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城镇地籍更新调查技术规程内容摘要:
起算依据,采用光电测距图根导线施测。 在特殊情况下,个别图根点采用 RTK方式测定时,必须具备严密的检核条件。 地籍平面控制点的密度 地籍基本平面控制(首级控制与加密控制)点,每平方公里不少于 10 个点。 地籍图根控制点(含各等级控制点)的密度。 通常每平方公里应布设 100— 400点。 地籍基本平面控制点的布设应顾及航测像片控制点联测要求。 应尽量与航测像片控制点同起始点、同方法、同精度、同步施测。 各等级地籍基本平面控制点均应埋石。 埋石点密度为: 1: 500每幅图不少于 3点, 1: 1000每幅图不少于 6点。 当基本控制点全部埋石后,仍不能 满足要求时,可选择一级地籍图根控制点进行埋石。 高程控制测量 高程控制网的精度和密度,应满足航测像片控制点联测要求。 首级 地籍高程控制点应以国家各等级水准点为起始数据,采用等外水准施测。 首级 地籍 平面控制网选择 首级地籍平面控制网的等级,根据城镇地籍调查区域面积大小,按表 4选择。 表 4 调查区范围与地籍平面控制网布设 调查区面积 ( km178。 ) 首级控制网 加密控制网 布设形式 等级 布设形式 等级 < 60 GPS(导线 ) E 级 (一级 ) GPS 或导线 一、二级 ≥ 60 GPS D 级 GPS 或导线 E 级或一、二级 各类导线网的主要技术指标与测量要求 一、二级导线和图根导线可布设成附合导线、结点导线。 导线作为首级控制时,宜布设成多边形格网,其技术要求见下列各表(表 5-表 11)。 表 5 一、二级光电测距导线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附合导线 长度( km) 平均边长 ( m) 每边测距 中误差( mm) 测回数 方位角 闭合差( ) 导线全长 相对闭合差 测角中误差 ( ) DJ2 DJ6 一级 300 177。 15 2 4 177。 10 n 1/14000 177。 5 二级 200 177。 15 1 3 177。 16 n 1/10000 177。 8 16 表 6 图根导线测量技术要求 级别 导线长度 ( km) 平均边长 ( m) 测回数 测回差 ( ) 方位角 闭合差( ) 导线全长 相对闭合差 坐标闭合差( m) DJ2 DJ6 一级 120 1 2 18 177。 24 n 1/5000 二级 70 1 177。 40 n 1/3000 表 7 水平角方向观测法的各项限差 项 目 经纬仪型号 DJ1 DJ2 DJ6 光学测微器两次重合读数差( ) 1 3 半测回归零差( ) 6 8 18 两个半测回同一方向较差( ) 15 20 36 一测回内 2C互差( ) 9 13 同一方向值各测回互差( ) 6 9 24 表 8 导线测量水平角观测的技术要求 等 级 测角中误差(″) 测回数 方位角闭合差 (″) 测站圆周角闭合差 Δ(″) DJ1 DJ2 DJ6 一 级 177。 2 4 177。 10 n 6 二 级 177。 1 3 177。 16 n 8 注: n— 测站数;Δ =L+R360。 表 9 光电测距仪测量边长的技术要求 注:测回指照准目标一次,读数 4次。 表 10 光电测距的各项限差 项 目 等级仪器 精度 一测回读数值 较差限值( mm) 测回间较差限值( mm) 往返测或不同时段间 较差限值( mm) Ⅰ 5 7 )( 610Dba2 Ⅱ 10 15 )( 610Dba2 注: ,方可进行比较。 2. )( 610Dba 为仪器标称精度。 等级 测距仪等级 每边测回数 往 返 备 注 一级 Ⅰ、Ⅱ 2 二级 Ⅰ、Ⅱ 2 17 表 11 垂直角观测技术要求 测角中误差 仪器型号观测方法 测回数 5~ 10 10~ 30 ﹥ 30 DJ2 DJ2 DJ6 DJ6 中丝法 2 1 2 2 三丝法 1 1 1 1 D、 E级 GPS网的布设与施测 D、 E级 GPS网可布设成多边形或 附合路线。 