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勘查工程毕业论文-铅锌矿矿床成因研究、流体包裹体研究内容摘要:

4 相接。 下元古界达肯大板群( Pt1dk)组成古老的结晶基底, 至加里东早期一直处于隆起剥蚀阶段;晚奥陶世,元古界地层发生裂解,呈一北西向的不规则海槽,前人曾划为南祁连冒地槽柴北缘地向斜或柴北缘残山陆间裂谷带,伴有大规模的中 基性火山喷发,沉积了上千米厚的火山碎屑 沉积岩层;奥陶世末,海槽开始闭合,裂谷由张开变成愈合挤压带,形成柴北缘北西向古构造。 构成锡铁山矿区构造的基本形态。 (附 青海省 大柴旦 锡铁山 铅锌矿 区区域地质图 ,附录三 ) 地层 锡铁山地内地层由老至新出露为: 一、下元古界达肯大板群( Pt1dk) 出露最广,主要分布于北部,可分为三个岩性组,由老至新为 : Pt1dka :灰紫色矽线黑云斜长片麻岩、矽线石榴二云石英片岩夹混合岩化矽线二云斜长片麻岩、混合岩化黑云二长片麻岩。 出露厚度大于 米。 原岩为浅滨海相的砂质粘土层。 属中 深变质岩系。 Pt1dkb :长英质条带状混合岩、条痕状混合片麻岩、混合花岗岩、石榴斜长角闪岩、二云斜长杆状混合岩。 出露最大厚度。 原岩为滨海相的长英质砂岩和硬砂岩。 属中 深变质岩系。 Pt1dkc :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二云斜长片麻岩、矽线黑云斜长片麻岩夹蛇纹石大理岩、透辉大理岩。 出露厚 度大于 米。 原岩为浅海相的硬砂岩、长石石英砂岩、中基性火山岩、沉凝灰岩、白云质灰岩和泥质灰岩。 属中等变质岩系。 达肯大板群的变质相为角闪岩相,局部达麻粒岩相。 二、古生界上奥陶统滩间山群( O3tn) 锡铁山地区内,一是呈 NW 向分布于黄羊沟口 锡铁山沟 断层沟 全集河口东,长 22 公里,在锡铁山沟和中间沟处最宽达 2300 米,出露面积约 25 平方公里。 二是呈 NW315176。 分布于锡铁山北东侧,特门口尊 色格拉陶勒哈一带,形态为狭长豆荚状,出露面积小。 滩间山群主要为裂谷盆地环境沉积的浅海相基性 — 酸性 火山喷发熔岩、火山碎屑岩夹碎屑岩和少量碳酸盐岩;按岩石组合特征及喷发旋回和沉积环境特点划分为 a、 b、 c、 d 四个岩组,其中 a、 d 岩组又划分为二个和四个岩性段。 区内总厚度 米。 三、古生界上泥盆统阿木尼克组 (D3a) 5 阿木尼克组与滩间山群呈不整合接触。 为一套磨拉石建造的紫褐色粗碎屑岩,包括复成分砾岩、细砾岩、硬砂岩、石英砂岩。 区内地层出露不全,厚度 米。 相当于裂谷带内该组地层的下部碎屑岩,裂谷带内阿木尼克组为海陆交互相夹火山岩的近源磨拉石沉积。 表明晚泥盆世裂谷带内仍有火山活动。 裂 谷带东段、西段及中段地区 O3tn 与 D3a 有伴随出露的现象。 四、古生界下石炭统城墙沟组( C1C) 下石炭统城墙沟组与 D3a 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分为两个岩性段, C1Ca 为一套黄褐色长石石英砂岩夹薄层粉砂岩,厚。 C1Cb 为长石砂岩、石英砂岩、粉砂岩夹生物灰岩,厚 米。 五、新生界第三系和第四系 第三系分布于山脉前缘地带,与下覆岩层呈角度不整合或断层接触。 为紫红色砂砾岩层。 第四系分布于锡铁山山脉南北两侧的山前和盆地边缘。 除少数为下更新统湖泊相碎屑岩外,其余为山前坡洪积物。 地质构造 构造层划分 区域地质构造发展史表明,从元古代开始,祁连海槽向昆仑方向由北向南大范围海侵,构造迁移特征明显。 至早古生代中晚期,由于加里东运动的影响,中朝 塔里木地台大幅度隆起,欧龙布鲁克一带古生代沉积盆地和地块相邻地段产生深部剪切断裂,地壳拉张、地幔物质上涌、沉陷海进,裂谷带雏形形成,并伴随火山喷气、喷发和喷溢作用。 此时,裂谷作用完成由大陆裂谷型向陆间裂谷型的转化。 裂谷发育早期,以拉张性质为主,晚期以挤压性质为主,边界断裂向裂谷带外倾,地层发生旋扭甚至倒转,揉皱作用加剧。 相应于不 同阶段的构造活动形成了不同的构造地层,早元古代旋回形成的基底构造层:下元古界达肯大板群( Pt1dk)。 加里东旋回形成裂谷构造层:上奥陶统滩间山群( O3tn)。 