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化厂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内容摘要:

换测完全炉。 3) 测完要及时把测温孔盖好,做好记录,算出机、焦两侧的平均温度指出蓄热室最高最低温度,记录上账,当接近温度极限时,应增加测温次数。 4) 测温时发现个别过高,过低有串漏下火等现象应检查原因及时处理。 小烟道温度的测量: 1) 小烟道温度检查 蓄热室的热交换情况是否良好,并能发现炉体不严密造成的漏火、下火情况。 2) 将缠好的石棉绳的玻璃温度计插入下降气流废气盘测孔内 250—— 300MM 深处,全炉必须一致,交换前 10 分钟按插入顺序开始迅速准确读出温度值。 3) 为了减少误差,读数时不应拔出石棉绳,只拔出温度计。 4) 测完计算每侧平均温度并上帐,小烟道温度不超过 450℃,最低不超过 250℃,分烟道不超过 400℃,发现高低温,下火吸力不好等现象要检查分析原因及时处理。 炉顶空间温度的测量 1) 选取结焦时间和炉温都正常的炭化室,在其结焦周期 2/3 时,换上带 眼炉盖,用长 米,温度不低于 1000℃的热电偶垂直插入装煤孔至顶空间位置, 15 分钟后用毫伏计测量。 2) 如需要考察整个结焦时间的空间温度变化,可在装煤后立即插入热电偶,直至测到出焦前半小时为止,每次测完后应将热电偶拔出。 焦饼中心温度的测量 1) 选择炉温和结焦时间正常的炉室。 测温火道数 不合格火道数 考核火道数 K横 = JH/ZYC01 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第 13 页 共 89 页 2) 准备好测焦饼中心温度管,带眼炉盖和管帽,测点位置在管内 米、 、 米处。 3) 装完煤后,将管分别插入带孔炉盖盖好管帽,插下焦饼中心温度管,使其贴着炉盖,用黄泥封好炉盖。 4) 装煤后 2小时,结焦中期和推焦前半小时测量 两边燃烧室横排温度。 5) 推焦前 4小时开始测量,每半小时测量一次,推焦前 30分钟测量最后一次。 测量各焦饼中心管距炭化室 600 ㎜, 1900 ㎜和 3200 ㎜上、中、下三点温度。 6) 测完焦饼后,推焦前半小时关闭翻板,拉开上升管盖,然后拔出焦饼中心温度管,垂直放好备用。 7) 在出焦时应观察焦饼的成熟情况,并负责取焦样送化验室做焦质分析,并将原料配比,装煤比,煤质水分,焦质分析结果,焦饼温度、煤线、焦线等数据按规定记录填写。 焦饼中心温度计算公式: T 中心 =( T 机上 +T 机中 +T 机下 +T 焦上 +T 焦中 +T 焦下 ) /6 8) 焦炭推出后,测炭化 室墙面温度,测量点上部是火道跨越口处,测量顺序是从上到下测两面炉墙,上、中、下三点要成一条直线,测点应避开有石墨的地方。 9) 测量结束后,对本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做出结论,并记录上帐,以指示加热制度的指定或修订。 冷却温度的测量 1) 在焦炉正常操作和加热制度稳定的情况下,选择 9个相邻的燃烧室,分别在机焦侧,在标准火道下降气流进行测量。 2) 整个测量过程中禁止改变煤气加热量,烟道吸力,进风口开度以及提前火延长推焦等现象。 3) 看火孔只许在测量时打开,每次测量后立即盖严,一个人测一个火道温度,机焦侧全部测完不能 超过 2 个交换。 4) 换向后一分钟测第二次,以后每隔一分钟测一次,直到下次交换前 3分钟为止。 5) 将测量数据分别算出 9个燃烧室机焦侧换向后每分钟的平均温度和换向后 20秒的平均温度,并算出与 20 秒的温度之差值。 然后画出冷却曲线,确定新的直行温度校正值。 6) 当结焦时间改变 1 小时以上,并时间较长时,当配煤比变化比较大以及加热制度有较大变化时,要随时重新测量冷却温度,焦饼中心温度和炉顶空间温度等。 W 曲线的测量 JH/ZYC01 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第 14 页 共 89 页 1) 装煤后第一个交换开始测量炭化室两侧的燃烧室一排的机侧标准火道和另一排焦侧标准火道,交换后 10 分钟开 测。 2) 根据测量温度和测量时间,绘出 W 曲线。 3) 由曲线分析炉体传热和结焦情况。 蓄热室顶部吸力测量与调节: 1) 选择炉体状况较好 ,对全炉有充分代表性的做标准蓄热室,一般要求具备以下条件: a) 相应 的燃烧系统阻力正常,吸力稳定。 