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大纲汇编内容摘要:

6. 了解利用将函数展开为幂级数进行近似计算的思想 . 重点: 正项级数的审敛判别法 . 难点:幂级数、傅里叶级数 三、考核方式及其要求 1.考试形式及时间 考试形式:考试;考试时间: 120分钟 . 参照《重庆文理学院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指导性意见》, 考试方法以闭卷考试为主,辅以开卷考试,平时考查注意采用口试等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 3.课程综合评定办法 课程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半期考试成绩、期末理论考试成绩共同评定,其中期末理论考试采用闭卷方式考核 .平时成绩和半期考试成绩各占本课程总成绩的 20%,期末理论成绩占 60%. 四、课程实践环节及基本要求 1.配合课堂教学,学生必需完成一定量的作业,进一步强化对高等数学理论和解题方法的理解 . 2.学生必需按时完成作业,交给任课教师批改 . 3.作业、笔记、考勤作为平时成绩计算的重要因素 . 五、教材与参考书 1. 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编.高等数学(上,下册)第六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0. 2. 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编.数 学分析(上、下册).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0. 3.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编. 高等数学及其应用 (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0. 4. R. Luo De. Higher mathematics. the Beijing people educate, 1,996. 执笔人: 郭淑娅 审核人: 贾小勇 批准人: 余大鹏 15 二 00 九年十二月 离散数学 一、说明 1. 课程性质 离散数学是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 分支,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的重要基础理论课程。 通过学习 离散数学 , 培养 学生的抽象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 , 为 进一步学习计算机 科学与 动性 技术专业 的相关课程和今后从事计算机应用 打下 坚实的理论基础 , 后继学科有 数据结构、数据库 原理及应用 、操作系统等。 2. 课程内容 和 目的 课程内容:命题逻辑,谓词逻辑,集合 与 关系,函数,图论 ,代数结构,格和布尔代数 等。 课程 目的 : 在计算机科学教学中,离散数学主要是为专业服务的基础理论课,是一门概念较多、理论性较强,应用性较广的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离散数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以现代数学的观点和方法,初步掌握处理离散结构所必须的描述工具和方法。 同时,培养学生抽象思维、慎密概括、逻辑推理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开拓专业理论的素质和使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教学时数分配 总学时: 48学时,其中 讲授 48 学时, 实训 0学时。 课程学时分布如下: 章节 理论 学时 第一章 命题逻辑 10 第二章 谓词逻辑 8 第三章 集合与关系 8 第四章 函数 4 第五章 图论 8 第六章 代数结构 6 第 七 章 格和布尔代数 4 合 计 48 4. 教学方式 整 个教学过程由理论讲授 、课外作业和自学三个环节组成, 建议理论讲授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二、正文 第一章 命题逻辑 教学时数: 10学时 教学要点 : 1. 命题、命题联结词。 2. 命题公式、翻译。 3. 真值表、等价式。 4. 重言式。 5. 范式。 6. 全功能联结词 7. 对偶式与蕴含式。 8. 命题逻辑的推理理论。 教学要求 : 了解命题、命题联结词、命题公式、翻译、真值表、等价式、重言式、范式、全功能联结词、对偶式与蕴含式的概念; 掌握常用的基本等价式及其应用,(主)析 /合取范式的 解 法及其应用,常用的永真蕴涵式 , 命 题逻辑的推理理论。 第二章 谓词逻辑 教学时数: 8学时 教学要点 : 1.个体、谓词、量词的概念。 2.谓词公式、解释的概念。 3.用解释的方法证明等价式和蕴涵式。 4.谓词演算的形式推理方法。 教学要求 : 了解谓词公式、解释的概念;掌握用解释的方法证明等价式和蕴涵式,谓词演算的形式推理方法;理解个体、谓词、量词的概念。 