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铁技术操作规程内容摘要:

高富氧状态下,保证送风系统的密闭性,防止发生烧穿事故。 风口调整: 一般情况下,风口应求等径、等长、全开,变动风口的长度、斜度、直径,由车间主任报技术厂长决定。 由于风口破损,漏水多,需临时堵风口时,由车间主任报技术厂长决定。 由于炉况长期不顺,大量减风操作,停风将风口加套或堵风口时,由车间主任报技术厂长决定。 连续两次坐料,应停风堵风口,工长汇报车间主 任决定。 外界条件恶化或原燃料供应紧张、限产等情况,造成炉况较长时间不顺,经技术厂长批准,可适当缩小风口面积和堵风口,外界条件趋于正常时,炉内下料情况和料柱透气性好转,需要加风时,可逐步打开风口。 编号: RG/QF031 版次: B/0 第 14 页 共 121 页 造渣制度 造渣制度是指根据原燃料条件(主要是含硫量)和生铁成分要求,选择合适的炉渣成分和碱度。 适宜的造渣制度要满足以下要求: 有利于获得充足稳定的炉缸温度。 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和稳定性。 具有良好的脱硫能力。 有利于保护炉衬,维护合理炉型。 一般来说: 炼铸造生铁时: CaO/SiO2 177。 炼炼钢生铁时: CaO/SiO2 177。 控制适宜炉渣中 MgO,以改善炉渣的脱硫效率和流动性。 渣相的合理调节: 渣相的合理调节是保证高炉顺行,提高生铁质量的前提条件,日常生产中,应以终渣成分 R4作为调节依据。 控制适宜的镁铝比,保证炉渣具有良好的流动性。 Al2O3偏高时,镁铝比控制在上限;否则控制在下限。 当硫负荷较高时( ≥ ),碱度控制在上限,保证 Ls≥ 35。 当炉温选择在上限水平时,碱度宜控制在下限水平,有利于炉缸工作活跃。 高炉洗炉 : 洗炉方法分为两种,即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 保持充沛的炉温是洗炉的基础。 物理方法洗炉 发展边沿气流 —— 是利用边缘煤气流的能量,冲刷熔化炉墙粘结构。 此法对清洗软熔带以上区域比较有效。 在洗炉时,应注意调整焦炭负荷,提高炉温以获较好效果。 焦洗炉(热洗) —— 通过提高炉缸和炉身下部温度以熔化粘结物,但必须降低炉渣碱度,此法对处理软熔带及以下部位粘结物或堆积物比较有效。 在实施时,应注意防止冷却设备破损。 化学方法洗炉 本法主要是改变炉渣化学成分,使其具有熔点低,流动性好的特点,来洗高炉中下部粘结物和堆积物。 A、均热炉渣 —— 利用含 FeO 及其形成的铁质硅酸盐造成高 FeO 的初终渣,以此清洗石墨碳造成的炉缸堆积。 B、轧钢皮 —— 其作用机理与均热炉渣相似,但效果较差。 C、锰矿洗炉 —— MnO 改善初终渣的流动性,对清洗粘结物和炉缸石墨碳沉积比较有效。 D、莹石洗炉 —— 利用 CaF2降低炉渣熔点,改善炉渣流动性,清洗粘结物,此法易影响炉体寿命,故要谨慎。 E、降低炉渣碱度 —— 在保证生铁质量的前提下,适当降低炉渣碱度,来改善生铁流动 编号: RG/QF031 版次: B/0 第 15 页 共 121 页 性,有利于清洗炉缸下部石墨碳堆积。 上述方法洗炉,均应减轻焦炭负荷,并密切注意炉体冷却 设备水温变化,以免过度,损坏砖体。 热制度 热制度是指在一定冶炼条件和铁种要求下, 炉缸应具有一定温度水平,选择合理的热制度,是保证高炉顺行的基础。 热制度的选择: 根据生产铁种的需要,选择生铁含 Si 量在经济合理的水平。 根据原燃料条件,选择生铁含 Si 量。 日常调剂以控制铁水显热为方针。 结合高炉设备情况选择热制度,当炉体侵蚀严重,冷却设备破损严重时,应选择较高的炉温。 结合技术操作水平和管理水平选择热制度。 热 制度的调节: 影响热制度的因素主要有:原燃料条件、操作因素变化、设备及其它方面故障等。 操作人员要根据不同情况及时调整热制度,一般在炉温波动小时,可采用风温,喷吹物等手段来调节,若外部影响较大,则要调整焦炭负荷。 控制目标: 铁水物理热: T=1500177。 