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d-002洁净区甲醛熏蒸消毒验证方案内容摘要:

调器,用新鲜空气置换室内空气。 换气时间分别设为 4h。 整个区域的熏蒸消毒 1. 计算洁净区待消毒区域的空间容积,按 9g/m3称量甲醛( 37~ 40%),按 3g/m3称量高锰酸钾,置电加热器(或甲醛气体发生器)中。 2. 将需要消毒的区域密闭。 3. 将电加热器(或甲醛气体发生器)中放置在空调系统新风入口处,启动空调器和电加热器(或甲醛气体发生器)开始加热,使甲醛气体扩散(约30 分钟)。 4. 使甲醛气体循环(约 20 分钟)。 5. 关闭空调器,对房间进行熏蒸消毒。 熏蒸试验时间分别为 12 小时。 6. 启动空调器,用新鲜空气置换室内空气。 换气时间分别设为 4 小时。 熏蒸消毒记 录见附件 7。 编 号: 版本号: 洁净厂房甲醛熏蒸消毒验证方案 共 18页,第 6页 消毒效果确认 在熏蒸时间分别达 12 小时时,取样检测,对消毒效果进行确认。 生物指示剂挑战性试验 在达到设定的熏蒸消毒时间( 12 小时),分别在预先放置在房间中的装有生物指示剂的各组表皿中,每组收回 1 只,将收回的生物指示剂放入增菌液中,在 37℃培养 3 天,检查是否有细菌生长。 生物指示剂挑战性试验结果记录于附件 6。 表面微生物测试 在达到设定的熏蒸消毒时间( 12 小时),分别对洁净厂房内的各种表面 进行取样、培养,同时做阳性对照与空白对照。 检测是否有微生物生长。 1. 取样点:应分别包括设备、操作台、墙壁、地面等的开放表面与死角、缝隙处。 但不应在消毒前进行表面生物负荷测试的取样点重复取样。 2. 取样方法:用事先经无菌生理盐水或缓冲液湿润的无菌纱布或脱脂棉充分擦拭。 3. 取样面积: 25cm2 4. 检测方法:将取样后的纱布或脱脂棉放入广口瓶中,加一定量的浸出液充分振摇,按微生物检查法进行检测。 同时做阳性对照和空白对照。 消毒后表面微生物测试结果记录于附件 8。 换气后室内环境中甲醛残留量的测试 在达到设定的换气时间( 4 小时)时,收集室内空气样品,检测空气中甲醛的残留量。 1. 取样量: 30 升 /取样点 2. 取样方法:在需要取样的洁净室内,用容积为 30 升左右的塑料袋收集室内空气,将袋口扎紧备用。 3. 供试液的制备: 用 %硼酸溶液 20ml 做吸收液用泵将采集的空气样品以 1 升 /分钟的速度通过吸收液 10 分钟,将吸收液转移至 的容量瓶中,加蒸馏水至刻度,摇匀即得。 4. 甲醛稀释液:精取中国药典“甲醛溶液” 1ml,准确加水至 200ml,得甲编 号: 版本号: 洁净厂房甲醛熏蒸消毒验证方案 共 18页,第 7页 醛稀释液。 精取该稀释液 10ml 至碘量瓶中,准确加 ,再加 1mol/L氢氧化钾溶液 20ml。 避光放置 15 分钟后,加 10%硫酸 15ml,用。 另用 10ml 蒸馏水进行空白对照。 甲醛稀释液中甲醛浓度 ( / ) ( ) .mg ml V V fB A    1 501310 式中: VA 甲醛稀释液消耗 (ml) VB 空白对照消耗 (ml) 1ml 碘液( )相对甲醛的量( mg) 10 甲醛稀释液取样量( ml) 5. 甲醛标准液:精取甲 醛稀释液,加水准确稀释 1000 倍,即得( ug/ml)。 6. AHMT 溶液:取 4氨基 3肼 5巯基 1,2,4三唑 加 100ml 溶解,避光保存。 7. 检验: 取供试液 至具塞试管中,加 5M 氢氧化钠溶液 及 AHMT 溶液,混匀后,室温放置 20 分钟。 加高碘酸钾溶液 ,摇 2~5 分钟至无气泡产生。 同时用蒸馏水 同法制成对照液,在 550nm 测最大吸光度。 分别取甲醛标准液 0、 、 、 、 ,加水使成 ,然后按 项下操 作,测定吸光度,绘制甲醛浓度( ug/ml)与吸光度的关系曲线。 8. 计算: 甲醛浓度 ( ) ..ppm a Vt    22 430 03 25 1273273 式中: a 供试液中甲醛浓度( ug/ml) V 气体样品用量(升) t 采样时的平均温度 1mol 气体在 0℃, 1 个大气压下的体积(升) 甲醛分子量 编 号: 版本号: 洁净厂房甲醛熏蒸消毒验证方案 共 18页,第 8页 25 供试液全量( ml) 可接受标准:空气中甲醛浓度应不超过 试验 结果及评价记录于附件 9。 拟订再验证周期,起草洁净厂房甲醛熏蒸消毒程序 工程部负责根据验证结果拟订验证周期(附件 10),起草洁净厂房甲醛熏蒸消毒程序。 验证结果评定与结论 工程部负责收集各项验证、试验结果及评价记录、洁净厂房甲醛熏蒸消毒程序,报验证委员会。 验证委员会负责对验证结果进行综合评审,做出验证结论,发放验证证书(附件 11),确认检验方法的验证周期。 对验证结果的评审应包括: 1. 验证试验是否有遗漏。 2. 验证实施过程中对验证方案有无修改。 修改原因、依据以及是否 经过批准。 3. 验证记录是否完整。 4. 验证试验结果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偏差及对偏差的说明是否合理。 是否需要进一步补充试验。 5. 附件 编 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