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套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及工艺装备设计说明书内容摘要:

10kg,估算为 fm。 3.锻件形状复杂系数 S Nf mms / 该锻件为圆形,假设其最大直径为 132mm,长 294mm,则由公式( 24)可得: kgm N 62   s 由于 介于 和 之间,故该零件的形状复杂系数 S 属 S2 级。 4.锻件材质系数 M 由于该零件材料为 45钢,是碳的质量分数小于 %的碳素钢,故该锻件的材质系数属 M1 级。 φ95φ141177。 3φ103177。 392 02 9 43 1 2 177。 61 0 176。 φ1325 5.零件表面粗糙度 由零件图知,除  95h6 轴 表面和  60H7 孔为 mRa 以外,其余各加工表面均为 mRa 。 6.确定机械加工余量 根据锻件质量、零件表面粗糙度、形状复杂系数查表 213,得单边余量在厚度方向为 ,水平方向亦为 ,即 锻 件 各 外 径 的 单 面 余 量 为 , 各 轴 向 尺 寸 的 单 面 余 量 也 为。 锻件中心两孔的单面余量按表 214 查得为 . 7. 确 定 毛坯 尺 寸 上 面查 得 的加 工 余量 适 用于 机 械加 工 表面 粗 糙 度mRa 。 对于 mRa  的表面,余量要适当增大。 . 设计及绘制毛坯简图 1.确定圆角半径 锻件的外圆角半径按表 512 确定,内圆角半径按表513 确定。 本锻件各部分的 t/H 为> ,故均按表中第一行数值。 为简化起见,本锻件的内、外圆角半径分别取相同数值,以台阶高度 H=16~25 进行确定。 结果为: 外圆角半径 r=5 内圆角半径 R=3 锻件圆角半径也可以按如下办法简单确定: 凸圆角半径等于单面加工余量加成品零件圆角半径或导角值;凹圆角半径 rR 3~2 ,计算所得半径应圆整为标准值,以利于使用标准刀具。 数值能保证各表面的加工余量。 2.确定模锻斜度 本锻件由于上、下模膛深度不相等,模锻斜度应以模膛较深的一侧计算。 1110110BL , 29 032 BH 按表 511,外模锻斜度 05 ,内模锻斜度加大,取 07。 模锻斜度也可简单地按照外壁斜度为 7176。 ,内壁斜度为 10176。 来取。 3.确定分模位置 由于毛坯是 H< D 的圆盘类锻件,应采取轴向分模了这样可冲内孔,使材料利用率得到提高。 为了便于起模及便于发现上、下模在模锻过程币错移,选择最大直径即齿轮处的对称平面为分模面,分模线为直线,属平直分模线。 4.确定毛坯的热处理方式 钢质齿轮毛坯经锻造后应安排正火,以消除残余的锻造应力,并使不均匀的金相组织通过重新结晶而得到细化、 均匀的组织,从而改善加工性。 图 11 所示为本零件的毛坯图 图 11 零件毛坯图 2.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 . 精准的选择 . 精基准的选择 根据该轴套的技术要求和装配要求,选择轴套的左端面和 248。 60 内表面作为精基准,零件的很多表面都可以采用它们作为精基准进行加工,及遵循了“基准统一”的原则。 选用左端面作为精基准也能和工艺基准重合,保证孔和轴线的同轴度,即能实现“基准重合”的原则。 此外,由于轴套的刚性要求比较高,为了避免在机械加工中产生夹紧力变形,根据夹紧力应垂直与主要定位基面,应使其夹紧力的方向平行与轴线,所以此时选择左边的大端面作为精基准是最佳的选择,这样夹紧可靠,工件变形最小。 . 粗基准的选择 作为粗基准的表面应平整,没有飞边、毛刺或其他表面的缺陷。 在这里根据工件的特点,应选择左端和周外表面作为粗精准。 . 表面加工方法的确定 本零件的加面有外圆、内孔、端而、槽等,材料为 45 钢。 以公差等级和表面粗糙度要求,参考指导书有关资料,其加工方法选择如下表所示: 表 21 轴套工艺路线及设备、工装的选用 加工表面 尺寸精度等级 表面粗糙度( Ra/μm) 加工方案 备注 轴套大端面 IT9 精铣 表 18 Φ 93 孔 IT7 粗扩 — 精扩 — 铰 表 17 Φ 60 和φ 78 孔 IT7 粗扩 — 精扩 — 铰 表 17 轴套左端面 IT9 精铣 表 18 轴套外表面 IT8 粗车 — 半精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