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内容摘要:
到破坏,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衰落 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使井田制逐步瓦解) 表现:①小宗取代大宗的现象发生 ②诸侯不断擅自进行分封 ③强大诸侯国发动兼并战争 二、战国时期 各国纷纷进行变法 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为统一创造了条件 公元前 221 年,秦统一六国 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确立,以后中国的封建社会就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 过程) 基本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 (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皇帝制度 特点:①皇权至上(皇帝将立法、司法、行政、军事权力全部揽于自己手中) ②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中朝 (尚书令、侍中、常侍) 外朝 (原来的三公九卿)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三公九卿制(中央官职) 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①职能:丞相是“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②相互关系:互相配合、互相牵制。 九卿:三公以下的中央政府官职 郡县制(地方) 特征:①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与西周分封制的根本区别) ②县以下设乡、里、什伍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三)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对此后 2020多年的中国政治和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三课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贯穿中国古代史上的第一条主线索:中央和地方的斗争) 一、西汉 (一)七国之乱 原因: ①历史原因:汉高祖刘邦推行郡县 制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 (郡国并行,上次青岛市摸底考试有一个郡国并行的看图题) ②直接原因:面对诸侯国尾大不掉之势,贾谊、晁错等人上书,主张消减封国 过程 : 公元前 154 年,汉景帝接受建议,开始着手削夺诸侯国的封地,七个诸侯王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二)汉武帝改革 根本目的:为了加强皇权,巩固国家统一 措施: ①建中朝(“中朝”(内朝 )是决策机构 ,由皇帝左右亲信充任中朝的主要官吏尚书令、侍中、常侍等职。 原先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机构,逐渐成为执行机构“外朝”。 ) 【要点解析】 ②设刺史(刺史是一种监察官员,负责监察地方) ③推恩令(解析: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儿子也可以获得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 由皇帝直接控制的郡守管辖。 通过推恩令,消弱了地方实力,使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 皇帝 作用: ①积极:巩固、发展了大一统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消极: 皇帝权力过于集中,造成后来外戚和宦官专权。 (注意与经济和文化相联系,文化上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根本上是由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 所决定的;而经济上“重农抑商”也是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产生的。 ) 二、唐代 经过东汉末年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大动荡之后,隋唐实现了统一。 唐中叶发生了安史之乱,参与平叛安史之乱的唐朝大将和安史降将被封为节度使,他们拥兵自重, 使唐中叶 后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三、五代十国 实质: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 特点:政权更迭频繁,南方相对稳定 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统一奠定了基础。 四、宋太祖改革(公元 960 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 1)收精兵 统兵权 归“三衙”掌管(三衙由殿前司、侍卫步军司和侍卫马军司三部分组成) 调兵权 归枢密院掌管 使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兵权最终由皇帝掌握。 ( 2)削实权 兵权 —— 枢密院 中央: 削弱了宰相权力 财权 —— 三司使 行政权 —— 中枢门下 (宰相权力被一分为三) 地方:规定所有州郡直属中央,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州郡长官下设通判,负责监察。 ( 3)制钱谷 规定各州郡的财赋,除自留一部分外,其余运往指定地点,由中央掌握。 从而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影响 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消极:造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到北宋为止,中央和地方的斗争基本告一段落,以中央的胜利而结束。 ) 第四课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贯穿中国古代史的第二条线索:皇权与相权的斗争) 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隋唐时期) ①三省为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 ②尚书省下设六部。 三省六部制的作用:三省之间既互相配合,又互为补充,提高了办事效率; 完整的相权又被分割,有利于加强皇权。 兵权 发展(宋朝) 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另外设置 ①中枢门下 —— 负责行政 ②枢密院 —— 负责军事 ③三司(盐铁、度支、户部) —— 负责财政 三省六部制的废除(元朝) 元朝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六部也归入中书省。 二、明朝皇权的加强 明朝初年,沿袭元制,设中书省。 明太祖朱元璋时期 ①下令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 (专制皇权达到新的高度) ②由于事务繁忙,皇帝不可能一一亲自裁决,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但不参与决策。 明成 祖时期 正式设立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此后内阁地位逐渐上升。 注意:“票拟”和“批红” 三、清朝专制皇权的加强 清朝初年:承袭明制,设立内阁。 重要的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 军机处的设立 ( 1)时间:清雍正年间 ( 2)职责:可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政务,但由于军机处官员品级不高, 只能跪奏笔录。 ( 3)影响: ①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②军机处完全听命于 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第二单元:第五课 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 一、爱琴文明 爱琴文明是古希腊文明的开端,古希腊文明史西方文明的源头。 克里特文明(公元前 2020—— 公元前 1400 年) ①特点:出现王宫建筑群,象形文字。 ②标志性建筑:米诺斯王宫 迈锡尼文明(公元前 1400—— 公元前 12 世纪) ①特点:出现王宫、卫城、宏大的王室陵墓,新君主国兴起,出现线性文字 B。 ②特洛伊战争出现在这个时代。 二、 黑暗时代(公元前 12 世纪 —— 公元前 9世纪) 三、古希腊城邦 兴起的时间:公元前 8 世纪 —— 公元前 6世纪 黑暗时代结束,古希腊进入复兴时代。 复兴时代的标志:就是一系列城邦的出现 概念:古希腊的一种国家形态,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村落。 地理环境: ①多山少耕地 —— 农耕经济不发达 ②三面环水、港湾众多 —— 有利于航海与文化交流,商业贸易发达,海外殖民活动活跃。 城邦的特征: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 代表城邦:斯巴达和雅典 五种政体:贵族制、民主制、君主制、僭主制、寡头 制 其中最为流行的是:贵族制和民主制 城邦政治的实质:公民政治 政体划分的标准:根据各邦公民在公民大会中参政权利的大小划分。 四、古希腊的海外殖民(了解) 原因: ①人多地少,多山地少耕地,农业不发达 ②三面环海,多岛屿港湾,航海业发达。20xx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相关推荐
B.卧放的气瓶最高堆放层数是 8层,相邻两层气瓶的头部朝向不同方向 C.库内相对湿度最高为 80% D.临近定期检验日期的气瓶存放在一起,并在栅栏的牌子上注明定期检验的日期 3锅炉检修中应注意用电安全,在锅筒和潮湿的烟道内检验而用电灯照明时,照明电压不应超过( ) V。 A. 24 B. 36 C. 48 D. 110 3安全人机工程是运用人机工程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 )系统的安全本质
非人为遗失保管的重要文书、机件、配件、物品或工具, 尚未造成损失。 泄露技术、业务上的秘密、尚未造成损失。 未经公司许可擅自带领外人进入厂区参观。 遇非常事变故意回避,擅自脱离岗位尚未造成影响和损失的。 1未经允许接待非工作关系客人,处理私事。 工作时间在工作场所做与工作无关的事务。 1不遵守生产工艺要求、操作规程及车间各项规定,擅自变更工作规范、程序和方法,未造成损失且情节轻微。
用于防火分区分隔的防火墙耐火极限要保持不低于( )。 A. 2. 00h B. 2. 50h C. 3. 00h D. 4. 00h 【正确答案】 D 15.活动式防火窗在温控释放装置动作后( )内能自动关 闭。 B. 60s C. 90S D. 100s 【正确答案】 B 16.防火隔间的用途为( )。 A.商业 B.储存间 C.人员通行 D.休闲场所 【正确答案】 C
弯 25 度。 马士文的胸口靠近管子烧弯处,身上穿着化纤衣服,当即燃烧起来,人体被烧伤。 刘存富手触管子,手指也被烧伤。 楼下工友及时跑上楼将火扑灭,将受害者送至医院。 马士文烧伤面积达 50%,由于呼吸循环衰竭,抢救无效,于 2 月 20 日晚 12 时死于医院。 刘存富烧伤面积达巧%,三根手指残疾。 经查,用人单位没有该种作业的作业指导书,作 业时无现场监督
上升的感 受 ,更加强调了这种空灵 ,透明的效果。 4 各国哥特建筑的特点 法国哥特式教堂 法国哥特式教堂平面虽然是拉丁十字形,但横翼突出很少。 西面是正门入口,东头环殿内有环廊,许多小礼拜室成放射状排列。 教堂内部特别是中厅高耸,有大片彩色玻璃宙。 其外观上的显著特点是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尖塔和尖顶,西边高大的钟楼上有的也砌尖顶。 平面十字交叉处的屋顶上有一座很高的尖塔
信息及文档管理员应履行以下职责: ( 1)在总监理工程师的领导下负责项目监理部的后勤管理,对外联系等日常工作。 ( 2)负责项目监理部办公室信息管理、文秘、财务、行政管理,为项目监理部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服务。 ( 3)负责收集并整理工程建设及监理工作的各种信息。 ( 4)负责本项目监理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与完善。 第 12 页 共 68 页 第 13 页 共 68 页 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