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变更开发利用方案内容摘要:
为上二叠统龙潭组, 为套海陆交替相含煤碎屑岩夹碳酸盐岩沉积。 岩性主要由灰色薄层至中厚层状泥岩、泥质粉砂岩、粉砂岩及细砂岩组成,夹十余层石灰岩、泥质灰岩,含煤 5— 7层 分别为 K1~ K7,是区内主要含煤地层。 可采煤层 二 层, 为 k6 及 k7煤层, 可采厚度为:。 2020 年该矿委托了 贵州省地矿局一一三地质大队 对 xx 县 xx 镇 xx 煤 进行资源储量核实工作并编制了《 xx 县 xx 镇 xx 煤 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同时通过了专家进行评审, 2020 黔西南州国土资源局年进行了备案,截止至2020 年 2 月止, xx煤矿占有 K K7煤层资源量总计为 1146 万吨。 其中,采空资源量 万吨,村寨及公路压煤 万吨,保有资源量 万吨(包括 333 资源量 万吨, 334。 资源量 万吨。 ) 本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 的关系 xx 煤矿 为 xx 县规划保留矿井之一,拟建生产规模 15万吨 /年 ,本区 无矿界重叠和矿权争议,符合 贵州省国土资源厅 规划 要求。 矿山由原井工开采方式变更为露天开采方式。 矿山本次只变更开采方式,矿区范围与开采标高不变。 (二)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矿区地质及构造特征 ( 1) 矿区地层 矿区内出露地层为下二叠统茅口组 (P2m);上二叠统龙潭组( P2l)及第四系 11 ( Q)。 现由老至新描述于下: 1)下二叠统茅口组 (P2m) 灰色中厚层块状灰夹白云岩 ,出露于矿区以北之外围。 厚度大于 100 米。 与上覆茅口组呈假整合接触。 2)龙潭组( P2l) 第一段( P2l1):下部为灰色、深灰色薄至中厚层泥灰岩、钙质页岩、粉砂质泥岩;深灰、灰黑色薄至中层状泥岩、炭质泥岩、粉砂质泥岩;含煤 3— 5层,其中 K7 煤层全区稳定可采,其于煤层均不可采。 上部为灰色、深灰色中至厚层状强硅化泥晶生物屑灰岩、粉砂质粘土岩、粉砂岩、等。 含煤 1— 5 层,均不可采,强硅化灰岩中见锑矿化,厚 52— 95米。 第二段( P2l2):灰色、深灰色薄至中层状泥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夹粘土岩、炭质粘土岩、硅质砂岩等。 含煤 2— 6层,其中 K6 煤层为全区稳定可采,其余煤层均不可采。 厚 171— 180 米。 第三段( P2l3):中下部为灰、灰绿、灰黄色中至厚层状含钙细粒长石岩屑砂岩、粉砂岩夹少量泥质粉砂岩泥岩;上部为深灰、灰黑色薄至中层泥岩、炭质泥岩夹煤线。 具水平层理,产植物类、腕足类等化石。 未见顶。 厚度大于 66 米。 3)第四系( Q) 主要为泥质粉砂岩、砂页岩的风化残积与坡积堆积物不整合于各地层之上。 厚度 0— 10米。 ( 2)构造 工作区位于扬子准地台、六盘水断陷普安旋转构造变形带中部。 矿山则处于放马坪背斜中段北西翼,区内构造形态总体为一单斜构造,褶皱、断裂不发育,矿山地层总体倾向北西, 倾向 一般为 300320176。 ,倾角 3~ 7176。 ,为缓倾斜单斜岩层 ;矿区北东侧有 F1 断层通过。 F1断层走向北东,倾向北西,倾角 70176。 左右,断层性质为正断层。 矿区内次级构造不发育。 综上所述 ,确定该矿区的 构造 复杂程度为第一 类,即简单构造。 ( 3)煤层 矿区含煤地层为上二叠统龙潭组( P2l),可采煤层位于龙潭组第三段上部及第二段下部,由上至下为 K K7 煤层。 煤层产状与地层产状一致,倾向北西,平均倾角为 4176。 ,为缓倾斜单斜煤层,各煤层特征如下: 12 1) K6 煤层 煤层厚 — ,平均厚 米 , 煤层结构单一, K6 煤 层距龙潭组第二段底部约 10— 15 米 ,顶板为泥质粉砂岩,底板为粘土岩。 