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yd1096路由器设备技术规范-低端路由器内容摘要:

链路质量监视 MIB 管理信息库 MRU 最大接收单元 MTU 最大传输单元 NCP 网络控制协议 NHRP 下一跳路由协议 NIC 网络接口卡 NOC 网络运行中心 NTP 网络时间协议 O& M 运行与维护 OOB 带外 OSPF 开放最短路径优先 PAP 密码认证协议 PPP 点到点协议 RPF 反转路径转发 SDH 同步数字体系 SNMP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 TCP 传输控制协议 TFTP 简单文件传输协议 TOS 服务类型 TTL 生存时间 UDP 用户数据包协议 WAN 广域网 4 路由器功能 路由器功能划分 路由器并非必须实现下列所有功能及其所有内容,但必须实现所有功能中的基本内容。 路由器功能可分成如下几方面。 接口功能 该功能用作将路由器连接到网络。 可以分为局域网接口及广域网接口两种。 局域网接口主要包括以太网、令牌环、令牌总线、 FDDI等类型的网络接口。 广域网主要包括 E1/T E2/TDS通用串行口 (可转换成 、 、 RS232DTE/DCE、 RS449DTE/DCE、EIA530DTE)等类型的网络接口。 通信协议功能 该功能负责处理通信协议,可以包括 TCP/IP、 PPP、 、帧中继等协议。 数据包转发功能 该功能主要负责按照路由表内容在各端口 (包括逻辑端口 )间转发数据包并且改写链路层数据包的包头信息。 路由信息维护功能 该功能负责运行路由协议,维护路由表。 路由协议 可包括 RIP、 OSPF、 BGP等协议。 管理控制功能 路由器管理控制功能包括 5 个功能: SNMP代理功能、 Tel 服务器功能、本地管理、远端监控和 RMON功能,分别通过 5 种不同的途径对路由器进行控制管理,并且允许记录日志。 安全功能 用于完成数据包过滤、地址转换、访问控制、数据加密、防火墙和地址分配等功能。 路由器功能实现 路由器必须实现如下基本功能。 a)实现本标准规定的互联网协议,包括 IP、 ICMP以及其他有关的协议。 b)连接到两个或多个数据包交换的网络。 对每个连接到的网络,路由器必须实现该网络所要求的功能。 这些功能包括: IP数据包封装到链路层帧或从链路层帧中取出 IP 数据包。 按照该网络所支持的最大数据包大小发送或接收 IP 数据报。 该大小是网络最大传输单元 (MTU)。 将 IP地址与相应网络的链路层地址相互转换。 例如将 IP地址转换成以太网硬件地址。 实现网络支持的流量控制和差错指示。 c)接收及转发数据包,在收发过程中实现缓冲区管理、拥塞控制以及公平性处理。 出现差错时辨认差错并产生 ICMP差错以及必要的差错消息。 丢弃生存时间 (TTL)域为 0的数据包。 必要时将数据包分段。 d)按照路由表信息,为每个 IP数据包选择下一跳目的地。 e)支持至少一种内部网关协议 (IGP)与其他同一自治域中路由器交换路由信息及可达性信息。 路由器可选支持外部网关协议 (exterior gateway protocol EGP)与其他自治域交换拓扑信息。 f)提供网络管理和系统支持机制,包括存储/上载配置、诊断、升级、状态报 告、异常情况报告及控制等。 5 物理层接口规范 路由器如果拥有下列类型接口,则应符合本标准规定或者本标准引用的国际标准及技术规范。 对本标准没有涉及的接口类型应符合相应的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 路由器必须至少拥有一个物理接口。 PSTN E1接口 采用 2048kbit/s 速率的数字接口,参见 YDN0651997《邮电部电话交换设备总技术规范书》。 