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全国矿山救援技术竞赛规则-第七届全国煤矿救援技术竞赛规则内容摘要:

8 体,扣6分。 检查气体地点: 1)在井口、区段入口、工作面、风桥、风 障、风门、完好密闭、火区、密闭取样管(检测时,取样阀门打开)、未封闭钻孔、局部通风机和救护队停留处等。 2)当参赛队行进至巷道交叉口时,应在需探查巷道的入口检测一氧化碳、甲烷和氧气。 检查气体时,在入口距队长或 6号队员 米内的任何地方。 检查时,应把仪器伸到入口虚设线内。 如入口处有不安全顶板、冒落区、水深过膝时,应立即进行检查。 3)参赛队进入基地内侧到各区域探查前,必须检查所有入口。 在进入灾区后 ,在第6号队员没有进入灾区前,队长进入入口不超过 米。 如第 6号队员已进入虚设线上,认为通过该入口。 4)参赛 队进入封闭或空气不流通区域前,队长必须检测气体。 如风障有孔,进入前可不检测气体。 5)参赛队遇到烟雾区时,可寻找告示牌,上面标明了烟雾是否有害,属隔离封闭区或空气不流通区。 如在这些地点入口发现了一氧化碳、甲烷或缺氧的情况,认为整个封闭区空气都是一样。 如果在其他区域遇到一氧化碳、甲烷或缺氧时,认为这种气体情况延伸到下个区域,见图 4。 6)参赛队对某区域已检查过气体,再次进入时,只要通风状况没有变化,不需重新检查。 如果通风发生变化,且告示牌显示在初次探查时遇到一氧化碳、甲烷或缺氧时,通过告示牌要做检查。 参 赛队没有按正确操作方法检查气体,每发现 1 次,扣2分(每个队扣分不超过6分)。 检测气体方法:甲烷 ― 检测仪与眼平齐或稍高;一氧化碳 ― 检测仪与胸平齐;氧气 ―检测仪位于腰部或腰部以下;每次气体检查结果,都必须口述确认。 (七)现场标注信息 参赛队长收到赛题和矿图后,没有立即启动计时器;在进入井口或井下基地前,没有在牌板上清楚填写队名、队号、日期等信息。 每发现 1 项,扣2分。 日期:年、月、日;队号:参赛队抽签时的序号。 参赛队长 应 在工作面、挡风墙、风门、密闭、风窗 、风桥、风帘转为风障、发现遇难者和遇险者处、 禁止前进处等地点 标记姓名、日期。 没有标注,每发现 1次扣 2 9 分。 总扣分不超过 12 分。 首次探查时,队伍进入或从以上地点撤退前,时间必须标记在每个要求的位置。 参赛队长必须在构建风障开始后和比赛结束前,标明姓名、日期和位置,只需标记一次。 对彻底毁坏的通风设施和发现遇险者、遇难者,因条件限制无法运出时,不用标记姓名和日期。 (八)行进中的位置 参赛队没有在距基地 15m 以内进行第一次停留,清点人数、检查设备。 每发现 1次,扣4分。 参赛队进入井口或基地内侧,在不超过 15m 的适当地点停下,首次检查呼吸器。 在基地更 换或修理呼吸器后,再次进入应同样进行此项检查。 参赛人员的位置超过规定距离,每发现 1 人次,扣2分。 参赛队在探查期间,队伍进入交叉口停留时,队长与 6 号队员距离不超过 , 6号队员未通过交叉口时,队长不得进入下一个交叉口, 队员超前队长或落后 6号队员的距离不大于。 当联络巷交错,一个联络巷的煤壁内侧与相对联络巷外侧煤壁相连,这两个交叉口可视作一个连续的交叉口。 如果联络巷被堵塞,队员前进距离不得超过第二个交叉口 1 米。 第一个交叉口是指被堵塞巷道处的交叉口,见图 6。 (九)安全防护措施 参赛 人员的行为,对自身或伤员构成危害时,每发现 1 次,扣5分( 3 人或 3人以上,为全队违规),一次最多扣 15 分。 1)在不安全顶板、煤壁、悬岩下行进。 见图2。 支护顶板方法: A:先在两端敲帮问顶,再进行支护。 a、在不安全顶板外侧,设第一根支柱。 b、以不超过 间距,依次进行支护。 c、在开始工作或通过该区域前,在不安全顶板内侧架设最后一根支柱。 B:没有在两端敲帮问顶,按下列方法支护。 10 a、在不安全顶板外侧检查顶板。 b、在不安全顶板外侧,设第一根支柱。 c、以不超过 间距,依次进行支柱。 d、在不 安全顶板内侧支设最后一根支柱。 e、在开始其他工作或通过该区域前,检查不安全顶板内端。 内、外侧是相对的,取决于参赛队进入不安全顶板的方向。 2)参赛队进入或通过水深过膝的区域。 应根据积水深度,采取相应措施,决定进入或通过。 3)在同一巷道或交叉口遇到火点,没有灭火就通过。 4)当呼吸器报警时,没有立即撤退到基地。 