第三章 集合 与关系 教学时数: 8学时 教学要点 : 1.子集、空集、全集、集合表示、集合相等、幂集等基本概念。 2.集合的并、交、补、运算 , 文氏图。 3.集合运算的基本定律。 4.序偶与笛卡尔积的概念。 5.关系的基本概念,关系矩阵和关系图 , 关系的性质和判别方法 , 复合关系和逆关系。 6.关系的自反、对称、传递闭包。 7.等价关系的判定与相关等价类的求法。 8.全序集、良序集及相容关系。 教学要求 : 了解 用 文氏图表示集合运算 , 等价关系的判定 , 相关等价类的求法 , 全序集、良序集及相容关系的概念 ; 掌握集合的并、交、补等运算,集合运算的基本定律 , 关系的基本概念 、 关系的性质和判别方法,关系矩阵和关系图 , 复合关系和逆关系 , 偏序集的概念 和 偏序关系的 性质, 哈斯图表示法。 理解子集、空集、全集、集合表 示、集合相等、幂集、序偶与笛卡尔积等基本概念。 第四章 函数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要点 : 1.映射、单射、满射、双射的概念及其判别方法。 2.可数集与不可数集。 3.复合映射 与 逆映射的概念及求法。 教学要求 : 了解复合映射、逆映射的概念及求法,可数集与不可数集的概念;掌握映射、单射、满射、双射的概念 , 并能熟练掌握其判别方法。 第五章 图论 教学时数: 8学时 教学要点 : 1.图的基本概念 及 图的同构。 2.路与回路。 3.连通图。 4.图的 矩阵 表示。 5.欧拉图、哈密顿图、二分图。 4.平面图 的 基本概念与性质。 5.树的概念及应用。 教学要求 : 了解 图的同构;掌握有关图的基本概念 , 图的 矩阵 表示,欧拉图、哈密顿图、二分图的概念、判别及应用 ;理解 平面图 基本概念与性质, 树的概念及 性质,能够熟练地运用它们来解决实际问题。 第六章 代数结构 教学时数: 6学时 教学要点 : 1. 代数系统的概念,运算及其性质。 2. 群、半群与子群。 3.阿贝尔群与循环群。 教学要求 : 了解 阿贝尔群与循环群 的概念及应用;掌握 代数系统,运算的基本 概念 ; 理解 群、半群、子群的含义。 第七章 格和布尔代数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要点 : 1. 格。 2.同态与同构。 3. 分配格,有补格。 4.布尔代数。 教学要求 : 了解 同态与同构,分配格、有补格的基本 概念;掌握 格 的概念及应用 ; 理解 布尔代数的含义。 三、课程考核 课程成绩组成要素: 平时成绩占本课程总学分的 20%, 期中考试成绩占 本课程总学分的 10%, 期末理论考试占本课程总学分的 70%。 平时成绩、 期中考试成绩、 期末考试成绩共同评定为课程总成绩。 四、 教材与参考书 1.教材 ( 1)焦占业 . 离散数学 .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 2020 2.参考书 ( 1) 张三元 . 离散数学 . 杭州:浙江科学技术 出版社 , 2020 ( 2) 徐洁磐 . 离散数学导论 .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2 ( 3) 左孝凌 . 离散数学 .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82 执笔人: 秦福建 审核人: 邱 飞 批准人:罗代忠 二 ○○ 九 年 十二 月 5 计算机导论 一、说明 1.课程性质 计算机导论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字媒体技术方向) 专业的基础课之一。 它是程序设计基础、 计算机组成原理等学科基础和专业课程的先导课程。 2.课程 内容和 目的 ( 1) 课程目的 通过 本课程的 理论知识学习和上机实践操作,让学生全面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史、系统构成、工作原理与应用;熟悉数据 在计算机中的表示形式和运算方法;了解网络基础知识和网络技术、计算机安全与法规。 熟练操作计算机并运用计算机进行文字和电子表处理及上网操作。 ( 2) 课程 内容 基本内容: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数制与编码;计算机系统的硬件组成;数据结构、程序编译的基本概念,操作系统的工作原理;计算机网络与数据库系统的应用; Windows 操作系统介绍,常用办公软件的应用; 软件工程;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 基本要求: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及工作原理,理解数制与编码,掌握数制运算;掌握中央处理器( CPU)及结构,了解半导体存储器的工 作原理及结构、辅助存储器的种类以及输入 /输出系统;了解计算机软件的功能、分类,了解程序设计语言的分类和功能以及数据结构和程序编译的基本原理;理解操作系统的功能;初步了解 DOS / WINDOWS系列 / UNIX家族等实际操作系统;了解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内容;掌握 Windows 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和 OFFICE 办公软件的使用; 理解软件工程的概念和常见的开发模型; 了解计算机技术的新发展 和应用领域。 