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区中医院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成稿)规范医疗中医中内容摘要:

(1)经区划分法:两眼向前平视,经瞳孔中心做一水平线并延伸过内外眼角;再从瞳孔中心引此线的垂直线,并延伸过上下眼眶。 这样就成四个象限。 再在两侧分别引线,将每一象限分为两个相等区域。 即为八个相等区,也就是八个经区。 (2)穴区命名与定位:八个经区中,除上焦、中焦和下焦三穴区各占据一个经区外,其余五个经区,每个经区都平分为两个穴区,共计十三穴区,分别以中医脏腑命名。 各穴区名称为:一区:肺和大肠;二区:肾和膀胱;三区:上焦;四区:肝和胆; 五区:中焦,六区:心和小肠;七区:牌和胃;八区: 下焦。 眼针穴区的具体针刺点均在每一穴区的中间,眼眶外距离眼球一横指处。 其中。 眶上的刺激点在眉毛下缘,眶下刺激点约离眼眶边缘2分处。 共13个刺激点,被称为“眼周眶区穴”。 (3)功能与主治:眼针的每一穴区都代表其命名脏腑的功能,主治这一脏腑的病症。 其中三焦的功能和主治较传统的提法有所扩展。 上焦代表隔肌以上各脏器的功能,包括头面、上肢、胸背及心肺等; 中焦代表隔以下脐以上脏器的功能,包括腰背和上腹部;下焦代表脐以下脏腑功能,包括腰骶、盆腔、泌尿生殖系统及下肢等,当然也主治各代表脏器的疾病。 从已有经验看,眼针主要治疗功能性和疼痛性病症。 【器具药物】 【操作方法】 (1)取穴:眼针选穴有三种方法。 循经选穴:仔细观察眼部球结膜上各经区或穴区,凡有血管形态或色泽变化的,并在相应的脏腑器官有病变的,就取该穴。 看眼选穴:不论什么病,只依据经穴区内血管形态、色泽变化,凡变化明显者,即取该穴。 病位选穴:即依据经穴区所代表的脏腑区域,不管什么病,即在其代表穴区内针刺。 如中风偏瘫,因为上、下焦代表上、下肢,故可选此二穴区针刺即可。 选穴时可据病情取一侧或双侧。 (2)刺法:一般用32号半寸毫针。 进针前,先以左手指按压固定眼球,使眶内皮肤绷紧,右手持针,轻轻刺人。 可直刺或横刺。 直刺时达骨膜即可,不能过深;横刺为沿皮刺人,由经区边缘进针,不可超越所选的经区,针刺人以2~4分为宜。 进针后可略作提插捻转,动作要轻巧。 目的是使之得气,得气感通常为触电感、酸、麻及凉、热等。 留针时间一般为10~15分钟,可每隔5分钟运针l次,方法是以拇指甲轻刮针柄,或轻微捻转,幅度以不超过10度为宜。 【适应病症】 眼针主要用于中风(脑出血、脑梗塞等)偏瘫,以发病在3个月以内、肢体未出现变形者,效果最佳。 尚可用于头痛、牙痛、急性扭挫伤、坐骨神经痛、痛经、胃肠痉挛等治疗。 【注意事项】 眼针时要避免刺伤眼球。 在针刺左眼第八区及右眼第四区时,不能过深,以防误伤内毗动脉,造成出血。 眼睑肥厚,眼睑静脉明显或局部有病损的,应慎用眼针。 腕踝针法 【概述】 腕踝针法是在腕部或踝部特定部位针刺以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方法。 它是在经络学说中皮部理论的启示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正式推广应用于临床。 由于它取穴单一,操作简便,对机体损伤微小,具有安全而无针感的特点,加之对某些疾病确有效果,故颇为医生和病人的欢迎。 穴区 腕踝针穴区共十二个,其中腕部六个,踝部六个。 (1)腕部穴区:均在腕横纹上二横指环绕腕部一圈处。 从掌面尺侧至挠侧,再从背面挠侧至尺侧,依次为上1 、上2 、上3 、上4 、上5 、上6。 ①上1 :小指侧的尺骨缘前方二横指,按压有凹陷处。 主治:前额痛、眼病、鼻病、面神经瘫痪、前牙肿痛、咳喘、胃脘痛、心悸、失眠、癫痫。 ②上2 :相当于内关穴。 主治:颌下肿痛、后牙肿痛、胸闷痛。 ③上3 :桡动脉外侧,腕横纹上二横指,桡骨边缘处。 主治:高血压、胸痛。 ④上4 :手掌向内,在拇指侧挠骨缘背部,腕横纹上两横指处。 主治:头顶痛、耳病、颞下颌关节炎、肩周炎。 ⑤上5 :相当于外关穴。 主治:后颞部痛,上肢疼痛麻木瘫痪。 ⑤上6 :小指侧尺骨缘背部,腕横纹上二横指处。 主治:后头痛及脊柱(颈胸段)痛。 (2)踝部穴区:约在内外踝最高点上三横指一圈处,从跟腱内侧起向前转到外侧跟腱,依次为下下下下下下6。 ①下1 :跟腱内侧缘,内踝最高点上三横指处。 主治:上腹部痛、痛经、遗尿、足跟痛。 ②下2:内侧面中央,靠胫骨后缘处,内踝最高点上三横指。 主治:侧胁痛、腹部痛、过敏性结肠炎。 ③下3:腔骨前缘向前约1厘米,内踝最高点上三横指。 主治:膝关节内缘痛。 ④下4 :胫骨前缘与派腓前缘的中点,外踝最高点上三横指。 主治:下肢麻木、疼痛、瘫痪。 ⑤下5 :外侧面中央,靠腓骨后缘,外踝最高点上三横指。 主治:髓关节痛、踝关节扭伤。 ③下6:靠跟腱外缘处,外踝最高点上三横指。 主治:急慢性腰痛、坐骨神经痛。 上述穴区,以上3 和下3 较为少用。 【器具药物】 【操作方法】 (1)选穴配方:横隔线以上的病症选腕部穴点,横隔线以下的病症选踝部穴点。 如病症跨上下两分区,可同时取上、下穴区,如偏瘫可取上5 和下4 组方。 难以确定部位区域跨向的疾病,如失眠,可取左右两侧穴区。 可按每穴的主治具体选配。 (2)针法:。 体位不限,针踝部穴区,以卧位为佳。 常规消毒后,左手拇、食(示)指绷紧皮肤,右手拇指在下,食(示)、中指在上夹持针柄,针与皮肤成30度角,快速进人皮下。 然后轻捻针柄,使针体贴着皮肤浅层行进,以针下有松软感为宜。 病人如有酸、麻、沉、胀、痛等感觉,说明进针过深,宜将针退出,使针尖在皮下,重新平刺人更表浅处。 总之,不可出现得气感。 ,进针方向以朝病端为原则,如病症在指或趾,针尖朝下;如在头面腰膝,针尖朝上。 刚开始进针时,局部可稍感疼痛,待刺人后,应立即消失。 进针完毕,放开持针手指,针应自然垂倒并贴近皮肤。 腕踝针一般留针30分钟,不做提插捻转,隔日1次,急性病亦可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适应病症】 目前已用于50余种病症,它对疼痛性疾病如血管性头痛、腰扭伤、牙痛、痛经等止痛效果明显,对心律失常、面肌痉挛、面神经麻痹、哮喘、遗尿、癔症、中风偏瘫等也有一定效果。 【注意事项】 应注意的是,如穴区有较粗血管或进针疼痛明显者,可适当移动进针点位置,移点时,应沿纵线方向移,而不能向两旁移。 三棱针技术操作规程【目的】 三棱针古称锋针,三棱针刺法具有开窍泄热,活血祛瘀,疏经通络,治疗顽固性痹证的作用,既适用于实证和热证,也可用于寒实证。 常用于某些急症和慢性病,如昏厥、高热、中暑、中风闭证、急性咽喉肿痛,目赤红肿,顽癣、疖痈初起、扭挫伤、疳疾、痔疮、久痹、头痛、丹毒、指(趾)麻木等。 【用物准备】 治疗盘、三棱针、%碘伏、棉签、弯盘等。 【操作方法】 常用刺法有以下几种: 1. 