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高考文综知识点总结内容摘要:

低,平流层 ( 1)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哪一层。 为什么。 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对流层;对流层是贴近地面大气的最底层,整个大气质量的 3/4 和几乎全部水汽、固体杂 ( 2 飞机飞行在平流层,这是因为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表 太阳辐射 总体波长范围: ~ 4微米 紫外光 可见光 红外光 占太阳辐射能的比例 7%(包括 X射线) 50% 43% 波长(微米) 小于 ~ ~ 大于 经过大气层时发生的情况 几乎完全被上层大气吸收 绝大部分被臭氧层吸收 波长较短的蓝色光等为大气分子所散射,水汽、云和浮尘等可阻挡、反射和吸收一部分可见光,绝大部分可见光能够直接到达地面 对流层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汽、云和浮尘,可直接吸收相当数量的红外光 提问: 在太阳辐射能中,波长由短到长,主要分为哪几类光。 各波段能量分别占太阳辐射能量的多少。 各类光的波长 按波长由短到长分别有紫外光、可见光、红外光。 紫外光占太阳辐射能的比例为 7%,波长范围是。 可见光占太阳辐射能的比例是 50%,波长范围是 ~ 微米之间。 红外光占太阳辐射能的比例是 43%,波长范围 16 是大于。 这些光线在经过大气时被大气削弱的情况是否相同,为什么。 不相同。 紫外光几乎完全被上层大气吸收,绝大部分被臭氧层吸收。 可见光绝大部分能直接到达地面,波长较短 对流层大 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散射作用各有什么特点。 对流层大气基本上不能直接吸收太阳辐射的能量;对流层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波长较短的蓝色光最易被散射,因此散射也具有选择性,对流层的反射作用不具有选择性。 4 (二)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 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物体温度越低,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就越长。 因此,太阳辐射称为短波辐射 ,地面辐射称为长波辐射。 近地面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能够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所以 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 我们再来看看大气增温后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 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同时以红外线的形式向外辐射热量。 地面放出的长波辐射绝大部分( 75%~ 95%)被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少部分透过大气返回宇宙空间。 大气吸收了地面的长波辐射使大气增温,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放出红外线辐射,其中大部分朝向地面,因辐射方向与地面辐射相反,被称 为大气逆辐射。 大气逆 ( 1 因为晴朗的夜晚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少,因而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能力就弱,进而导致大气逆辐射弱,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就弱,所以,容易出现霜冻。 ( 2)每年秋冬季节我国北方地区的农民常用人造烟幕的办法,使地里的蔬菜免遭冻害,其原理是什么。 用人造烟幕,主要是为了增加大气中的烟尘,以增强大气逆辐射作用,使大气的保温作用加强,因而使地里的蔬 (三 )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不同太阳高度辐射强度变化示意图” (下图) 17 纬度位置是如何影响太阳辐射的呢。 纬度不同的地区,年平均正午太阳高度不同,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长短各异,尤其是太阳光线照射水平地面的角度不同,这是太阳辐射强度由低纬度向两极递减的重要原因。 太阳高度角愈大,等量的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径愈短,被大气削弱的愈少。 这样,同样性质的地表,受到太阳辐射的强度就越大,所产生的地面辐射就越强。 不同的下垫面,为什么对太阳辐射的影响不同呢。 下垫面不同,其地表性质就不同,吸收和反射的太阳辐射比例也不同,下垫面的热力状况就不一样,所以不同的 (一)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如图: 假设地面上有 A、 B、 C三地,且具有在高空的平直等压面:由下往上依次是 1010(百帕)、 1005(百帕)、1000(百帕)。 此时,同一水平面气压相等,等压面与地面平行(图 1)。 据图讲解 ,如果我们在 A地放一个大火炉,则显然 A地近地面受热,处于冷热不均状态, A地 大气膨胀上升到上空积聚起来,上空空气密度增大,那么这里的气压就会高。 为什么我们说密度大,气压就会高呢。 其实很明显,在中学物理已学到: P=ρ gh,这里为同一高度,h是不变值,因此ρ大, P也大。 那么在 A高空由于ρ增大,就形成了相对于同一高度的 B、 C 另外在 B、 C两地放一些大冰块, B、 C两地冷却,空气收缩下沉,上层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了在同一高空 A处相对大密度, B、 C两地的小密度(图 3)。 也就是形成了 B、 C 而 A地的空气上升后,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减小,气压比周围地区低,成为低气 压; B、 C两地则为高气压。 就形成了如图 4 18 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环流我们称之为 热力环流 解释: 由于城市中工厂、家庭和机动车辆的热量排放,以及城市建筑物高而密集的原因,使城市和郊区相比,气温偏高,这样城市变成了一个温暖的岛屿 —— “城市热岛”。 在上海市观测到热岛强度(即城乡温差)为 6 8 ℃( 1979年 11月 13日)。 由于“热岛”的存在,城市中盛行上升气流,而在郊区为下沉气流,这样在城市与郊区之间便形成了 (二)大气的水平运 动 同一水平面上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叫做 风向: 19 只要在水平面上存在着气压梯度,就会产生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 气压梯度力, 就是促使大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的力,是使大气产生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形成风的 直接原因 ,其方向是沿垂直于等压线的方向, 由高压指向低压。 (三)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赤道地面气温高,空气受热上升,使地面形成低压。 所以,高空的空气由赤道向极地流动,近地面的空气由极地 这种因不同纬度冷热不均,而使赤道地区形成低气压带,两极地区形成高气压带的影响因素,被称为 热力因素。 “三圈环流图及低纬环流示意图” 看图、问题:一、 ②在赤道和北纬 30 ③在北纬 30 ④在赤道和北纬 30 回答: ①赤道和北纬 30 ②赤道地面气温高,空气受热上升,使地面形成赤道低气压带、高空形成高压;北纬 30176。 