遇有伤员需要救出时,应停止回撤或架设支柱等工作。 在此处参赛队可进行气体 与 顶、帮的检查,并签上姓名和日期。 呼吸器报警后,队员不能到队长位置的前侧。 全队应撤到安全基地,更换呼吸器或氧气瓶。 如模拟报 警,队员可作模拟更换(可口述更换步骤)。 重新进入时,还要进行小于 15m 处的氧气呼吸器检查。 5)参赛队移除了已存在或由该队架设的支柱。 6)参赛队向没有探查区域排放非呼吸性气体。 参赛队探查了风桥、风筒的末端和井底,认为该区域已探查。 非呼吸性气体:氧气浓度低于 %、一氧化碳浓度大于 50ppm 或有烟的气体。 参赛队的行为可能导致爆炸性气体或气体混合物爆炸 ,每发现 1次,扣 30 分。 1)改变通风系统,致使爆炸性混合物向引爆源移动。 2)发现有爆炸危险情况时,仍继续探查。 a、发现爆炸性气体和火情(明火 、烟或者一氧化碳浓度超过 10ppm);在爆炸性气体中使用带电设备,非本质安全型以外的所有电池电源、带电电缆等。 b、在交叉口或非交叉口出现险情。 参赛队需要撤退时,可到某一已探查过的安全区域或基地。 如果已知爆炸性混合物与明火或带电电缆之间有连续的非爆炸物隔离,参赛队应继续探查。 3) 改变通风系统,致使爆炸性气体通过未探查区域。 如参赛队探查了风桥、风筒末端和井底,则认为探查了该区域。 4)改变通风系统,导致爆炸性气体流经带电设备、带电电路(本安型电池电源除 11 外)、带电电缆。 带电设备、电路,带电电缆位于爆炸性 气体中或移动上述任何一种引爆源到爆炸性混合气体中。 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瓦斯浓度在5%~ 16%,氧气浓度大于或等于 12%。 参赛队没有找到设定的遇险人员,每少 1 人扣 10分。 通过遇险人员前,参赛队要停下,队长用手对遇险人员(活人或尸体)进行生理检查。 如遇险人员位于不安全顶板的延伸区内,缺少支护材料,队长无法对其进行生理检查,可不停下来。 在比赛结束前,如果为参赛队提供了支护材料,必须检查位于不安全顶板下的遇险人员。 参赛队没有将遇险人员,安全的带到基地,每发现 1次,扣 20分。 参赛队没有采取措施保 护遇险人员,每发现 1 人次,扣 10分。 在非呼吸性气体区域内,对失去知觉的伤员必须用全面罩呼吸器保护,对清醒的遇险者可用自救器保护。 参赛队没有按正确程序(按所用仪器说明书执行),给遇险者佩用氧气呼吸器,每发现 1次,扣2分。 对失去知觉的伤员,不必进行面罩紧密度测试。 参赛队没有按规定照顾伤员,每发现 1次,扣6分。 要求:至少应有一名队员与伤员的距离在 3m 以内。 参赛队没有迅速将伤员安全的转移到基地,每发现 1次,扣6分。 1)参赛队发现或听到伤员求救时,队长应该在场,并想办法尽快送到基地。 2)参 赛队发现伤员时,队长可探查四周 的范围。 在此停留时,可进行任何作业。 与伤员撤退时不能继续探查。 参赛队发现伤员或用声音与伤员取得联系,由于条件限制不能立即抢救,为了自身和伤员安全,应注明理由,继续探查。 在探查与停留时,可进行必要的工作,创造条件,将每个伤员安全迅速地救出。 3)参赛队发现伤员位于不安全顶板下或内侧,如有材料,必须立即支护,救出伤员。 如没有材料,随后找到所需材料,也必须停下(在第 6 号队员通过顶板支护前),先支护顶板,再救出伤员。 停留期间可进行任何工作。 4)参赛队在水深过膝的巷道内发现伤 员,必须停下来排水,营救伤员。 如没有水泵,随后发现了水泵,也必须停下(在第 6号队员通过水泵前),安装水泵、排水、营 12 救伤员。 停留期间,参赛队可以进行任何作业。 在送电前,要先排除爆炸性混合气体。 参赛队在抢救遇险人员时,没有排除非呼吸性气体,每发现 1次,扣 30分。 参赛队遇到隔墙外侧的非呼吸性气体,打开前必须先处理非呼吸性气体;如锁风设施外侧有非呼吸性气体,并与伤员进行了口头联络,在破开该通风设施前,也必须先处理非呼吸性气体。 参赛队在需要打开通风设施进入探查时,没有建立锁风设施,每发现 1次,扣6分。 参赛队需要打开风障、风门、密闭、隔墙、关闭的调节风窗或移除水封前,在另一侧情况不明时,应首先构筑锁风设施。 当从风障、隔墙或锁风设施中撤出,若没有改变通风现状,不需要锁风。 在隔墙、风障等以里的遇险人员,并向参赛队传递了信息,在保证通风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可以不建锁风设施。 