腧穴点刺先在腧穴部位上下推按,使血聚集穴部,常规消毒皮肤、针尖后, cm,立即出针,轻轻按压针孔周围,使出血数滴,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止血,2. 刺络用三棱针缓慢地刺入已消毒的较细的浅静脉,使少量出血,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止血。 3. 散刺又叫豹纹刺,按不同疾病有两种不同刺法: 顽癣、疖肿初起(未化脓),严密消毒后可在四周刺出血。 扭伤、挫伤后局部瘀肿,在瘀肿局部消毒后如豹纹般散刺出血。 4. 挑刺左手按压施术部位的两侧,或夹起皮肤,使皮肤固定,右手持针,将经过严密消毒过的腧穴或反应点的表皮调破,使出血或流出粘液; cm左右深,将针身倾斜并使针尖轻轻提高,挑断皮下部分纤维组织,然后局部消毒,覆盖敷料。 【操作程序】 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配合。 2. 患者取合理体位,协助松开衣着,暴露施针部位,进行皮肤消毒。 3. 右手拇、食两指持住针柄,中指扶住针尖部,露出针尖1~2分许,以控制针刺深浅度,针刺时左手捏住指(趾)部,或夹持、舒张皮肤,右手持三棱针针刺,根据病情,选择相应刺法。 4. 在施针过程中,应观察患者面色、神情,询问有无不适反应,预防晕针。 5. 操作完毕后,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6.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 三棱针刺激颇强,治疗时须注意患者体位舒适,并须与医生配合,还须注意预防晕针。 2. 由于三棱针针刺后针孔较大,必须严密消毒,防止感染。 3. 点刺、散刺必须做到浅而快,切勿刺伤动脉、出血不宜过多,一般以数滴为宜。 4. 身体虚弱,气血两亏,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易止住的患者,不宜使用。 5. 每日或隔日针治1次,3~5次为一疗程。 急症也可每日治两次。 如治疗需出血较多者,每周治疗1~2次为宜。 皮内针法【概述】 皮内针法又称埋针法,它是将一种特制的针具留置于皮内或皮下,进行较长时间刺激的一种方法。 它是毫针留计法的发展,对提高某些疾病的临床效果有一定作用。 【器具药物】  目前用得较多的皮内针针具为颗粒式(麦粒式)和揿钉式两种。 以揿钉式更较方便而稳妥,故使用更广泛。 【操作方法】 由于皮内计要在皮内留置较长的时间,选取的穴位应该不妨碍人体正常的活动,故多选用耳穴。 具体操作有以下两法。 (1)颗粒型皮内针刺法:皮肤严格消毒后,以镊子夹住针柄,沿皮下将针斜刺人真皮内,~,再以长条胶布顺针身的进人方向粘贴固定。 本法多用于体穴或耳穴透穴时。 (2)揿针型皮内针刺法:皮肤严格消毒后,用镊子夹住针圈,对准穴位直压刺人,使针圈平附于皮肤上,再以小块胶布粘贴固定。 本法多用于耳穴。 埋针时间,据病情和气候而定,夏天不宜超过2日,冬天可3~4日。 【适应病症】 多用于易反复发作的病症,如神经性头痛、偏头痛、肋间神经痛、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胆绞痛、胃痛、心绞痛等。 也适宜于高血压、哮喘、月经不调、遗尿等慢性病症。 【注意事项】 皮内埋针一定要重视无菌消毒。 皮内针针具最好用一次性针具,或浸泡于75%乙醇中,临用时以消毒镊子夹出。 