ISDN通信接口 路由器有两类 ISDN接口。 一类是 BRI接口,即通常所说的 192kbit/s(2B+D)接口 ,其中 B 为 64kbit/s 的数字信道, D 为 16kbit/s信令信道。 另一类是一次群速率接口 (PRI),即 30B+D接口,速率为 2048kbit/s。 上述两种接口应符合 《 ISDN用户 网络接口技术规范》。 以太网接口 路由器可以拥有 10Mbit/s以太网接口 (符合 ), 100Mbit/s快速以太网接口 (符合 ),千兆以太网接口 (符合 )。 10Mbit/s以太网接口电缆可采用 10Base5, 10Base2, 10BaseT, 10BaseF。 100Mbit/s以太网接口可采用 3类传输介质: 100BaseT 100BaseTX和 100BaseFX。 1000Mbit/s 以太网物理接口可选支持 1000BaseCS, 1000BaseSx, 1000BaseLX 和1000BaseT。 串行同步物理层接口 包括 64kbit/s, 2048kbit/s 等速率接口,参见 YDN0651997《邮电部电话交换设备总技术规范书》。 FDDI接口 路由器 FDDI接口的 物理层必须符合 ANSI。 其他物理接口 :数据信号速率为 、 、 、 、 48kbit/s以及 N 64kbit/s。 接口电气特性应符合建议 或 的规定;接口机械特性应符合 ISO 4903 的规定 (15针 DTE/DCE 接口连接器和插针分配 )。 用户设备与 DCE 接口电路的功能特性应符合GB11594(建议 )的规定。 进入操作阶段的规程应按 GB11593第。 故障检测原理应接 GB11593第 的规定。 :用户设备的数据信号速率为 、 、 、 、 、 4 64kbit/s和 N 64kbit/s。 当速率≤ ,接口电气特性应符合建议 的规定 (25 针DTE/DCE 接口连接器和插针分配 );也可按建议 规定接口电气特性,按 ISO 4902规定机械特性 (37针 DTE/DCE接口连接器和插针分配 )。 当速率≥ 48kbit/s 时,接口电气特性应符合建议 ,其机械特性应符合 ISO 2593的规定 (34针插针连接器和插 针分配 );也可按建议 ,按 ISO4902规定机械特性 (37针插针连接器和插针分配 ),这两种接口配置不能互连工作。 详见 GB11599()第。 ITUT建议,提供允许 DTE通过模拟专线连接到交换节点或集中器的过程。 G系列接口:物理电路接口特性应符合 GB7611(建议 )的规定。 :物理电路的特性应符合 ISO2593(GB9951)的规定。 6 链路层 链路层 /Inter层接口 对每个收到的数据包,链路层必须将下列信息传输到上层。 a)IP包; b)链路层数据包的数据部分长度; c)收到该数据包的物理接口标识; d)数据包目的地物理地址的分类:普通包、广播包或组播包; e)源物理地址。 对每个需要传输的数据包, Inter层必须提供下列信息。 a)IP包; b)IP包长度; c)目的地物理地址; d)下一跳 IP地址; e)链路层优先级值。 链 路层附加要求 地址解析协议 —— ARP 实现 ARP的路由器必须符合 RFCl122中 ARP部分。 如果仅仅因为 ARP 缓存中没有相应的目的地地址,链路层不允许报告目的地不可达差错;链路层应当在执行 ARP请求/响应序列时缓存数据包,只有在请求无结果后才报告目的地不可达。 如果 ARP请求结果表示另一主机或路由器地址是广播或组播地址,路由器应当丢弃该结果。 对代理 ARP, Oratuitous ARP的实现可选。 Ether与 具有 10Mbit/s以太网接口的路由器应符合标准 RFC1122中对以太网的要求。 最大传输单元 —— MTU 每个逻辑端口的 MTU必须在该链路层合法的 MTU范围内可配置。 由于一些链路层协议定义了可以发送的最大帧尺寸。 