b) 横排 温度曲线较好,空气过剩系数正常。 c) 蓄热 室无漏火、下火现象。 d) 尽可 能位于中部区。 e) 与标 准蓄热室有关的炭化室不要处于装煤后初期或推焦前期。 2) 测量 过程中,加热制度应保持稳定不变。 尽可能在检修期间测调吸力,炉顶看火孔盖,装煤口盖,上开管盖应关闭。 3) 检查 并测量记录,全炉各蓄热室的废气翻 板开度,进风口开度,铊杆提起高度,并注意检查蓄热封墙和废气盘两叉口严密情况。 4) 按仪 表规程验好斜型型压计,吹气检查测压管是否畅通,是否严密。 5) 将微 压计负端标准蓄热室的测压管,正端接其它蓄热室测压管。 6) 交换 后 5 分钟开始测量,逐个接通各被测蓄热室的测压管,插管接头四周应严密,胶管不能折叠。 7) 微压 计标出数即各蓄热室与标准蓄热室的压力差,当仪表液柱低于零点表示被测量的吸力大于标准蓄热室,仪表上液柱高于零点则相反。 8) 上升 气流吸力以符合炉温加热正常为准则,机焦侧 蓄热室顶部及力与标准蓄热室顶部吸力比较,上升气流不得超过177。 2pa下降气流不得超过177。 3pa 达不到要求分析原因处理,并将测量结果记录完好。 9) 全炉 吸力测量后,参照温度变化和火焰燃烧,过剩空气系数等情况进行调节,调节时应考虑上升和下降之间相邻蓄热室之间的吸力的相应关系。 10) 开、 关废气翻板调节蓄热室顶部下降气流吸力,调节废气盘进风口尺寸,调整上升气流蓄热室顶部吸力。 蓄 热室阻力测量 1) 将检 验好的微压计正端与蓄热室相连,负端与人烟道测压孔相连,两管垂直于气流方向同时插入。 JH/ZYC01 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第 15 页 共 89 页 2) 交换 后 5 分钟从交换机端开始测上升,下降时每个蓄热室的小烟道与蓄热室顶部之间在的压力差 P,该压 力差即为蓄热室阻力,边疆四个交换测完。 3) 测完 做好记录。 燃 烧系统五点压力测量: 1) 按规 3 台微压计检验准确,并用三通管互相校正,应没有误差或找出差值,并准备好连接管和插入管。 2) 将两 个标准蓄热室机焦侧分别进行,但该炭化室应处结焦中期。 3) 将两 台微压计的正端管分别插入两个标准的蓄热室顶部,炉顶微压计正确插入该两蓄热室同一系统燃烧室同侧的标准测温火道内。 4) 将微 压计调好后分别接好各测压管,设专人联系,在换向后 5 分钟,同时五点开始测量,测上升气流蓄热室与下降气流蓄热室吸力差,测量完毕,换算出各点压力,绘制成 五点压力曲线图,并记录当时的加热制度,注明时间、人员等。 看 火孔压力的测量: 1) 校验 好微压剂,准备 Dg15mm 长 150mm 下端带盖的铁管以及胶管。 2) 选择 加热制度正常,在不出炉或检修时进行测量。 3) 将胶 管一端与铁管连好,另一端与斜型压力计的负端相连,检查各接头和胶管严密不漏,交换后五分钟将交换测完全炉,测完后做好记录。 炭 化室底部压力测量: 1) 事前 检查吸力气管正下方的炭化室炉门下部,有无测压孔,何时出焦,并校验好压力表。 2) 装煤 后将 Dg15mm 长 900mm 头部末端用石棉绳堵严的铁管插入 炭化室内,插入深度为700mm。 3) 出焦 前 2小时测量每隔半小时测一次(共测四次),最后一次为推焦前半个小时,测时派专人看管,不许打开上升管盖,并检查高压氨水是否半严。 4) 将测 压用铁条钎子透通,直至黄烟外冒,然后用胶管与测压表相连接。 5) 当集 气管压力稳定在规定范围时与炉台联系,上下同时读数,连测三次求平均值。 6) 推焦 半小时,变动集气管压力不得少于三次,其中必须有一次使炭化室底部压力为负值,每变动一次集气管压力上下同时读数三次,当压力低于 5pa 时,应将集气管压力提高,再使底部压力回 5pa,并记录此时集气管压力,即为集气 管保持的最低压力。 7) 如人 工调节压力时,注意不要将集气管番板关死或全开。 JH/ZYC01 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第 16 页 共 89 页 8) 测完 拔出管后,用丝堵堵严炉门测压孔。 9) 整理 好测量数据记录上账。 横 管阻力的测量: 1) 每次 测完蓄热室顶部吸力后测定一次。 2) 交换 后五分钟,开始测量上升气流横管,先读管绝对压力(末端压力),然后再测其阻力。 3) 测完 后,对测量结果进行记录分析处理。 空 气过剩系统的测量: 1) 每次 测完蓄热室顶部吸力后测完一次。 