埋针后,如病人感觉刺痛或活动不便时,应取出重埋。 夏天埋针,因出汗多而易发生感染,埋针局部如有疼痛不适,即应取出火针法 【概述】 火针法,古代又称为焠刺,是将特制的针具用火烧红以后刺人一定的部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这一治法,在我国秦汉时代已经应用。 【器具药物】  火针针具针体较粗,现代多采用不锈钢制成。 分为两种。 一种用于单针刺,即为26号或27号毫针,长2~3寸,~1毫米。 其针柄上多用竹或骨质包裹,以避免烧灼时烫手。 另一种用于多针浅刺,针身比较细短,外形像皮肤针,头部装有3~9枚针,另有一根木质的柄。 【操作方法】 先根据病情选定穴位或部位,用2%碘酒消毒后,再用75%乙醇棉球脱碘。 有两种针刺方法。 (1)深刺:须用长针,以右手持针,左手固定穴位,将针在酒精灯上自针身向针尖逐渐烧红,对准穴位,迅速刺人,稍停,随即退出,然后用消毒棉球按揉针孔。 针刺时,须细心谨慎,动作要敏捷,一刺即达到所需深度。 ~(1~)之间。 (2)浅刺:多用装有木柄的多针针具,在酒精灯上烧红,轻轻地叩刺皮肤表面。 主要用于治疗面积较大的顽固性皮肤病,如神经性皮炎及牛皮癣等。 病变范围较小的,可用单针针具点刺。 【适应病症】 目前火针用得较多的病症为:风湿痛、淋巴结核、象度肿、神经性皮炎、痣、疣等。 【注意事项】使用火针深刺时,必须避开血管与内脏,以防发生不良后果。 浅刺时,叩刺力量不能太猛,不可忽轻忽重,须均匀、稀疏,这样才不致于发生随针剥脱表皮等事故。 皮肤针法【概述】皮肤针法是一种多针浅刺人体腧穴或特定部位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针刺法。 因为它的刺激轻微,又只局限在身体表面,适用于儿童病人,所以还被称为“小儿针”。 皮肤针法和其他针法不同点,除了刺得浅以外,叩刺的重点还着重在十二经线和皮部,不仅仅是穴位。 【器具药物】皮肤针的式样很多,有梅花针、七星针、罗汉针及电梅花针等。 临床最为实用的是市售的皮肤针具,其头部,一面为七根针分散组成的七星针,一面是五根针合在一起的梅花针,装有一根富有弹性的长针柄。 【操作方法】右手握针柄,用无名指和小指将针柄末端固定于手掌小鱼际处,拇指与无名指挟持针柄1/3处,食指压在针柄的上面。 这样可以充分依靠腕力操作。 叩刺时,要求针尖刺及皮肤表面时立即弹起。 每分钟叩刺100次左右。 叩刺的强度分轻、中、重三种,可根据不同体质、部位或病症进行选择。 (1)轻刺激:用较轻的腕力叩刺,仅使皮肤略有潮红。 适用于小儿或年老体弱者,头面部及虚症或病程较长的慢性病。 (2)中刺激:用略重的腕力叩刺,使局部皮肤潮红但不出血。 适于治疗一般常见病。 (1)重刺激:腕力重,针具高抬,节奏略慢进行叩刺,局部皮肤明显潮红并有微量出血。 多用于体质壮实者、局部压痛明显以及背、肩、臀部等肌肉丰厚的部位。 根据刺激强度和病情,皮肤针治疗可每日或隔日 1次,以 10~20次为一疗程。 皮肤针的叩刺部位分类的方法很多,为便于初学者掌握起见,我们只选择介绍三类,即整体叩刺部位、局部叩刺部位和腧穴叩刺部位。 其中腧穴叩刺部位,和其他穴位刺激法一样,根据病症选择穴位在穴区区域内叩刺即可。 另外两类部位如下:(1)整体叩刺部位:在背部脊柱两侧叩刺,一般分成三纵行:第一行距脊柱约1厘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