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工程硕士gct语文真题及解析内容摘要:

他说江西书家的案上,没有这种次货,也不使菜刀压纸。 镇纸多用檀木自制。 我说我的字哪里要什么镇纸,砖头石头,有一块足矣。 老先生沉吟半晌,说,我给你做一对吧。 囊匣装着的镇纸被捎来北京时,我正在读一个小说。 急忙掀开囊匣盖子,只见一双白润的檀木,静静躺在紫红的绒布里。 真是性灵南国,书 法家还做细木工 !抚着满掌光洁,脑中现出柔润檀木划过宣纸的感觉。 怀着一丝谢意,握着镇纸继续读。 小说的主人公,正迎面着他第二次的被捕。 小说是我的一个朋友写的,历历细微的,满篇都是他在 “四人帮 ”时的苦难遭遇。 我用白檀木唰地一 划,翻过下一页。 这篇小说,其实是因了我的怂恿,朋友才勉强写了出来。 他是个内向的家伙,文字轻描 淡写,但骨子透出凄凉。 压力和逆旅,使我们都敏感了,读着我想。 檀木握久了以后,光滑中沁出了一种冰凉。 我想快些翻完这篇小说,好给江西的老前辈回信。 可是故事却正在有趣处,不由我不先读完。 警察监视他的房东,审讯他的女友,他把头上的一张大网,写得纲举目张。 一瞬间我意识到手中的镇纸。 掂了一掂,觉得挺沉。 确实,檀木决非杨柳杂属,不显形骸,不露纹理。 这么一想再掂掂手里小说,突然感觉我辈的感情娇嫩。 不是么,以前我的 那些劳什子,不更是又嫩又酸么。 丢开小说,摩挲着檀木镇纸,心里不禁佩服。 世间最不外露的,怕就是这光洁之物了。 其实当初斧子劈锛子凿,它的内里该都是坑疤。 人也一样,每逢出事,当事人处当时,都要让肉长的心迎着刀刃,哪怕它伤痕累累。 囊匣下面,覆着一条墨纸,我取出来一看,原来是老者的题字: 直木顶千斤 江西民谚 趁着一时感悟,我提笔兑墨,用这一对白檀木压住纸边。 想了半天,编了两句,哪管字迹蠢劣,与江西老者唱和了一张: 生若直木,不语斧凿 我想,事物都大致雷同,无论一茎枯草,一头弱牛。 政治的伤 害比起永恒的大自然和长流的历史,比起存活下来的民众,是那么渺小。 除了我们,被笔墨染了一身毛病的人,大家都不去炫耀自家伤痕。 而且,大都是心广意宽,如打磨光滑的檀木镇纸,像穿了新衣裳的农民,干净漂亮地活下来。 (选自《张承志散文选 生若直木》,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0) ,不恰当的是 ,寄托着对其为人为文的热切期待 ,语带幽默和嘲讽 纸的光洁柔润来自于当初斧劈锛凿的坑疤去除 32. “生若直木,不语斧凿 ”这句话实为全文文眼。 根据上下文,它的意思是 ,不必多言斧凿之苦 ,就不必受斧凿之罪 ,就不必费力斧凿加工 ,檀木镇纸作为喻体起到了说明、对照、扩展本体意义的作用,但全文比喻的本体是什么,却不好确定。 下面对它理解恰当的是 “人生 ” “我辈 ” 2020GCT(语言 )试卷 A 第 7 页共 13 页 “直木 ”,却与朋友的 “写小说 ”联系起来:一个经斧凿而光洁不语,一个历苦难而展览伤痕。 下面对这种写法的作用,表述不正确的是: ,寄托作者的观点 ,衬托作者的感悟 ,形成描述的波澜 ,形成描述的张力 ,不恰当的是 照,思考人应该如何面对心灵的伤痕 “不语斧凿 ”,肯定不炫耀自家伤痕,心广意宽,干净漂亮地活下来,力量更强大,精神更健康 “镇文 ”,以檀木的木讷坚韧和感情娇嫩的 “我辈 ”对照,批评夸张矫饰、无病呻吟的文风 ,与自然的修复力量比起来,微不足道 .只要本质坚强,人就能光洁漂亮地使政治的伤害自然愈合 . (二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有了人类,就有了语言。 世界上还没有发现过任何一个民族或者部落是没有语言的。 文字,那就不同了。 文字是在人类的文 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才出现的,一般是在具有国家的 的时候。 直到现在,世界上还有很多语言是没有文字的,也可以说,没有文字的语言比有文字的语言还要多些。 最早的文字也只有几千年的历史, 就是在有文字的地方,直到不久以前,使用文字的也还是限于少数人。 对于文字和语言的关系没有好好思考过的人,很容易产生一些不正确的理解。 很常见的是把文字和语言割裂开来,认为文字和语言是并行的两种表达意思的工具。 这种意见在我国知识分子中间相当普通,因为我们用的是汉字,不是拼音字。 有人说,文字用它自己的形体来表达人的思维活动、认识活 动。 当人们写文字的时候,目的在写它的思想而不仅为的是写语言。 当人们看文字的时候,也只是看它所包含的内容,不一定把它当作语言。 只有把它读出来的时候,才由文字转化为语言。 这个话显然是不对的。 文字必须通过语言才能表达意义。 一个形体必须同一定的语音有联系,能读出来,才成为文字。 如果一个形体能够不通过语音的联系,直接表达意义,那就还是图画,不是文字。 代表语言,也就是能读出来,这是文字的本质,至于写的时候和看的时候读出或者不读出声音来,那是不关乎文字的本质的。 事实上,教儿童认字总是要首先教给他读音。 不通过语言而能够学会 文字的方法是没有的。 粗通史字的人看书的时候总是要 “念念有词 ”,那怕声音很小,小到你听不见,你仍然可以看见他的嘴唇在那儿一动一动。 完全不念,只用眼睛看 (所谓 “默读 ”),是要受过相当训练才能做到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