煤层层位、厚度稳定 ,对比可靠 ,为区域可采煤层。 资源 /储量估算厚度采用。 2) K7煤层 煤层厚 — , 平均厚 , 煤层结构单一, 顶板为泥质粉砂岩,底板为粘土岩。 K7 距 K6 煤层约 23— 28m,一般为 25 米 ,煤层层位、厚度较稳定 ,对比较可靠 ,为区域可采煤层。 资源 /储量估算厚度采用。 表 321 可采煤层主要特征 煤层 编号 煤层厚度 (m) 平均 倾角 (176。 ) 层间距 ( m) 煤层 结构 稳 定 性 容重 (t/m3) 顶、底板岩性 顶板 底板 K6 ~ 4 23 ~ 28 25 较简单 稳定 泥质粉砂 岩 粘土岩 K7 4 较简 单 稳定 泥质粉砂 岩 粘土岩 ( 4)煤质 宏观煤岩特征一般呈黑色、灰黑色 ,油脂光泽或玻璃光泽 ,具不明显的条带状结构。 常见团粒、星散状、薄膜状、条带状黄铁矿和细脉状方解石,质坚硬,断口平整或呈贝壳状,条痕为灰黑色,地表风化多呈粉沫状。 煤岩显微结构为明显的条带状,煤中矿物主要有黄铁矿、 石英、方解石。 煤中矿物杂质变化较大,通常黄铁矿呈 0015— 细粒状 ,石英呈 — 粒状 ,细脉状分布 ,多为同生易选矿物。 方解石为后生易选矿物。 煤的成因类型属陆植无烟煤。 煤岩类型属半亮型和半暗型,变质程度已达无烟煤阶段。 本矿段煤层为低灰 中硫煤,煤类为无烟煤,是很好的动力用煤和民用燃料。 根据《贵州省 xx县放马坪 xx煤矿生产地质报告》提供的煤质分析结果分别为: K7 煤层 :水份 % ,灰份 % ,挥发份 % ,全硫 %,发热量/ Kg。 K6 煤层 :水份 % ,灰份 % ,挥发份 % ,全硫 %,发热量/ Kg。 13 表 3- 2- 2 可采煤层原煤煤质特征表 煤层 编号 煤样 全水分 Mar(%) 灰分 Ad(%) 挥发分 Vdaf(%) 全硫 (%) 高位发热量 (MJ/kg) 牌号 K6 原煤 WY K6 原煤 WY 国家标准批准发布公告 2020年第 6号 (总第 161号 ):GB/T 152241 — 2020《煤炭质量分级第 1 部分 :灰分》、 GB/T 152242 — 2020《煤炭质量分级第 2 部分 :硫分》、 GB/T 152243 — 2020《煤炭质量分级第 3 部分 :发热量》于 2020 年 9月 26 日发布 ,于 2020 年 2月 1日实施。 确定矿区内各可采煤层属低 ~ 中灰、中高硫、低挥发分、特高高热值优质无烟煤,主要用于电厂用煤和化工用煤。 ( 5)其它有益矿物 xx 镇 xx 煤矿矿种单一,目前未见共(伴)生有用组分。 矿区有开发价值的矿种仅为煤,暂不存在共(伴)生有用组分的利用。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 1)水文地质条件 1)区域水文地质概况 区内岩性主要由上二叠统龙潭组第一段、第二段泥岩、泥质粉砂岩、砂岩、粘土岩、灰岩等组成。 尽管砂岩、灰岩为含水层,但因大量的粉砂质泥岩、泥岩、粘土岩相间隔,总体分析,富水性较弱,地下水主要为层间水及裂隙水,水量较小;灰岩中含岩溶裂隙水,富水性较好。 地下水流向与地表水流向基本一致,为由南向北迳流。 第四纪主要为泥质粉砂岩、砂页岩的风化残积与坡积堆积物,厚度 10 米左右,透水性强,含水性中等,主要受大气降水的控制。 矿井充水主要有大气降水和老窑积水,矿区内老窑较多,因此老窑积水多 ,易发生透水事故,须有防透水措施。 裂隙水会随大气降水增大而增加,一般随着开采深度增加,水量愈来愈大。 2) 含、隔水地层 ①含水层 区内岩性由上二叠统龙潭组第一段、第二段泥岩、泥质粉砂岩、砂岩、粘土 14 岩、灰岩等组成。 其中的灰岩砂岩富水性强,为相对含水层。 ②相对隔水层 上二叠统龙潭组地层中的泥岩、粘土岩、粉砂质粘土岩,含水性、透水性弱,为相对弱含水层。 其中的页岩、粘土岩为相对隔水层。 3)矿床充水因素分析 矿区范围内出露地层主要为上二叠统龙潭组,地下水赋存于风化带及灰岩、碎屑岩的孔(裂)隙中,为孔(裂)隙水及岩 溶水,沿岩层倾向径流,在地势低洼及压力减小处以泉点的形式排泄。 