华力西旋回形成的裂谷盖层构造层:上泥盆统阿木尼克组( D3a)和下石炭统城墙沟组( C1C)。 新生代构造旋回形成的盆地沉积构造层:第三系和第四系。 6 褶皱构造 下元古界地层组成穹形背斜及其次级的背向斜褶皱。 上奥陶统地层褶皱形式看法分歧较大。 一是地层呈北西走向,向南西倾斜的单斜层;二是该地层构成向斜,核部是“紫色层”;三是下部绿片岩是向南东侧伏 倒转背斜。 断裂构造 区内断裂构造发育,主要有四组。 以北西向控制地层展布的推覆断裂为主干:在达肯大板群与滩间山群地层之间;滩间山群地层内下部火山 沉积岩组与紫色层之间;以及锡铁山山前地带的滩间山群绿片岩系与第三系红层之间,均有区域性 NW 向断裂,该组断裂是具有长期活动、推覆剪切性质的区域深大断裂。 矿区一带发育有北西向挤压走向断裂、近东西向、北北东向及近南北向横向的斜滑断裂。 岩浆活动 侵入岩 区内岩浆活动发育(见表 21)。 其中超基性岩体形态、产状与区域构造行迹一致 ,是柴北缘超基性岩带的一部分。 超基性岩源于地幔,具“冷侵位”特点。 加里东期中酸性侵入岩属中深成相原地重熔作用形成的花岗岩。 华力西期由于地壳深部硅铝层重熔作用产生花岗岩熔浆,再沿断裂构造侵入形成酸性系列侵入岩。 上述两期侵入岩与金及放射形元素钍成矿关系密切。 火山岩 区内火山活动:五台旋回为海相基性火山喷出活动后经中深变质成斜长角闪岩,形成 Pt1dkb 和 Pt1dkc。 加里东旋回为海相中基性火山活动,是区内显生宙主要的一次。 在锡铁山、赛什腾山一带早期火山喷发物为中基性火山岩 基性凝灰岩、玄武 岩夹安山岩和中酸性火山岩 流纹岩及英安岩,两者呈交替互层状产出。 在绿梁山一带,火山岩则缺失酸性火山岩层位。 中晚期火山岩喷发厚度较大,为中基性火山熔岩及其相应的火山碎屑岩。 中基性火山岩由底部向上部,熔岩比重7 逐渐增加。 火山喷发间歇期有碳酸岩沉积。 火山喷发沉积物的夹层中,常出现硬砂岩、凝灰硬砂岩、杂砂岩和少量角砾岩、砂砾岩及以火山物质胶结的砾岩。 火山作用强,韵律清晰,与铅锌矿及金矿成矿关系密切。 华力西期旋回火山活动微弱,区内有海陆交互火山喷发活动,并有金矿化显示。 表 21 侵 入 岩 特 征 表 区域地质演化 本区域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运动,从元古代祁连海槽向昆仑方向由北向南大范围海侵,构造迁移特征明显。 早古生代早期在加里东运动的影响下,中朝 ~塔里木地台大幅度隆起,欧龙布鲁克一带古生代沉积盆地和地块相邻地段产生深部剪切断裂,地壳拉张、地幔物质上涌,裂谷带雏形形成;至早古生代中期,沉陷海进,并伴随火山喷气、喷发和喷溢作用 ,此时的裂谷作用完成由大陆裂谷型向陆间裂谷型转化,裂谷中接受了大量的沉积物,形成华力西构造层。 裂谷发育早期以拉张性质为主,晚期以挤压性质为主,边界断裂向裂谷带外倾,地层发生旋扭甚至倒转,揉皱作用加剧。 印支晚期,在印度板块的作用下,该区域褶皱回返造山;新生代以断陷盆地为主要特征。 岩浆活动时期 岩 石 名 称 分布地区 产状 形态 面积 伴生 岩脉 华 力 西 期 晚期 二长花岗斑岩、超基性岩体、花岗斑岩 ~闪长玢岩体 峰北一带,包括峰北山前断层带 岩枝、脉状 扁豆状 闪长玢岩 花岗斑岩 中期 斜长花岗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 包括拉陶勒哈和柴达木湖南侧 岩株 带 状 > 3km2 早期 石英闪长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 特门口尊一带 小岩株 带 状 加 里东期 晚期 超基性岩体 倒向沟~松如沟一带及断层沟附近 脉 状 扁豆状 斜长伟晶岩、花岗斑岩 中期 闪长岩体 峰北沟沟口一带 小岩株 带 状 早期 黑云二长花岗岩体 峰北一带 岩 株 楔 状 25km2 8 达肯大板群地层变质程度深,局部有混合岩化,达麻粒岩相及角闪岩相,属深变质作用,形成二云母片麻岩、斜长角闪岩、黑云二长片麻岩、白云石英片岩、混合岩化二云石英片岩。 滩间山群绿片岩系变质程度浅,达绿片岩相,局部为角闪岩相,形成大理岩、绿 泥石英片岩、碳质绿泥片岩、斜长石英片岩、绢云石英片岩。 区域物、化探特征 区域航磁场特征 锡铁山处于柴达木 昆仑山高磁场区中的柴北缘赛什腾山、绿草山高磁异常带与全集山高磁异常之间的胜利口负磁区东南缘的梯度带上。 