20℃; 铁水含硅量: [Si]= ~ %; 硅偏差: δ si≤ %。 调剂方法: 稳定炉缸热制度,保证炉缸工作长期处于均匀、活跃状态。 稳定炉温的三要素:稳定风温 、稳定料批、稳定综合负荷。 调剂时要贯彻定量调剂的原则。 风温调节: 参见操作制度中“风温调节”。 煤量调节: 煤量调节的原则:参见“喷吹制度”。 休风后送风或慢风后加风,事先炉温充足时,可根据下料情况,将煤量及时加到需要水平。 煤量调节,严禁加减频繁,力争看准方向,避免人为造成炉况波动。 1)下列情况应减少喷煤量 : A、炉温向热 B、炉温充足 ,有引起炉热因素下达 C、炉温充足 ,但炉况难行 ,炉料呆滞 D、料速慢 ,风压升高 ,风量下降。 E、高炉被迫大减风。 F、高炉停氧或供氧不足。 编号: RG/QF031 版次: B/0 第 16 页 共 121 页 G、原燃料质量明显变差。 2)下列情况应增加喷煤量 : A、炉温向凉。 B、引起炉凉的因素下达 ,有炉凉趋势 . C、炉凉初期 ,连续两小时料速超过正常水平 ,炉况尚顺。 D、雨天 ,大气温度增加 ,料速加快。 E、重负荷即将下达。 焦炭负荷调节: 高炉改变铁种或出现 4 小时以上影响变化的因素 ,而采取其它措施无效时 ,应调整焦炭负荷。 A、炉况稳定 ,炉温连续超过或低于规定值 ,而其它调节手段已经达指定水平时。 B、矿种变动或变更配料比时。 C、原燃料理化性能有显著变化时。 D、炉况不顺 ,煤气利用恶化时。 E、因设备 故障 (4 小时内 )不能恢复正常时。 F、炉温大凉 ,塌料 ,悬料 ,低料线时。 G、 4 小时以上休风前后。 H、喷煤量变化。 I、装料制度变化。 J、处理特殊炉况时。 中部调节: 通过控制炉身下部 ,炉腰和炉腹部位适宜的冷却强度,使该部位炉墙内型合理,不发生大的粘结,促进炉况稳定顺行。 冷却制度 通过控制高炉各段冷却设备的冷却参数,控制各部位的冷却强度,保证高炉长寿。 合理的冷却制度有利于形成合理的操作炉型,有利于高炉强化冶炼。 水压、水量、水速达到设计达到设计要求。 (参见“看水工操作规程”) 进水温度≤ 35℃,最高不超过 45℃。 、水 质合格,冷却设备无结垢。 高炉要建立冷却系统台账,记录各项参数指标。 对各层冷却壁、风口以及、炉底水冷管的状态进行监测,每月整理分析。 各高炉要建立炉体砖衬温度记录台账,每月整理分析。 密切关注炉缸、炉底的监测数据,加强冷却,实现高炉安全长寿。 严禁采取控水的方式处理炉况,如有特殊情况,必须报技术厂长批准。 热流强度的要求:(参见《高炉长寿制度》) 喷吹制度 根据高炉风量、风 温、富氧量的水平,以及煤粉的灰份、硫份含量的高低和粒度组成情 编号: RG/QF031 版次: B/0 第 17 页 共 121 页 况,为高炉选择一个最佳的喷吹量,煤粉的作用滞后时间比较长,一般为 4 小时左右,在固定风温的情况下应及早调喷吹量,确保热制度稳定。 喷煤量的大小由高炉工长通知喷吹工执行。 喷吹制度的目标是“均喷广喷,连续稳定”。 加煤条件: 根据一系列征兆炉温向凉时; 炉凉初期,连续两小时料速超出正常水平,但炉况尚顺时; 有重负荷料下达时; 炉况顺行,能接受大喷吹量,并有可能提高焦炭负荷时。 减煤条件: 根据一系列征兆炉温向热; 炉热初期,料速减慢,两小时料速低于正常水平; 风温尚未用尽,有提高风温的可能时; 有轻负荷料下达时。 停煤条件: 高炉炉况不顺时; 高炉减风、慢风作业,风量不全时; 高炉因故放风时; 风口有涌渣,灌渣时; 炉温过高时,但停煤时间一般不得超过 1 小时。 个别风口停煤条件: 风口破坏,严重漏水时; 个别风口向凉、涌渣、挂渣、灌渣时; 风口灌渣、堵泥未全开进风量较少时。 日常调剂: 正常炉况,要达到全部风口插枪喷煤。 禁止用停煤的方式降炉温。 日常调剂幅度要求小于 500kg/次,小时间煤量波动最大不超过。 每小时之内调整次数不超过 3 次。 执行定量调剂的原则,以稳定或控制综合负荷为目标,计算调剂量。 休风前 10 分钟停煤。 炉况调剂的原则 充分利用上部调节的灵活性,先从上部着 手,当上部调节效果不明显时,再调整下部操作制度。 各项制度的确定均处于可调剂的范围,不得处于极限状态。 