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采工作面设计技术标准内容摘要:

综采工作面技术标准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综采工作面必须具备的技术条件和技术内容,工作面的监督与检查。 本标准适用于综合机械化采煤工作面的检查与考核。 一 、 适用条件 ㈠地质条件 ,煤层倾角小于 15˚,煤层顶板适宜采用自然跨落法处理采空区。 ,技术上可行。 ㈡ 技术条件。 ,切眼要尽量与运输巷和材料巷垂直,两顺槽要在工作面范围互相平行(等间距)。 、 三角煤、边角煤不适用于综采。 ,减少搬家倒面的次数,应适当增加工作面的长度和推进长度,(依输送机的能力及运输距离确定)。 ,具有一批较高素质的采煤、机电技术及管理人员。 、安全可靠的综采工作面作业规程,并认真组织实施。 、审批、贯彻和监督检查执行《采煤工作面作业规程技术标准》。 二、 技术内容 ㈠ 设备选型 选型计算,从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科学配套、工序和工艺简单,操作和管理等方面进行选型设计。 设备的安装、回收、供电、运输及检查等符合车矿井现有条件。 ,必须对所选设备的技术特征,操作、使用和检修方法,配套性、可靠性、能力、尺寸等技术参数进行全面了解,保证设备选型的经济合理、安全可靠,工作面综合生产能力符合要求。 、生产、运输及安全等各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完成。 ㈡工序技术管理 、装煤、运煤、移溜、支护、回柱放顶 等主要采煤工序的连续机械化作业。 综合机械化采煤工艺的主要工序有截煤,运煤、移溜和移架,主要配套设备有:采煤机、液压支架和工作面刮板输送机。 ,坚持正规循环,循环进度符合要求,尽量避免斜循环和半循环。 ,需要改变时,必须制定有效的安全技术措施。 ,各工序的作业速度要平衡,各工序间的错距要符合有关规定。 ,刮板输送机和液压支架的直线度,工作 面方向应保持与顺槽近似垂直。 (煤层单斜平均倾角)较大时,为防止工作面刮板输送机和液压支架在推进过程中下滑,应把工作面调整到仰斜方向,即工作面较低一端超前另一端一定距离并保持在此状态正常推进,具体超前距与工作面倾角有关,应在实践中掌握。 ,斜循环长度应大于工作面长度的二分之一,且前后循环的斜循环茬口要错开 20m 以上。 工作面转入正规循环后,要及时把工作面煤壁找直。 调整工作面直线度或进行斜循环作业主要掌握好移溜和移架的步距。 ,必须采用 自动斜切进刀,根据工作面顶板的稳定性和移溜与移架的前后顺序不同,可选择中部斜切进刀或端部斜切进刀尽量减少顶板暴露时间,及时支护,缩短循环作业时间。 ,采煤机装煤效果不好或液压支架的操作方式为先移架后移溜时,优先采用中部进刀方式,增加扫浮煤工序或采用双向截煤方式(采煤机从中部向端部运行时截顶煤,返回中部时截底煤并扫浮煤),使输送机的载煤量均匀。 ,采煤机在运行中应使前滚筒在上截顶煤,后滚筒在下截底煤。 端向另一端或从中部开始分别向两端依次推移,尽量避免从工作面两端向中部推移。 移溜时要多个移溜装置同时推移,输送机弯曲面不得小于 15m,要一次移够规定的推移步距。 ,一次到位,其操作要领为:慢降架、少降架、快移架、及时升架,支架可靠接顶;操作顺序为先降、后移、再升。 ,必须采取带压移架或擦顶移架,其操作要领为,先把相邻支架打在移溜位置,然后在本架先做移架移架操作,随后缓缓降架,支架开始移动后停止降架,移到位后及时升架。 溜或移架,在操作完毕后要把操作手把打回零位。 ,液压支架的推移装置行程应大于循环进度 100mm。 