矿区内地层节理裂隙较发育,大气降水为主要补给源,大气降水通过基岩裂隙经短途径流后,向地势低洼的沟谷排出补给地下水。 对矿区煤炭开采影响较大的是龙潭组内以前的老窑、小煤矿采空积水和岩溶裂隙水。 综上所述,本区水文地质条件简单。 ( 2)工程地质条件 该区工程地质岩组按抗压程度及完整性划分为三类。 即硬质岩组,软质岩组及松散岩组。 硬质岩组:上二叠统龙潭组( P2l)第一段、第二段中的灰岩、硅质砂岩,力学强度高,抗风化能力强。 软质岩组:龙潭组( P2l) 第一段、第二段中的粘土岩、泥岩、泥质粉砂岩夹煤层,力学性质差,抗风化能力弱。 松散岩组:第四系残坡积物,为黄~土褐色坡、残积粘土、亚粘土夹碎石,厚 0~ 10m。 分布于基岩表层 及地势低凹处 ,质地松散,孔隙度大,稳定性差。 矿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软质岩夹较坚硬岩岩层,力学性质差,工程地质条件较差。 ( 3)其他开采技术条件 1)顶底板情况 K6 煤层顶板为泥质粉砂岩,底板为粘土岩。 底板稳定性差,底板易产生底鼓。 K7 煤层 顶板为泥质粉砂岩,底板为粘土岩,底板稳定性差,底板易产生底鼓。 15 2)矿井瓦斯 根据贵州动能煤炭技术 发展服务有限公司二 0 一一年提交的 xx 县 xx镇 煤矿《矿井瓦斯等级和二氧化碳涌出量鉴定》报告书,矿井相对瓦斯涌出量为 ,二氧化碳相对涌出量为 m3/t,矿井瓦斯等级为低瓦斯矿井。 上年度瓦斯等级鉴定为低瓦斯矿井, 由于矿井瓦斯资料较少,矿井在今后建设过程中应该加强瓦斯地质工作,同时加强矿井瓦斯防治工作。 3) 煤尘爆炸性 根据贵州省煤田地质局实验室 2020 年 6 月提交的 xx 县 xx 镇煤矿 K6 煤层的《煤尘爆炸性鉴定报告》, K6 煤层煤尘无爆炸危险性。 K7 煤层未作鉴定,建议业主尽快补作 K7 煤层的煤尘爆炸性 鉴定报告, K7 煤层未作鉴定之前矿井 K7煤层按有爆炸性煤层进行设计,矿井按 有 煤尘无爆炸性 进行设计。 4) 煤层自然发火倾向性 矿井未提供矿井各煤层的煤层自燃发火倾向等级鉴定,建议业主尽快补作矿井各煤层的煤层自燃发火倾向等级鉴定,矿井未补作之前,矿井按容易发火煤层进行设计。 5) 煤与瓦斯突出 贵州省煤炭管理局文件(黔煤生产字【 2020】 296 号)关于对《关于转报 xx县 xx 煤矿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鉴定报告 的报告》的批复, xx煤矿 K6 煤层鉴定范围( +1540 以上的 K6 煤层)内无突出危险性。 K7 煤层未作鉴定, 根据贵州 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贵州煤矿安全监察局、贵州省煤炭管理局文件(黔安监管办字[ 2020] 345 号)――关于加强煤矿建设项目煤与瓦斯突出防治工作的意见的精神, xx 县在煤与瓦斯突出矿区与突出危险矿区列表之内, 故矿井按煤与瓦斯突出矿井进行设计和管理。 6)地温 xx 煤矿属地温正常型矿井,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区内从未发生过地温异常现象。 7) 冲击地压 地质报告未提供冲击地压的相关资料,尚未有发生冲击地压的情况。 但随着开采 标高 的加大,矿井深部开采时局部有遇冲击地压的可能。 设计利用矿产资源储量 16 根据 黔西南州国土资源 局文件(州国土资备【 2020】 11 号)关于《 xx 县昱樟 等 34 个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备案的通知及《贵州省 xx 县 xx镇 xx煤矿 资源 /储量核实报告》审查意见; 截止至 2020 年 2月止, xx煤矿占有 K K7煤层资源量总计为 1146 万吨。 其中,采空资源量 万吨,村寨及公路压煤 万吨,保有资源量 万吨(包括 333 资源量 万吨,334。 