的地面形成高压的原因 20 是:来自赤道上空向北流的空气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由南风逐渐右偏成西南风,在北纬 30176。 附近偏转变成自西向东的西风,导致“堆积效应”;北纬 30176。 附近的上空堆积产生下沉气流,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 这种空气“堆积效应”就 ③信风带:在近地面,空气则从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出,向南的一支流向赤道低气压带,逐渐右偏成为东北风,形成东北信风带,同理,在南半球,则形成东南信风带。 东北信风带与东南信风带在赤道附近辐合上升。 这样,在赤道 ④赤道地区为上升气流,易形成降水,北纬 30 看图问题二: ③在北纬 30176。 ~ 60176。 和北纬 60176。 ~ 90 ④在北纬 60176。 与北纬 90 回答: 1:中纬环流形成于北纬 30176。 ~ 60176。 ,高纬环流形成 于北纬 60176。 ~ 90 2:低纬环流使副热带地区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而在北纬 90176。 ,由于气温低,盛行下沉气流,形成了极地高气压带;在两个高气压之间的北纬 60176。 ,则形成了副极地低气压带,它的形成与来自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的两支冷暖不同的气流有关。 由于这两支性质不同的气流在北纬 60176。 附近相遇,暖轻的气流便爬升到冷重的气流之上,形成副极地上升气流。 上升到高空后即向南北分流,其中向低纬方向流动的高空气流,流向副热带高气压带的上空,随后转为下沉气流,这样便在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形成了一个完整的 中纬环流。 而向高纬方向流动的高空气流,在极地地区下沉,于是便在副极地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之间形成高纬环流。 致使北纬 60176。 附近的近地 3:在北纬 30176。 ~ 60176。 盛行从副高吹来的西南风,形成西风带;在 60176。 ~ 90176。 盛行从极地高气压带吹来的东北风, 4:因为在北纬 60176。 有冷暖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形成锋面,所以容易产生降水。 北纬 90176。 因为盛行下沉气流,要求学生 熟练画出气压带、风带分布的简图,并记住其名称。 如下图: 要求学生 熟练画出气压带 、风带分布的简图,并记住其名称。 如下图: 地球上的风带和气压带 (四)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看教材图 P51“风带和气压带移动示意图”,观察思考完成活动 P52第 1 21 回答: 结论 :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做周期性的移动。 就北半球来说,大致 问题: 如果黄赤交角为 0 回答: 不会。 因为如果黄赤交角为 0176。 ,太阳直射点就一直在赤道上,太阳直射点没有了南北向的季节移动,气压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气压带、风带对全球气候的影响表 气压带 分布 成因 气流运动 对气候的影响 赤道低气压带 0176。 附近 热力因素 上升 湿热 副热带高气压带 南北纬 30176。 附近 动力因素 下沉 干热 副极地低气压带 南北纬 60176。 附近 动力因素 上升 温湿 极地高气压带 南北纬 90176。 附近 热力因素 下沉 冷干 分布 风向 对气候的影响 北半球 南半球 低纬信风带 赤道低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之间 东北风 东南风 干燥 中纬信风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 西南风 西北风 湿润 极地东风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之间 东北风 东南风 冷干 (一)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 夏季 冬季 原因 22 气温 气压 气温 气压 陆地 高 低 低 高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洋 低 高 高 低 亚洲大陆 太平洋 大西洋 7月 亚洲低压 夏威夷高压 亚速尔高压 1月 亚洲高压 阿留申低压 冰岛低压 (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 看图问题: ①何为季风。 甲乙两幅哪幅是 1月。 哪幅为 7 ③为什么东亚形成的是东南季风而南亚形成的是西南季风。 亚洲冬、夏季季风示意 回答: 1 季风概念:盛行风向随季节有规律变化的风叫做季风。 图中甲图为 1月份,乙图为 7 2 东亚位于世界最大的亚欧大陆东部,面临世界最大的太平洋,海陆的气温对比和季节变化都比其他任何地区显著, 3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季亚洲大陆气温低形成亚洲高压,太平洋北部形成阿留申低压,东亚盛行来自内蒙古— 西伯利亚高压前缘的偏北风,低温干燥,风力强劲;夏季亚洲大陆气温高形成亚洲低压,太平洋形成夏威夷高压, 问题: 回答: 不是。 气压带、风带位置季节移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夏季,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到北半球,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 23 问题: 回答: 南亚地区夏季的西南季风来自赤道海洋,空气湿热,造成南亚夏季高温多雨。 西南季风有的年份强,有的 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比较表: 项目 成因 冬季风 夏季风 分布地区 源地 风向 性质 源地 风向 性质 东亚季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西伯利亚、蒙古 西北风 寒冷干燥 副热带太平洋 东南风 温暖湿润 我国东部、日本和朝鲜半岛等地 南亚季风 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②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西伯利亚、蒙古 东北风 低温干燥 赤道附近印度洋 西南风 温暖湿润 亚洲印度半岛和我国西南等地区 (三)气候类型: 学生牢记气候类型模式图 气候类型 大气环流状况 降水特征 热带雨林气候 常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 年雨型 温带海洋性气候 位于温带大陆西海岸,常年受西风带影响 地中海气候 位于亚热带大陆西海岸,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冬季受西风带影响 冬雨型 热带草原气候 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冬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夏雨型 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 夏季盛行来自海洋的偏南风,冬季盛行来自大陆内部的偏北风 热带沙漠气候 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降水稀少 少雨型 四、天气系统: 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24 锋面系统 冷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