200mm,设计最小高度必须小于工作面最小采高 200mm。 心线实际距离为基准,误差不应超过。 输送机机头、机尾外侧到煤柱的煤壁均应留有大于 的人行通道。 ,条件不具备时可用其它类型支架代替,以适应该处 时支架的特殊要求,工作面端头的液压支架应与两顺槽的实际净高相适应。 20m范围内必须支设超前支护和端头支护,并随工作面的推进同步前移,延伸和接替,在工作面推进过程,超前支护的长度不得小于 20m。 ,端头支护的支护形式,规格必须在作业规程中做出明确规定,并详细说明超前支护端头支护与巷道原有支护端头及液压支架之间的接替,前移方法和顺序。 ,简化工作面作业工序,提高生产效率。 面各工种、各岗位、各种工序及检修工作的特点,制定详细的安全技术措施。 ,集团公司的有关规定。 ,超前支护及设备检修等工种应组织分组综合作业。 三、监督检查 矿安全监察处及其它有关部门对本标准的执行进行监督检查,并进行考核。 综掘工作面技术标准 范围 本标准规定综掘工作面必须具备的条件与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矿用标准化综掘工作面的检查与考核。 一、 技术内容与要求 ㈠ 具有工程设计和 详细的地质资料。 、设计长度、用途、支护形式、其全部内容在施工图牌板中标明。 :大的地质变化、涌水情况、老空巷道、煤层底板等高线等。 ㈡综掘工作面的设备选型 ;设计巷道断面能够满足综掘机的正常使用和安全距离要求,及一次成巷。 ,外型尺寸符合。 、坡度要求,外型尺寸适合设计巷道及安全距离的要求。 ㈢综掘工艺 接班→质量验收→割煤 、出煤、备料→超前支护→(铺联网)→永久支护→下一循环。 综掘机采用下部进刀由下向上左右循环的截割顺序、进刀部位、截割轨迹在施工图牌板中标明。 : 0~ +150mm,一般巷道 50~ +150mm 净高主要巷道: 0~ +150mm,一般巷道 30~ +150mm ㈣支护 —— 超前支护选择必须安全有效,符合高效的原则。 —— 超前支护要工作面正常生产过程中能够正常使用。 —— 锚杆参数,锚固剂选型、数量,要根据巷道穿过的围岩,依据锚杆支护设计及巷道服务年限进行验算选取,在规程中明确规定。 —— 锚杆锚固力不低于设计值的 90%。 —— 锚杆外露长度≤ 50mm。 —— 锚杆、间排距误差为 100mm~ +100mm。 —— 锚杆角度与巷道轮廓线和岩层夹角≥ 75176。 —— 锚孔深度误差: 0~ +50mm。 —— 锚杆安装牢固,托板密贴岩面,不松动。 —— 巷道净高:腰线至顶底板距离:合格: 30~ +150、优良: 0~ +150。 —— 巷道净宽:中线要任一帮距离:合格: 20~ +100,优良: 0~ +100。 —— 锚索参数,锚固剂选型、数量,根据巷 道围岩情况,服务年限验算选取,并在《作业规程》中明确规定。 —— 锚索预紧力 812T,锚固力 2023T —— 锚索外露长度 100mm,≤ 350mm。 —— 锚索孔深度不小于设计深度。 —— 锚索间距: 100mm~ +100mm。 二、机电设备 1. 工作面设备选型合理,各种整定值符合要求。 2. 工作面机电设备的布置、供电、摆放符合专项技术标准要求。 3. 各类管线吊挂符合专项技术标准。 三、通风 1. 风机、风筒选型符合工作面供风要求。 2. 甲烷传感器、瓦斯检查牌板、位置、安设符合专项技术标准。 四、遇地质变化 1. 工作面遇到地质变化时,必须编制有针对性的施工措施。 2. 地质变化带的施工工艺严格执行《措施》规定。 五、开口 1. 贯通 炮掘工作面技术标准 范围 本标准规定炮掘工作面必须具备的条件与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矿用标准化炮掘工作面的检查与考核。 