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莫能助国土资源部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内容摘要:

主化的要求,加强政府资源公共管理理论的研究,强化资源形势分析和资源战略研究。 依靠现代科技手段和技术方法构建国土资源管理体系与宏观决策支撑体系。 发展目标 建立相对完善的国土资源管理科学理论体系,在国土资源经济、法律和管理等方 面取得一批创新成果。 建成相对完善的国土资源技术标准体系和技术监督体系。 建立国土资源管理宏观调控指标体系、绩效评价与行政监控体系、辅助决策支持体系。 优先主题: 1 .国土资源公共管理理论和资源资产价值理论研究 开展资源经济、资源法学和资源管理等理论研究,完善我国资源公共管理理论体系。 以资源经济关系为重点,开展资源价值理论研究,完善资源定价和核算制度。 2 .国土资源技术政策和标准化 开展国土资源技术政策研究,为提高资源管理水平、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提供政策指南。 开展标准化工作战略研究,完善适应国土资源经济运 行,满足国土资源管理和协调市场秩序需求的技术标准体系。 开展认证认可、计量和质量工作,完善质量检验机构建设,在地质矿产监督检验测试、土地测量评价、海洋环境等领域新建一批部级质检中心。 3 .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研究 重点建立国土资源管理宏观调控指标体系、政府管理绩效评价与行政监控体系。 建设统一的信息化行政管理支撑平台、数字资源共享平台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管理辅助决策支持体系。 4 .国土资源发展战略研究 开展自然资源综合管理和国土规划战略研究,充分考虑资源、产业、生态、经济之间的关系,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开展全国土地 、油气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战略研究。 开展循环经济与国土资源管理、国土资源安全与预警系统、国土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研究等。 5 .国土资源政策与法律研究 开展征地制度改革、集体土地流转等政策与制度研究。 开展土地权利和不动产登记以及土地权属争议裁决等方面的立法研究。 开展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产业政策研究。 开展国外土地、矿业、法制比较研究。 开展资源性产品进出口政策研究。 (七)空间对地观测技术体系 发展思路:采取自主开发和引进相结合方式,总体跟进、重点突破,以实用化为导向,拓宽服务领域。 以应用技术研究为突破,力争在以土地资 源、矿产资源为主的国土资源调查与监测技术方面逐步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间的差距。 继续保持航空磁测技术世界领先水平,加快缩小航空重力、航空电磁等设备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发展目标:实现航空遥感调查从传统摄影方式向数字化发展的转变,推动成像光谱技术、微波遥感、小卫星遥感技术发展。 大力发展适应我国地形地貌特点的多参数、多参量、高精度航空物探技术,主要仪器设备和软件实现国产化和工程化应用,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整装的、实用的航空物探技术体系。 1 .遥感技术开发 开展高精度机载导航定位定向系统、激光雷达、数字成像 和高光谱遥感技术集成研究,推进航空遥感技术产业化。 全面参与国产资源卫星有关技术指标的确定、应用技术指标和标准制定。 开发和集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土资源遥感图像处理系统。 2 .遥感技术应用系统开发 开发资源发现遥感多要素信息提取与识别技术、多元遥感数据同化技术、高光谱矿物填图技术和矿化信息自动识别与定量提取技术。 开发遥感地表形变精确干涉测量技术与动态监测体系,建立遥感地质灾害隐患或诱发地质灾害分析评估模型。 开发矿山环境遥感监测技术系统。 3 .航空电磁测量技术 开发航磁矢量测量技术。 研制新一代集野外磁场测量和G PS定位于一体的数字化氦光泵高精度磁力仪、航空型高温超导磁力仪。 建立航空物探磁日变观测系统。 开展空间(低轨道)地球磁场测量,研究地球深部磁异常。 开展研制具有较大探测深度的时间域航空电磁测量系统。 4 .航空重力测量技术 在引进与消化吸收航空重力测量系统的基础上,自行研制开发用于资源勘查的航空重力测量系统。 开展航空重力测量方法、数据处理、解释方法技术及其在矿产资源和油气资源勘查、基础地质等领域的应用研究。 研制和开发航空重力梯度测量系统。 (八)地面及深部探测技术体系 发展思路:勘查地球物理技术重点向大探测深度、 多参数获取、轻便高效、经济实用的装备与技术方法发展。 勘查地球化学技术发展要把握国际应用地球化学动向,向服务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矿产勘查,以及地质环境的研究和治理转变。 分析测试技术重点加强环境分析技术、微区原位分析技术及现场分析技术。 钻探技术重点向技术方法多工艺性,技术装备多功能性,并向高度机械化、自动化、国际通用化发展。 