在这种情况下,路由器不允许发送超过链路层最大帧尺寸的 MTU。 然而路由器应当允许接收最大的链路层帧,即使其尺寸大于MTU。 点到点协议 —— PPP 对点到点协议的实现必须符合 RFC1661, RFC1332, RFC1334和 RFC1994中的相关规定。 点到点接口是使用点到点线路传输数据的接口。 这样的接口包括专线和复合接口等。 复合接口通常使用特殊的物理接口。 实现点到点接口或通用串行接口的路由器必须实现 PPP。 路由器必须在所有的通用串行接口上实现 PPP。 路由器可以允许线路配置成点到点链路协议宋替代 PPP。 点到点链路接口应缺省使用 PPP(当使能时 ),在使能以前要求配置链路层协议。 通用串行接口应要求在使能以前配置链路协议。 LCP协议提供一系列可以协商的任选域,这些任选域包括地址和控制字段压缩、协议宇段压缩、异步控制字符映射 (ACCM)、最大接收单元 (MRU)、链路质量监视 (LQM),幻数 (用于环回检测 )、 PAP、 CHAP和 32位的 FCS。 路由器可以在同步或异步链路上使用地址和控制字段压缩和协议字段压缩。 如果路由器指示它能接收这些压缩,也必须能接收非压缩的 IP 头信息。 路由器可以在异步 PPP 链路上协商 ACCM,但不应在同步 PPP链路上协商 ACCM。 如果路由器在同步 PPP链路上收到一个 ACCM协商试图,它必须确认这个任选域,然后不理睬它。 路由器应正确协商最大接收单元 (MRU)。 如果路由器协商的 MRU< 1500Byte,它必须有能力接收一个 1500Byte的帧。 路由器应实现和协商用于环回检测的幻数。 路由器必须支持 PAP和 CHAP。 路由器可选实现 RFC1333所规定的功能。 路由器必须支持 16位的 FCS,可以支持 32位的 FCS。 路由器可以执行 IP地址协商。 如果对端不支持 IP地址协商规程,路由器应采取正确的措施。 接口测试 路由器必须提供一种机制允许路由软件决定莱物理接口是否可用;在复合接口上,路由器通常需要判断虚电路是否可用。 路由器应当提供一种 机制允许路由软件判断物理接口质量。 路由器必须提供一种机制来通知路由软件,接口可用或由管理操作决定其不可用。 路由器必须提供一种机制在检测到链路层接口可用或不可用时通知路由软件。 串行线上的链路层协议 当路由器使用串行线路互连时,建议至少支持下列链路层协议之一。 a) LAPB(同步线路 ) 访问。 包含 HDLC“比特填充”和滑动窗口流量控制,是一种可靠的分发协议。 支持该协议的路由器必须能被配置成 DCE或者 DTE。 b)HDlC帧 (同步线路 ) 帧中继端口的链路层协议 在链路层,实现链路访问协议 D(Link Access ProtocolD, LAPD)。 LAPD 帧必须符合YD/T10362020《帧中继技术体制》 (ITUT建议 )的规定。 数据链路层使用符合 ISO的 HDLC 标准和 ANSI的高级数据通信过程 (ADCCP)的数据链路控制过程,可以使用 LAPB。 ISDN接口上链路层协议 ISDN接口上链路层协议参见 YDN0341997《 ISDN用户一网络接口技术体制》。 ISDN接口上的分组层协议参见相应标准。 7 Inter层协议 本节描述 Inter协议: IP, ICMP, IGMP。 Inter协议 —— IP 定义 路由器必须实现 IP 协议,并符合 RFC791。 路由器必须实现与 IP 相关的子网 (符合RFC950)、 IP广播 (符合 RFC922)和无类域间路由选择 (符合 RFC1519)。 在某些情况下,要求路由器在丢弃数据包时不作任何处理 (即不发 ICMP 差错消息 ),然而为 了诊断故障,路由器应提供将差错写入日志 (包括所丢弃数据包的内容 )的能力,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