一、 技术内容与要求 ㈠ 具有工程设计和详细的地质资料。 、设计长度、用途、支护形式、其全部内容在施工图牌板中标明。 :大的地质变化、涌水情况、老空巷道、煤层底板等高 线等。 ,设计巷道编写的可操作的《作业规程》。 ㈡炮掘工作面的设备选型 、皮带输送机的选型必须满足最大能力、坡度等要求,设备外型尺寸适合设计巷道及安全距离的要求。 、信号实现双向对打。 80%,道岔合格率 80%。 ㈢炮掘工艺 接班→布置炮眼→钻眼→装药联线爆破→洒水降尘→临时支护→装运→支护→下一个循环。 ,爆破效果良好;炮眼布置三视图在工人面施工图牌板中标准悬挂。 ;长度:煤巷大于 75 米,岩巷大于 100 米。 ㈣巷道成型 : 0∼+150mm,一般巷道 50∼+150mm : 0∼+150mm,一般巷道 30∼+150mm ㈤支护 ㈥机电设备 ,各种整定值符合要求。 、供电、摆放符合专项技术标准要求。 ㈦通风 、风筒选型符合工作面 供风要求。 、瓦斯检查牌板位置、安设符合专项技术标准。 ㈧遇地质变化 ,必须编制有针对性的施工措施。 《措施》规定。 ㈨开口 锚喷支护工作面技术标准 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锚喷支护工作面。 一、技术要求 ⒈施工要严格执行《煤矿安全规程》《岗位操作标准》中的有关规定。 ⒉锚喷巷道使用的锚杆符合技术标准 ①锚杆锚固力 锚合格最低值不小于设计值 90%;优良最低值不小于设计值。 巷道每 30∼50m 或每 300根锚杆必须检查一组,每组 3 根。 锚杆预紧力、锚固力具体锚固标准见表一、表二 ②锚杆间排距误差 100~ +100mm ③锚杆孔深度误差 0~ +50mm ④锚杆角度与井巷轮廓线的角度和岩层夹角≥ 75˚,顶帮靠两帮的锚杆,应向巷帮倾斜15∼30˚(与铅垂线夹角)。 ⑤锚杆外露长度,有托板露出托板≤ 50mm;无托板≤ 50mm。 ⑥顶、帮锚杆安装质量,合格:安装牢固,托板基本密贴壁面,不松动;优良:安装牢固,托板基本密贴壁面,未接触部分必须楔梁,巷道 30~ 50m 或每 300 根测一组,每组 3根。 ⒊锚喷巷道内 的锚索的技术标准 ①锚索锚固力 锚索预紧力 8~ 12T,锚固力 20~ 23T,巷道内每 30∼50m 必须检查一组,每组 2 根。 ②锚索孔深度 锚索孔深度,合格品不小于设计值深度的 95%,优良不小于设计深度。 ③锚索角度 合格:钻孔轴线与设计轴线的偏差角大应大于 3176。 优良:钻孔轴线与设计轴线的偏差角不大应大于 2176。 ④锚索长度:锚索钢绞线长度误差不大于177。 50mm。 ⑤锚索外露长度: 100~ 350mm ⑥锚索间、排距 100~ +100mm ⒋ W 钢带技术标准 W钢索由 ~ 3mQ235 钢板制成,其参数性能符合矿用钢带的 有关技术要求。 ⒌锚喷巷道内的喷浆的技术标准。 ①喷层表面基本平整密实,墙基无明显外露。 ②喷层厚度不小于设计值的 90%,优良品不小于设计值。 ③喷层厚度检测:在检查断面内均匀取三个测点,打孔尺量检查或抽查施工记录。 ④喷浆料配比符合规定,混凝土强度达到要求。 ⑤钢筋网在喷射混凝土中位置应符合以下规定:钢筋网到岩面间的喷厚不小于 30mm 钢筋网外保护层的喷厚不要裸筋。 ⒍基础深度符合设计要求。 ⒎巷道坡度:主要轨道运输巷 50m 内177。 1‰。 ⒏水沟位置 50~ +50mm 水沟上沿标高:腰线到水沟上沿的距离 20~ +20mm。 ⒐水沟宽度: 30~ 30mm。 ⒑水沟深度: 30~ +30mm。 ⒒水沟壁厚:不小于设计时 10mm。 二、监督检查 矿安监站,生产技术科对本标准的执行进行监督检查,并进行考核。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