发展目标:开发一批新型电法、电磁法和地震仪器,提高基础地质调查中综合物探技术的集成程度。 完善覆盖区多目标地球化学填图技术方法,提高地球化学勘查基础理论水平。 在有机污染物分析、金属有机化 合物分析、新矿物材料分析和微区分析方面形成一批新技术。 能源和固体矿产钻探技术水平总体上要接近国际上发达国家的水平,个别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 .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开发 自主开发高分辨、大探测深度的地面电法技术,改进和完善综合电磁信息采集系统。 开展电磁法综合信息参量的融合解释和精细探测原始创新研究。 开展三分量高温超导磁强计或传感器创新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 加快高精度重力仪、核磁共振找水仪自主研发。 开展三维高分辨率抗干扰多波列地震方法技术及层析成像技术研究,建立多波列、实用化、联合勘探技术体系。 建立物探资料的三 维物性反演及层析成像技术,建立地质-地球物理的三维可视化数字模型。 开发电(磁)法二维、三维反演方法技术,重磁立体填图方法技术。 开发任意形体重、磁位场计算和三维交互反演可视化技术。 推广重磁带地形三维反演方法、直流电法带地形二维反演等。 开展地温测量、电法区域调查方法研究。 2 .地球化学和分析测试技术开发 开展勘查地球化学异常定量评价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建立原生晕的成晕模型和数学模型和地球化学异常定量评价指标。 研究景观演化、覆盖物与含矿基岩之间的关系,建立元素在地表覆盖物中的三维地球化学分布模式。 开展砂岩型铀 矿等难识别类型或矿种地球化学勘查技术研究。 开展元素、化合物及天然放射性元素在地球表层系统层圈之间的迁移机制和行为研究。 发展有机污染物分析技术和金属有机化合物分析技术,建立形态、价态和有效态分析技术规范。 发展仪器联用技术。 开发多元素分析技术和现场分析技术。 提高现场分析仪器设备的现代化和集成化程度。 研制服务于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的标准物质。 加强元素地球化学、稀有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稳定同位素地质学和同位素年代学新技术研究。 3 .钻探技术开发 发展深孔冲击回转钻进技术,开发高效、大功率液动潜孔锤。 研制深孔绳索取心钻 探设备。 开展开采地热、煤层气等资源的钻探技术开发。 突破天然气水合物钻探、超深钻探、高精度定向钻探、节水环保钻探等方面技术难题,形成成套技术与设备。 开展极地、干热岩、核废料处置等极端条件下的钻探技术研究工作。 4 .海洋地质调查技术 开展适用于天然气水合物探测的高分辨多道地震探测技术、海底视像探测技术、水下多参量立体探测技术等。 开展用于深水油气探测的海洋重磁梯度测量技术、海底复杂地质条件的高精度油气地震采集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油气多目标勘探综合异常分析技术,无机及有机地球化学探测技术等。 (九)信息技术体系 发 展思路:以推动国土资源工作信息化为主要任务,发展以地理信息系统、航空航天遥感技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实时、准确、经济地获取各种空间信息技术的能力和分布式空间信息一体化描述、组织、存储、处理与发布的能力,力争在若干关键技术研究上有所突破。 发展目标:通过关键技术的研发,建立国土资源信息化技术体系,包括规模化的高效国土资源实时数据获取与动态监测技术体系,分布式国土资源数据管理与交换技术体系,国土资源信息应用与服务技术体系。 优先主题: 1 .国土资源调查系统信息化 开发集3S技术为一体多源 野外数据获取等高效、实用的野外信息采集和处理技术。 建立数字化国土资源调查技术与方法体系和标准体系,实现主流程信息化。 开发高分辨率遥感监测与地面调查集成的信息系统,实现对各种国土资源数据自动采集、处理、建库和动态更新的一体化管理。 2 .国土资源数据管理与交换 开展网络环境下分布式多源异构空间数据组织、管理、存储与集成技术研究,建立物理上分布、逻辑上集成的数据管理技术平台。 开发国土资源数据交换基础平台。 开展网络环境下分布式异构国土资源数据共享与远程调用技术研究,建立网络环境下多级国土资源数据同步更新技术平台。 3 .国土资源信息服务 开发国土资源信息目录、定位、搜索、导航技术,建立信息目录和检索系统。 开展国土资源信息的整合加工处理和数据挖掘技术研究。 开发基于Web服务的国土资源信息发布系统和基于静态空间数据模型的国土资源信息网上快速获取技术。 4 .电子政务 开展基于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平台环境下的政务管理系统集成与关键技术研究。 开展国土资源空间信息网格体系内的分布式节点空间信息网格智能服务引擎及其机制的关键技术研究。 (十)基础研究与科学前沿 发展思路:把握地球系统科学发展趋势,以高技术为依托,通过观测、研究和模拟相结 合,重视地球系统及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跨越自然与社会科学的界限,针对我国乃至全球面临的环境、资源、灾害等重大科学问题,加大原创性研究,提升我国地球科学研究水平。 