1参赛队没有按规定,建立气密的临时风障。 每发现 1次,扣2分。 用风帘搭建临时风障,顶部和两帮要扎紧绑牢。 临时风障需要移动使用时,必须完全拆除。 临时风障用风帘和皮带条构建,从通风角度考虑,应具有相当的密封性, 1参赛队没有彻底探 查和检查矿内设施。 每发现 1处,扣 4分。 不可到达地区:遇到阻碍行进的一个或多个条件的区域,如密闭、煤柱间的不安全顶板、未熄灭的火情、水深过膝及冒顶区。 通路:与其它巷道、硐室和联络巷相连或不连接的入口、井口。 联络巷:一条连接两条通路的巷道。 污染:有烟;一氧化碳浓度大于 10ppm;甲烷浓度大于 1%;氧气浓度小于 %。 发现污染时,入口与联络巷都被认为已污染。 1)没有危险时,应到达区域没有全部到达。 2)参赛队没有对被污染的巷道或邻近的巷道进行探查。 参赛队应在第一个可通过的巷道进入被污染区或临近巷道; 被污染的巷道及邻近巷道已被封锁,应从邻近可到达的巷道进行探查。 3)参赛队在行进中遇到交叉口时,没有首先对污染的联络巷进行系统探查。 4)通过或没有成功探查可通向联络巷的入口。 探查下一巷道或交叉口时,在未探明前,参赛队不得继续前进,除非外面的巷道口 13 被堵塞。 第 6名队员在煤壁线上或以内,视为参赛队全部通过。 如果在一条可进入的联络巷发现污染,应先探查污染的巷道,然后,再探查其它联络巷。 5)在探查巷道时,没有按规定探查就进入第 2个联络巷内侧。 如联络巷是堵塞的,在未对该联络巷以外可到达区域进行探查前,第 6 名队员不 得进入下个交叉口内侧,同时,也不得探查这个联络巷的另一端。 如联络巷是交错的,应在两个联络巷同一侧(或左或右)确定下个交叉口。 6)参赛队没有采取措施,就探查不可到达区域。 对不可到达的区域,可不作探查,除非探查了所有可到达的区域,仍未找到遇险人员,或有爆炸性气体流到不可到达(未探查的)的区域。 如提供进入该区域的必要器材,采取抽水或支护等措施后,方可进入探查。 除非赛事需要,且已探查了所有可到达区域后,参赛队不必对密封墙里进行探查。 1参赛队在竞赛期间,采用了非官方提供的材料构筑通风设施(拆除或改变完好的风 桥)。 每发现 1次,扣 10 分。 1参赛队员数量不符合规定要求,每发现少 1人,扣 8分。 1参赛队在探查过程中,没有检查餐盒,每发现 1次,扣 2分。 队员可以检查饭盒,但离队长或第 6 号队员的距离应限制在 以内。 在不安全顶板下的餐盒可不去检查,除非队伍已进入了该区域。 1参赛队进入实际上不可通行的地区,每发现 1 人,扣 10 分。 1)不可通行地区:硐室、煤壁、工作面、淋水顶板等。 2)使用图例中注明结构的隔离设备或其他带电设备。 新建的通风设施只能与巷道、联络巷、入口或交叉口对角线垂直设置(用风障架或风帘布作为风障时,该风障只能从某一工作面或隔墙延伸到外部交叉口)。 1基地记录员,佩用氧气呼吸器工作。 每发现 1 次,扣 10 分。 记录员不得另设基地,使非呼吸性气体流经设置基地的位置。 1参赛队在前进或撤退时,为了争取时间,队员出现奔跑现象。 每发现 1人次,扣 4分。 (十)竞赛纪律 参赛队没有经裁判同意,与未授权人交谈获取竞赛信息,每发现 1次,扣5分。 隔墙和风障后的伤员,可通过呼叫将裁判提供的信息告诉参赛队,但不得向参赛队 14 提供非授权信息。 参赛队接受失去知觉的伤员提供的帮助。 每发现 1 人次,扣2分。 伤员自己坐起来或伸手配合参赛队抢救,失去知觉的伤员和救护队员交流等。 参赛队没有按照任务通知书要求,进行规范操作,扣 15 分。 15 四、有关说明和图例 (一)有关说明 16 17 18 19 20 图 5 最大探查范围 21 21 (二)矿图图例 图 例 含 义 说 明 永久风墙 风墙完整无损,封密的(无裂缝或泄漏的迹象) 永久风墙 (不完好) 告示牌上标明的情况应该在矿图上标示出来 临时风墙 该符号用于救护队所有新建的并完整无损的气密设施 临时风墙 (不完好) 告示牌上标明的情况应该在矿图上标示出来 密闭 如果密闭上有取样管、聚水器,或密闭已损坏,应在矿图中该 符号旁注明该设施情况 风门 可以用“ D”符号标明。 如果告示牌上注明风门的形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