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内容摘要:
( 1)区别:在复杂事物 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这就是主要矛盾。 其他矛盾处于被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这就是次要矛盾。 ( 2)联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 3)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要统筹兼顾,处理好次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辨证关系原理: ( 1)区别:一个矛盾有两个方面,其力量是不平衡的。 其中,必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这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另 一方处于被支配地位,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 2)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 3)联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 4)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论。 ( 1)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哲学依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辨证关系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辨证关系原理。 ( 2)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含义。 ( 3)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联系:两点之中有重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 ( 4)我们要坚 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法论) (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依据:矛盾的特殊性。 (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 ( 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 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性: ◇ 1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 2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问题的关键。 什么是矛盾分析的方法。 矛盾分析的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主要是: ( 1)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法。 ( 2)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3)善于把握 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第十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辨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 ( 1)什么是辨证的否定。 ○1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 (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 ○2辨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是实现新事物产生、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 ○3 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之中,它总是汲取、保留、改造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 ○4 辨证否定的实质,是 “扬弃 ”。 (辨证的否定,既不是肯定一切,也不是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保留 又克服;克服的是旧事物中的过时、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的积极、合理的因素。 ) ( 2)、辨证否定观的要求(方法论): ○1 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 做到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实。 (即要求我们,不仅要尊重书本、尊重权威;更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这是我们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 ○2要求我们,要有革命批判的精神。 (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 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密切相连的。 ( 1)要创新,就必须有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 2)革命精神 和批判性思维,必然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 (即要求我们,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敢于突破成规陈说;注重研究新情况,提出新问题,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 ( 3)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因为: ( 1) 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原因: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出更广阔的劳动对象,进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例如:技术创新。 ) ( 2) 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例如: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 ( 3) 创新推动人类 思维方式和文化的发展。 ? 创新推动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 原因: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使得人类的认识对象和范围日趋广阔使得人类思维的性质和水平不断更新和发展。 ? 创新推动文化的发展。 (了解 “当代中国先进文化 ”的内涵) ( 4) 结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第 11 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 (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 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落后 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的发展;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的发展。 ( 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 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 ,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 2)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 3)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 结论(图示): 人类 实践 ( 解决)社会基本矛盾 (推动) 社会发展。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表现:(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 3)人民群 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 1)群众观点及其要求: v 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相信群众,服务群众,对人民负责,向人民学习。 v 群众观点的要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这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 2)群众路线及其地位: ? 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 群众路线的地位:它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 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重要性: 它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第 12 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 什么是人的价值。 人的价值有两个方面: 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即人的价值就在于为社会创造价值) 2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如何评价一个人的价值。 ( 1)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主要看他的贡献。 ( 2)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 ( 3)在今天,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 重大反作用,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表现如下: ( 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正确的价值观,会使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错误的价值观,会使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遭到失败)。 ( 2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寻找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寻找人生的真谛 如何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 1)必须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 2)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他 人、社会三者利益的关系。 ( 1)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 (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要紧、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 2)利益发生冲突时,怎么办。 当个人利益和人民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进行选择;当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 ( 3)利益没有冲突时,怎么办。 把个人他人社会三者利益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生的价值。 ( 1)根本途径:劳动和奉献。 (要求: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 值) ( 2) 客观条件: 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即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 (要求: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 3)主观条件: 实现人生的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要求: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原理) ( 1)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基础。 (个人离不开社会) ( 2)社会发展也离不开个人发展。 (社会离不开个人) ( 3)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 展其才能的手段;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 4)、方法论: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的价值。 崇高理想的作用 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 崇高的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即:一个人有了崇高的理想,就有了坚定正确的方向,就能够把个人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人类的幸福结合起来,从而为自己的生命里程注入恒久的动力和无限的生机,最后实现人生的价值。 第一部分唯物论 (一)重要考点 1.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 物质的含义 , 世界的客观性原理:自然界与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客观性。 3. 人的意识 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 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 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着不阔的反作用。 4.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 从实际出发 ,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5. 入具有主观能动性 ,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物质运动的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一切从实际出发 , 实事求是。 (二)考点中要注意的问题 1: 注意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物质的具体形态、以及物理化学上的物质的区别。 2. 物质的唯一特 性是客观实在性 ,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两者是不同的 , 前者是区别于意识而言的唯一特性。 后者是指物质具有的属性中最根本的是运动。 3. 世界的本源是物质 , 这揭示了世界的来源。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 这揭示了世界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 物质第一性 , 是相对意识第二性而言的。 意 识是物质的反映 , 揭示的是物质决定意识。 4. 意识的能动作用 , 首先表现在人的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世界 , 其次表现在意识能反作用客观事物。 前者不排斥意识对物质的反映有错误的方面 , 但强调能正确反映 , 要求人类不断探索 , 追求真理。 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得出两方面 : 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 , 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5. 物质决定意识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理论依据。 从实际出发简单地 说就是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 , 从物质出发 ,就是路线方针政策和理论与客观 存在的事实相一致。 因此要反对从主观出发。 6. 从实际出发要实事求是。 但从实际出发与实事求是又不是等同的。 前者的理论前提是物质决定意识 , 后者的理论前提是按规律办事。 7. 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的统一。 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 遵循客观规律为前提 , 不能违背客观规律。 尊重客观规律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 这是坚持这一问题中的唯物论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在变化发展中把握规律 ,体现了这一问题的辩证法 ,在认识过程中不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又体现了认识论。 对我有帮助 唯物论 1 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 物质决定意识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 3 意识的反 作用原理: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对于人的生理调节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要求我们重视精神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客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4 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原理: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得承担者。 方法论:把物质和运动统一起来,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和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思想。 5 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的;静止是有条件 的, 暂时的,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既要承认事物的绝对运动,又要看到事物在运动过程中存在着相对静止,坚持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既要反对只承认静止反对运动的形而上学不变论,又要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6 规律客观性原理;规律是事物存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普遍的。 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他不能被改造,改变和消灭,集中表现为它的不。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
相关推荐
变教学思想,由重知识传授变为能力培养:我们不应该仅仅教给学生知识,还应该教给他们学习的能力,既“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中,课堂上学生是主体,因此,我们要尽量不要面面俱到的去讲解,要学会放手,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空间自己去学、去探索,让它具有开放性。 这样的课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索能力。 这次培训主要是对高中音乐教学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特点、技巧等逐一进行了解,通 过讲座
母线接触应良好。 在验收时应提交下列资料和文件: 4 设计变更的证明文件。 制造厂提供的产品说明书、试验记录、合格证件及安装图纸等技术文件。 安装技术记录。 备品、备件及专用工具清单。 六、安全措施和文明施工 安全措施。 进入 施工现场人员必须正确佩带安全帽,穿好工作服,严禁穿拖鞋、凉鞋,严禁酒后进入现场。 高处作业必须系好安全带,安全带挂在上方牢固可靠处,高空作业人员应衣着灵便,衣袖
够,在实践中还需要不断学习。 因此我每 年坚持阅读教学报刊,并经常上网查阅、储存资料;同时积极与同行交流学习,多次参加相关教学培训。 经过努力,我的知识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很好的指导了教学工作。 教育、教学能力 第一,能认真把握教材 —— 把大纲、课本及时有机结合,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为目标,切实落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并且能利用课堂时间不断地以新型热点材料为背景创设提问角度
十 8SO2 最后配平 O 原子 ,当左边有 11O2 时 ,反应式则可配平为 : 4FeS2 十 11O2——2 Fe2O3十 8SO2 代 数 法 —— 待定系数法 代数法也叫待定系数法,其方法步骤如下: 1.设 a、 b、 c、 d 等未知数,分别作为待配平的化学方程式 两端各项化学式的系数。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原子种类和个数必须相等同的原则
跑 40 米 +弹性跑 30 米 学习车轮跑技 术练习: ①教师示范讲解车轮跑技术: ②原地单腿支撑小车轮跑: ③原地小车轮跑: ④原地大车轮跑: ⑤行时间车轮跑: 教师示范讲解终点冲刺跑技术: 学习终点撞线动作技术: ①慢跑做上体前倾撞线动作: 要求:上体前倾要急速。 ②中速跑做撞线动作: 要求:不减速,不跳跃,不跨大步。 学习终点冲刺跑技术: 蹲踞式起跑 60 米计时,在接近终点线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