发展目标:基础研究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提出一批新理论,争取在部分研究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应用基础研究强有力地支持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 优先主题: 1 .青藏高原深部作用过程与成矿 开展青藏高原深部各圈层的物质组成与物理化学性质研究,揭示青藏高原内部各圈层的岩石与矿物组成、地幔的地球化学不均一性、深部矿物物理与岩石物理、主要地球物理界面的物质含 义、地壳及岩石圈的年龄。 开展印 — 亚大陆碰撞带大规模成矿作用及碰撞 — 隆升作用及对矿床形成后的改造研究,建立大陆碰撞成矿理论框架。 2 .大陆边缘演化与资源环境效应 围绕大陆边缘的资源环境问题,开展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城市群和经济带地下空间利用与安全研究。 开展海岸带海水内侵与污染机理、海岸带地面沉降、海平面上升对海岸带持续管理的影响研究。 开展沿海经济带地球化学背景与“ 化学定时炸弹 ” 爆发预警研究。 开展中国边缘海的形成演化与资源环境效应研究。 3 .盆山边缘和造山带深部结构与油气 研究造山运动的动态过程和盆山 耦合机制,建立造山带演化模型和大陆动力学机制。 运用先进的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和方法,结合造山带变形和构造演化研究,揭示造山带深部结构,探寻深部被掩盖的含油气盆地,寻找构造变形与油气运移、富集和成藏规律。 4 .关键地质时期古生物研究与早期生命演化 以前寒武纪瓮安动物群、中生代燕辽生物群、热河生物群和关岭生物群等为重点,深化重大地质事件、重要生物群演替与环境变化之间关系的研究。 研究关键层段重大地层问题,建立各构造带的地层格架,恢复其地质演化历史。 研究冈瓦纳相石炭 — 二叠系的地层序列及其与特提斯相区的对比关系。 加强地质 历史重大转折期的同位素记录和生物协调发展研究。 5 .西南岩溶生态系统中元素地球化学循环 开展岩石圈、生物圈、水圈、大气圈界面上的物质循环、能量迁移研究,揭示元素在岩石 — 土壤 — 植被 — 水 — 大气之间的赋存、迁移的规律及其制约因素,以及与动物、植物和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 研究碳酸盐岩与非碳酸盐岩制约的生态系统中元素赋存、迁移特征和制约因素的差异,为西南岩溶石漠化的科学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6 .土地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 研究我国土地资源时空分布与演化规律,分析不同区域土地资源演变的机理与地球表层过程的关系。 围绕陆地表层人 为生态系统变化的过程、响应、功能演变与恢复等关键问题,揭示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的时空格局及其演变趋势,建立土地可持续利用监控系统。 四、重大科技计划 (一)土地可持续利用预警 目标:初步构建土地生态资产评估的理论与评估方法体系,建立中国土地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提出土地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主要内容:开展土地生态承载力理论研究,修正不同地区、不同土地类型生态生产力,建立土地生态承载力的评价模型。 开展土地生态资产的评估研究,探索土地生态资产价值的划分、评估方法和体系,初步构建土地生态 资产评估的理论体系。 开展土地生态系统的健康评价研究,重点探讨粮食主产区、生态脆弱区的土地生态服务功能和健康诊断评价,建立土地生态系统健康的诊断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 研究土地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的对策,为国家有关的土地利用、生态环境政策、法律和法规的制订提供科学依据。 开展重点地区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与预警,解决土地可持续利用预警评判标准和不同区域空间比较等关键问题。 开展土地生态功能提升的综合方法与技术指标,提出土地生态功能优化的途径和技术保障,进行土地生态功能提升的安全格局设计。 (二)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监测平台 目标:建立以航天、航空遥感为主的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监测信息获取技术,实现多源信息融合和互补、变化信息快速提取,构建监测指标体系和监测数据控制规范,形成完整的监测平台。 主要内容:开展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遥感监测的信息快速获取技术研究,实现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空间 — 属性信息数据的全数字化采集和传输。 开发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调查监测空间与属性数据、矢量与栅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