3.教学时数 课程总学时 32,其中理论学时 20, 实训 学时 12。 课程的学时安排如下: 章节 理论 学时 实训学时 第一章 绪论 2 第二章 计算机的 基础知识 2 2 第三章 计算机 硬件系统 2 2 第四章 计算机 操作 系统 与工具软件 2 6 第五章 计算机应用软件 2 第六章 数据库系统及其应用 4 4 第 七 章 多媒体及其应用 2 第 八 章 计算机网络及其应用 2 4 第 九 章 软件工程 1 第 十 章 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 1 合 计 20 12 4.教学方式 整个教学过程由理论讲授、上机 实训 、课外作业和自学四个环节组成。 理论讲授建议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二、正文 第一章 绪论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要点: 1. 计算机的 基本概念。 2. 计算机 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定义。 3.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教育。 4. 信息化社会的挑战。 5.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知识体系。 考核要求: 了解计算机的 基本概念,包括分类、特点、用途和发展等 ;理解计算机 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定义及其研究范畴 ; 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技术和文化的变化以及信息化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挑战和需求 ; 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知识体系构成。 第二章 计算机 的基础知识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要点: 1. 计算机的运算基础。 2. 逻辑代数基础。 3. 计算机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 7 4. 程序设计基础。 5. 算法基础。 6. 数据结构基础 考核要求: 掌握 计算机的数制及其转换,信息的几种编码方式;掌握逻辑代数基础,包括命题逻辑和逻辑代数;理解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及组织与系统结构;了解结构化程序设计的思想;理解算法在程序设计中的应用;了解什么是数据结构,理解几种典型的数据结构。 第三章 计算机 硬件 系统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要点: 1. 计算机 系统的体系结构。 2. 系统单元。 3. 输入输出系统。 4. 输入设备。 5. 输出设备。 6. 辅助存储设备 考核要求: 了解 冯 诺依曼体系结构;理解系统的组成单元;理解输入输出系统的组成和常见的输入输出设备;了解辅助存储设备。 第四章 计算机 系统软件与工具软件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要点: 1. 程序设计语言编译系统。 2. 操作系统。 3. 工具软件 考核要求: 理解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翻译和解释系统,高级语言到机器语言的转换过程;理解操作系统的功能、分类,了解几种常用的操作系统;了解常用的工具软件的用法,包括 FTP 软件、图像浏览软件、文件压缩软件等。 8 第五章 计算机应用软件 教学时 数: 2学时 教学要点: 1. 文字处理软件。 2. 电子表格软件。 3. 文稿演示软件。 考核要求: 掌握 Word 文档的基本操作、排版、图文混排等;掌握 Excel 工作表的建立、数据的图表化、数据列表等;掌握文稿演示软件的基本操作,美 化演示 文稿。 第六章 数据库系统及其应用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要点: 1. 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 2. 结构化查询语言 SQL 概述。 3. SQL 的数据定义操作。 4. SQL 的数据查询操作。 5. SQL 的数据更新操作。 考核要求: 理解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定义、发展和 体系结构;掌握结构化查询语言 SQL 的特点、功能;掌握 SQL 的数据定义操作,包括基本表的定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