2) 从上 升气流立火道,下降气流废气盘及分烟道分别取样。 3) 取样 管分别为Φ 15长 ,Φ 8长 250MM,Φ 8 长。 4) 取样 时先将样器内空气赶出用废气冲两次后再取样。 5) 奥氏 废气分析仪分析废气中 CO2, O2, CO 体积百分数用空气过剩系数公式计算出空气过剩系数α值。 调节操作 更换 煤气支管加减旋塞: 1) 在下降气流时进行,准备好消防器材,防毒面具及新加减旋塞。 2) 卸下旧加减旋塞,用棉丝临时堵严煤气支管出口,防止煤气外泄。 3) 清 理好法兰盘杂物及旧垫。 4) 迅 速换好新垫片及加减旋塞。 5) 检 查泄漏状况及旋塞开度是否正确。 6) 改为上升时立即到炉顶检查立火道火焰燃烧是否正常。 7) 做 好更换纪录。 更换煤气支管孔板。 1) 关 闭更换号加减考克,脸不能对着更换位置,松开板盒盖顶螺丝,卸下门拴,打开小门,抽出旧孔板,测量其直径并和原尺寸核对。 2) 将 量好尺寸的新孔板加弹簧夹插正,盖好孔板盒门,上紧螺丝。 3) 打 开加减考克试漏,并记录好更换孔板尺寸,日期,更换者。 更换煤气喷嘴 1) 将量好尺寸的喷嘴,摆到应更换的立火道小支管旁。 2) 在下降气流中进行,脸部视线应偏斜,卸下小管横向丝堵,用钉子搬子插入旧嘴刀JH/ZYC01 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第 17 页 共 89 页 槽内,卡牢卸下,并装上新喷嘴,注意拧紧然后上丝堵,上升气流时试漏。 3) 将换 下的喷嘴孔径和原孔径尺寸核对,记录更换 尺寸,日期和更换者。 变 更结焦时间的调节操作 1) 根 据延长结焦时间,确定相应的标准温度,变更加热制度,在减少煤气流量时,主管压力不得低于 700Pa,当支管压力过低时,可关加减考克,换较小孔板进行调节。 2) 个别 燃烧室结焦时间延长,应适当减少相邻燃烧室的煤气量和空气量,若温度过高可以关小加减考克或更换较小孔板临时处理,要注意温度变化,保证相邻的炭化室正常出焦。 3) 缩短结焦时间增加煤气时等操作与延长结焦时间情况相反。 4) 缩短结焦时间或延长结焦时间的幅度 a) 缩短结焦时间幅度: 结焦时间( h) 24 2024 1820 18 每昼夜允许缩短时间 (h) 3 2 1 b) 延长结焦时间幅度: 结焦时间( h) < 20 2024 > 24 每昼夜允许缩短时间 (h) 2 3 4 特殊操作 遇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立即停止加热: 1) 机停止运转或煤气主管压力低于 500 Pa 时。 2) 管道损坏而影响安全操作时。 3) 系统发生故障,无法保证必要的吸力时。 4) 划或其他事故而造成长时间停止出焦时。 5) 交换设备发生事故并在短时期不能修复而影响正常交换时。 停止加热步骤 1) 立即用交换机进行 1/2 交换,将 交换机考克关闭,如果同时停电,先切断电源,液压交换机应由一人根据交换方向压电磁阀芯,另一人手压手动泵进行交换。 2) 适当关小机焦侧分烟道翻板,减小分烟道吸力,使蓄热室顶部吸力较正常小 1020Pa,并根据情况关小总烟道翻板。 3) 停止加热时应关闭加减考克。 4) 停止加热时间较长时,将废气瓣进风口用石棉板盖上。 JH/ZYC01 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第 18 页 共 89 页 5) 停止加热时间较长时, 1 小时交换废气砣一次,加减考克没有关严时,严禁将交换考克打开。 6) 停止推焦如由空炉应装完煤。 7) 如停止加热时间较长时,系统压力较低时,应关闭煤气总管进口阀。 恢复加热煤气条件 焦 炉加热的故障已经排除并且煤气总管压力恢复到 2500Pa 以上时,并与调度取得同意后,按照规定步骤向炉内送煤气恢复加热。 送煤气操作步骤 : 1) 将管内的积水放净,水封槽保持满流,打开总管进口阀和压力翻板。 2) 如煤气管道曾出现负压现象,必须先用蒸汽吹扫,做爆炸实验,合格后方可送煤气,如无蒸汽又必须及时送煤气时,可在调度或车间领导同意下,用煤气赶空气,打开煤气管道上的放散管,取样做爆炸实验合格后方可送煤气。 3) 将各进风口开度吸力恢复到正常状态 4) 专人看压力,送煤气过程中主管压力低于 1000Pa 应停止送煤气。 5) 检查交换机是否处 于正常加热状态,然后以管道末端开始逐个打开上升气流加减考克,两。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