正磁异常带呈狭长带状,轴向 NW,呈斜列分布,主要由下元古达肯大板群变质岩和下古生界变质中基性火山岩引起,局部中高磁力由基性 超基性岩引起。 正异常带被多个负异常分割,负异常区多为断陷沉积盆地所引起。 据航磁资料分析结果, NW向正磁异常带南侧存在区域性的凹陷断裂带,同时在锡铁 山东及鱼卡存在两条近 SN 向的断裂构造,由于 NW向与两条 SN 向断裂作用,在胜利口形成了断陷盆地。 锡铁山铅锌矿就产于断陷盆地边缘的火山活动区。 区域布伽重力场特征 布伽重力异常与航磁异常有类似的情况,锡铁山铅锌矿区位于赛什腾山~绿梁山~泉集山高重力布伽异常带上,布伦台 大柴旦 NE 向深断裂将该带分成东西两段。 该重力异常带反映深部基底隆起特征,锡铁山矿区位于重力高等值线的转折部位,这种部位与深部构造及火山活动有关。 区域化探特征 区域上开展了 1/5 万锡铁山幅和全集河幅的重砂测量。 测区内 气候干燥,水系很不发育,沟谷涸竭,地形较陡,剥蚀较剧,使重矿物搬运较近。 重砂采样方法以浅坑( 1040 厘米)为主,控制三、四级沟系,一级主沟样坑深 20~ 50厘米。 取样间距 400500 米。 根据异常圈定和分级原则,在测区内共圈出重砂矿物异常 30 个。 其中与 O3tn 有关的重砂异常有: ( 1)锡铁山沟铅矿物异常( 12 号):为 Ⅱ 级异常, O3tn 铅矿物含量普遍较高。 ( 2)锡铁山铅锌矿区北侧铅矿物异常( 13 号):为 Ⅲ 级异常,位于锡铁山铅锌矿区北侧 1~9 公里的 Pt1dk 内,有细脉状铅矿化,铅矿物来源于片麻岩及白云石英 片岩中的铅矿脉。 ( 3)锡铁山沟重晶石异常( 21 号):为 Ⅲ 级异常,重晶石主要来源于 O3tnd中的重晶石脉。 ( 4)锡铁山沟黄金高含量点:为单样点异常,一个重砂样中有 80 多粒黄金,产于 O3tna2中,岩性为含碳绢云绿泥石英片岩夹大理岩。 区域矿产概括 锡铁山铅锌矿床位于柴北缘裂谷带多金属成矿带中段,其西段和东段已构成金矿成矿集中区﹐其中滩间山金矿等矿床具大型规摸。 在裂谷带活动过程中,金﹑银﹑铜﹑铅﹑锌等元素于地球化学异场内可构成矿床成矿系列。 3 矿区及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矿区地质 特征 地层 锡铁山矿区位于柴达木盆地北缘。 该地区出露地层由老至新为: 下元古界达肯大板群( Ptldk):主要分布于北部,岩性为白云石英片岩、二云片岩、斜长片麻岩及混合岩化斜长角闪岩等深变质岩系。 上奥陶统滩间山群( O3tn):是本区分布最广,发育较好的区域变质岩系。 主要为一套浅海相基性 ~酸性火山喷发熔岩,火山碎屑岩夹沉积岩及少量碳酸盐岩的绿片岩系。 赋矿层位为其下部的正常沉积岩系。 上泥盆统阿木尼克组( D3a):沿锡铁山沟至断层沟一带断续分布,岩性为紫红色复成份砂岩、细砾岩夹砂岩透镜体。 下石炭 统城墙沟组( C1c):为红色、黄色粉砂岩、细砂岩夹泥质灰岩。 本区南侧为柴达木盆地北缘,断续分布有第三系( N)砖红色、黄褐色砂岩、含砾砂岩及砾岩,其次为大片第四系覆盖层(见表 3~1)。 本区赋存层位为上奥陶统滩间山群绿岩带,根据岩石组合、岩性特征、火山作用化分为四个岩组,八个岩性段。 其中主要的含矿层位为 O3tna组,其次为 O3tnb 组。 普查区缺失 O3tna组。 现10 分述如下: 表 3~ 1 矿区综合地层表 界 系 统 地方性地层名称 符号 厚度 (M) 岩 性 描 述 古 生 界 石炭系 下 统 城墙 沟组 C1c1 > 13609 上部黄褐色、杂色粉 ~细砂岩夹砂鲕状灰岩、生物碎屑灰岩,产有 Cystophrentis, ramulosa Goidfuss, stereophrentis 化石。 下部紫红色、黄色长石石英砂岩、细砂岩、粉砂岩夹含砾砂岩、砾岩。 底部有一层黄褐色底砾岩。 泥盆系 上 统 阿木尼克组 D3a > 798 暗紫红色复成分砾岩(以绿色片岩和大理岩砾石 为主)、紫红色 复成分细砾岩(主要为石英砾石)、含砾砂岩夹砂岩透镜体。 奥 陶 系 上 统 滩 间 山 群 上 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