资源量 万吨。 ) 说明,根据 xx 县国土资源局的关于 xxxx 镇 xx 煤矿的情况说明, xxxx 镇xx煤矿从 2020 年至今因政策原因一直处于技改扩能 状态,矿井未进行生产, 矿井建井中巷道出煤量为。 因此 本次设计利用资源量为 K K7煤层资源量总计为 ( ) = 万吨。 其中,采空资源量 ( + )=,村寨及公路压煤 万吨,保有资源量 ( - ) =万吨(包括 333 资源量 万吨, 334。 资源量 万吨)。 对地质勘查报告的评述 1)以往地质工作 2020 年五月贵州工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对该矿进行了地质简测工作,并提交了《贵州省 xx 县放马坪 xx 煤矿生产地质报告》。 根 据委托方及当时矿管机 关要求,未交审批机关审批,只是内部对报告进行了评审,经内部审查后得出如下结论: 主采煤层为 K7 煤层,煤层顶板为泥质粉砂岩、粉砂岩,均较稳定,底板为粘土岩,可塑性、膨胀性较强。 构造复杂程度为简单构造类型。 煤矿充水因素有顶底板裂隙水和老窑积水。 矿井内煤层无夹矸,较稳定,煤类为无烟煤,属低灰高硫煤。 本次未进行工程系统揭露、系统采样、化验等工作,对水文、瓦斯的工作也不够,所用资料为矿方提供,并参照邻近矿点进行对比,力求真实、客观。 ( 2)《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的评述 1)基本查明矿区地层层序、分布特征,含煤地层层位、岩性、厚度、含煤 17 程度及其。煤矿变更开发利用方案
相关推荐
补模具。 第 11 条检查热补模具,试送电源。 五、操作顺序 第 l2条清理电缆卫生。 第 13条查找故障点。 第 14条修理作业。 第 15条硫化热补或冷补。 第 16条试验。 第 17条登记入库。 六、正常操作 第 l8条升井维修的电缆,首先应清理电缆卫生,并用仪表或测试台找出故障点 并标出故障点部位。 第 19条需修补的电缆,凡是断线或芯线铜丝折断 %15 以上时必须用冷压方法重新连接芯线
滤机安装 ................................251 带式压滤机安装 ...........................................253 30 转筒式干燥机安装工程 .....................................257 31 浓缩设备安装工程 ....................................
第 19条 巡回检查的内容为: 1.备紧固件及防松装置应齐全,无松动。 2.各发热部位的温度不超限(滑动轴承不大于 65℃ 、滚动轴承不 于 75℃,电机温度不 大于规定温度),强迫涧滑油泵站系统工作应正常。 3.盘根松紧应适度(不进气、滴水不成线)。 ˉ 4.电动机、水泵无异状、异响或异震。 5.电流、电压波动在规定范围内。 - 26 6.压力表,真空表指示正常。 第 20条
燃性材料作炮眼封泥。 无封泥、封泥不足或不实的炮眼严禁爆破;严禁裸露爆破。 第 10条 必须使用取得煤矿矿用产品安全标志的发爆器和符合规定的爆破母线进行爆破,严禁采用其他方法起爆。 第 11条 装填炮眼与打眼的距离不得小于 20米,在装填炮眼地点附近 20米范围内不得从事其他 任何工作;在有电钻电缆的地段严禁装填炮眼。 第 12条 采煤工作面一般应一次装药一次起爆;也可分组装药
等先进采煤国家一般都设有专业研究机构,从人才到研究经费都有可靠保证。 我国公益性、前瞻性、基础性、共性关键技术装备等安全科学技术研究,科研资金投入、人才建设、科研基地建设等环节还很薄弱。 国家虽有支持煤矿安全科研经费投入,但还远远不能满足煤矿安全科技发展的实际需求。 原有的安全生产技术研究机构,因转制为企业无力顾及社会公益性研究。 煤矿瓦斯利用面临技术、装备、人才 等许多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