原燃料条件改善时,应采取提高冶炼强度和降燃料比的操作制度。 选择风口面积和风口长度时应考虑保护炉衬,维护操作炉型。 选择合理的操作制度,防止失误和反复变动: 1)料线不正常时,不宜急于改变装料制度; 编号: RG/QF031 版次: B/0 第 18 页 共 121 页 2)料速不正常时,不宜急于调整焦炭负荷; 3)炉温不稳定时,不宜急于调整炉渣碱度; 4)炉况不正常时,不宜急于调整顶压(风量变化后可以调整顶压) 炉况的调剂与失常的 处理 高炉生产是一个复杂的冶炼过程,受很多内外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是经常变化的,因此高炉工作者应努力做到“分析好上班,操作好本班,照顾到下班”。 依据正确的观察、分析、判断、采取及时果断的调节措施,纠正由于种种原因所破坏的冶炼平衡,以保持炉况稳定顺行,一般情况下,影响炉况波动的主要因素有: 原燃料物理、化学性质波动。 (包括烧结、球团粉末量、原燃料) 气候条件变化(即气温、温度、下雨、下雪等) 设备状况影响(包括热风炉及装料设备故障,冷却设备漏水,喷煤设备故障,铁口失常,检测设备失灵等)。 操作 因素。 正常炉况的标志: 炉缸工作全面均匀活跃,炉温充沛,煤气流分布合理稳定,下料均匀。 具体表现为“风口明亮”,炉缸周围工作均匀,风口前无大块生料,不挂渣、涌渣,焦炭活跃,风口破损少。 渣铁物理热充足,流动性好,渣碱度正常,渣沟不结厚壳,渣中带铁少,渣口破损少。 下料均匀,两个料尺图像及记录曲线都没有陷落、停滞、时快时慢现象。 记录曲线呈规则的锯齿状,两探尺要求同时达到料线,料线差最多不超过。 炉温在规定范围内波动。 风量、风压和透气性曲线,波动 范围小,无明显锯齿状,风压和风量相适应,风量和料速相适应。 炉喉煤气圆周均匀,炉喉十字测温曲线与炉顶摄像仪成像一致。 炉顶煤气温度曲线呈一定温度范围波动的一条宽带,各点互相交织,组成的温度带有规则的波动。 炉喉、炉身温度变化不大,在规定范围内炉身静压正常,无剧烈波动,在图形上呈一条平稳的波动不大的曲线。 上、下部压差相对稳定在正常范围内。 、炉体冷却水温差在规定范围内波动且相对稳定。 正常炉况时操作: 为了达到稳定、高产、优质、低耗和高炉长 寿,正常的操作制度应保持正常的煤气分布和充足的炉缸温度,以达到最有利的高炉冶炼正常进行的热制度。 稳定冶炼强度,稳定炉温,稳定炉渣碱度,加强炉况分析。 三班要统一,搞好标准化作业,做到勤观察、勤分析,准确地综合判断炉况,坚持早动、少动、小幅度调剂的原则,保证炉况稳定顺行。 严格按规定的装料制度装料,严防亏料作业,发现难行、悬料及时处理,坐料后要酌情赶料线,防亏料线过深和赶料线时间过长。 编号: RG/QF031 版次: B/0 第 19 页 共 121 页 经常观察、掌握炉顶冷却壁水温差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汇报车间,决定是否适当地进行调剂, 以控制正常温差,严密监视未坏和已坏水箱及冷却壁的变化,严防向炉内大量漏水造成炉况向凉。 严格按作业时间出铁堵口,保证出铁正点率及出净渣铁。 当班工长应经常检查监督各班组岗位的工作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以减少或避免影响炉况正常的不利因素。 炉况异常现象及处理: 炉况失常时,首先要检查仪器及设备是否有问题,综合分析,准确判断,及时恰当处理。 炉热 原因 称量误差,入炉矿石减少或焦炭量增加; 焦炭负荷偏轻或加入净焦过多; 风温提高后, 未相应地增加焦炭负荷; 煤气能量利用改善; 铁矿石还原性改善或矿石品位降低; 炉尘吹出量增加; 焦炭水分降低。 征兆 风压逐渐升高,接受风量困难,透气性指数降低; 下部静压力升高,上部压差升高,风量逐步下降; 初期下料缓慢,过热时料尺停滞、悬料、塌料; 炉顶煤气温度升高,四点分散展宽; 风口比正常炉况更明亮,渣铁温度升高,渣流动性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