气不利、气血逆乱,或气血营精亏虚、清阳不升、脑神失养等所致。 以患者自觉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经络、气血及脑髓。 脑血管意外、颅内占位性病变、血管神经性头痛、三叉神经痛等, 可参照本病护理。 观察头痛部位、性质、头痛发作时间及有无伴随症状。 观察患者瞳孔、体温、二便、舌脉。 头痛加重,出现口眼歪斜、瞳孔大小不等、肢体麻木震颤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饮食护理 以清淡、利湿、易消化为原则,勿过饱,忌食肥腻、黏滑及烟酒刺激之品。 临证(症)施护 头痛剧烈时,遵医嘱给予针刺止痛。 高热性头痛可用冷毛 巾敷前额部。 出现壮热、项背强直、喷射性呕吐、抽搐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抢救。 伴有恶心、呕吐者,遵医嘱给予针刺。 胸痹 (心痛 ) 因邪痹心络,气血不畅所致。 以心胸部位呈现发作性憋闷、疼痛,甚则心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心、血脉。 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遵医嘱安置在 CCU,卧床休息,采取止痛措施。 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密切观察疼痛的性质、部位及生命体征等变化。 心痛剧烈、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表情淡漠者,立刻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咳嗽、气喘、心律失常者,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保持大便通畅,多食蔬菜和水果。 大便秘结者,遵医嘱给予中药灌肠或用中药煎水代茶饮。 20 饮食护理 饮食宜清淡、细软,多食水果、蔬菜。 不宜过饱或过咸,忌食生冷、油腻、烟酒之品。 情志护理 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不安等心理,保持心情平静,安心治疗。 临证(症)施护 心脏骤停,立刻心肺复苏。 心痛发作,遵医嘱给予急救药物,如速效救心丸、硝酸甘油片舌下含服或遵医嘱针刺止痛。 寒凝心脉者,宜保暖,中药热服。 胁痛 常因饮食失调、情志不遂所致。 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位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肝、胆、经络。 肋间神经痛、胸膜炎、肝炎、胆囊 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卧床休息,病情缓解后可逐渐恢复正常活动。 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疼痛的部位、性质与咳嗽、饮食的关系。 伴有上腹部及肩背痛、呕吐、黄疸、寒战、发热等症状,应报告医师。 饮食护理 宜清淡,多食清热利湿的菜果,忌油腻、辛辣、酒浆之品。 临证(症)施护 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 疼痛重者遵医嘱取中药熨胁痛区。 呕吐者遵医嘱针刺或药物穴位注射止呕。 腹痛 因六淫外感,内外损伤,火、食、石类痹阻,气滞血瘀或气血亏虚等所致。 以腹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大肠、小肠,胞宫、膀胱。 胰腺炎、阑尾炎、消化道肿瘤、肠梗阻或肠寄生虫等引起的腹痛,可参照本病护理。 按外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观察腹痛性质、部位及伴随症状,发现异常,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急 性腹痛未明确诊断时暂禁食;禁用镇痛剂。 临证(症)施护 虚寒型腹痛,注意保暖避寒,腹部用腹带或置热水袋,忌生冷饮食。 腹痛剧烈者,遵医嘱针刺、艾灸或中药热熨腹部止痛。 腹胀痛者,遵医嘱采用耳穴埋籽或肛管排气。 腹痛伴大便秘结者,遵医嘱保留灌肠或中药泡水代茶饮。 健康指导 保持乐观情绪,心情舒畅,防止七情内伤。 注意气候 寒暖之变化,避免六淫外袭。 生活起居有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 饮食以营养、易消化、无刺激为宜。 禁烟,忌食辛辣、油腻、酒浆、浓茶等。 多食新鲜蔬菜、水果、豆制品等。 肥胖者,适当减少食量;高脂者,减少动物脂肪及含胆固醇丰富的饮食,养成定时排便习惯,防止便秘。 21 坚持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早期发现,早期诊治。 中医护理常规 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 —— 8 暴泻 因感受外邪、疫毒或饮食、劳倦等所致。 以发病急骤、突然腹泻、暴 迫下注如水、腹痛肠鸣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肠,涉及脾、胃。 急性肠炎、食物中毒、胃肠功能紊乱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护理评估 腹泻的次数、量、色、性质及伴随的症状。 近期进食情况、饮食喜好、生活习惯、居住环境等。 肛周皮肤情况。 生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