其技术要求见下列各表(表 12-表 15)。 表 12 GPS 网中相邻点间平均距离及精度分级 等级 相邻点间的平均距离( km) 固定误差 a,mm 比例误差系数 最弱边相对中误差 D 5 ≤ 10 ≤ 10 1/80000 E 2 ≤ 10 ≤ 10 1/45000 注: 1/3— 1/2;最大距离可为平均距离的 2— 3倍。 GPS 网应与附近已有的国家高等级 GPS 网点进行联测 ,联测点数不得少于 2点。 GPS点在某一参考坐标 系中的坐标 ,应与该参考坐标系中的原有控制点联测 ,联测总点数不得少于 3点。 GPS 网点的正常高, D、 E级 GPS 点按 GB12898四等水准或与其精度相当的方法与国家高等级水准点进行高程联测,高程联测点数不宜少于 5点。 表 13 最简独立 GPS闭合环或附合路线边数的规定 等级 D E 闭合环或附合路线边数 ≤ 8 ≤ 10 表 14 GPS 接收机的选用 级 别 D E 单频 /双频 双频或单频 双频或单频 观测量至少有 L1 载波相 位 L1 载波相位 同步观测接收机数 ≥ 3 ≥ 2 标称精度 ≤( 10mm+5 106 d) ≤( 10mm+5 106 d) 18 表 15 各等级 GPS测量基本技术要求规定 级 别 项 目 D E 卫星截止高度角(176。 ) 15 15 同时观测有效卫星数 ≥ 4 ≥ 4 有效观测卫星总数 ≥ 4 ≥ 4 观测时段数 ≥ ≥ 时段长度 (min) 静态 ≥ 45 ≥ 40 快速 静态 双频 +P( Y)码 ≥ 5 ≥ 2 双频全波 ≥ 10 ≥ 10 单频或双频半波 ≥ 20 ≥ 15 采样间隔 (s) 静态 10- 30 10- 30 快速静态 5- 15 5- 15 时段中任一卫星有效 观测时间 (min) 静态 ≥ 15 ≥ 15 快速 静态 双频 +P( Y)码 ≥ 1 ≥ 1 双频全波 ≥ 3 ≥ 3 单频或双频半波 ≥ 5 ≥ 5 注: 15 中第七项规定的卫星,为有效观测卫星。 ,应将各时段的有效观测卫星 数扣除其间的重复卫星数。 ,应为开始记录数据到结束记录的时间段。 ≥ ,指每站观测一时段,至少 60%测站再观测一时段。 20Km 时 ,应采用 GPS 静态定位法施测。 ,相邻地区两个观测单元之间的流动站的重合点数 :C、 D级不少于 2点, E级不少于 1点。 D、 E 级 GPS 快速静态定位网采用单参考站作业方式时,对相邻观测单元的一些流动站必须进行二次设站观测。 GPS网数据处理与导线平差 D、 E级 GPS网数据处理 的方法、程序、精度, 应满 足《全球定位系统( GPS)测量规范》( GB/T 183142020)第 12 款要求。 一、二级光电测距导线采用严密平差,图根导线可采用近似平差。 7 界址点坐标测量 界址点坐标测量方法有解析法、图解法。 解析法测定界址点坐标是以各等级已知地籍控制点为依据,外业采集已知控制点与界址点间的距离和角度数据,利用数学公式解算每个界址点的坐标。 解析法测定界址点坐标的方法有野外数字测量法、极坐标法、截距法、测距交会法、直角坐标法、测角交会法等。 根据不同的条件使用不同的方法。 19 图解法是利用量取界址点之 间、界址点与其邻近地物点的关系距离在图上确定界址点位置,界址点坐标可在图上图解获得。 图解法确定界址点图上平面位置的方法有平板仪法、图解距离交会法、图解角度交会法等。 界址点平面位置精度见表 16。 表 16 界址点精度指标及适用范围 类 别 界址点对邻近图 根点点位误差( cm) 界址点间距 允许误差 ( cm) 界址点与邻近 地物点关系距离 允许误差( cm) 适用范围 中误差 允许误差 一 ≤177。 ≤177。 ≤177。 ≤177。 城镇街 坊外围界址点及街坊内明显的界址点 二 ≤177。 ≤177。 ≤177。 ≤177。 城镇街坊内部隐蔽的界址点 及村庄内部的界址点 注:界址点测量精度与地籍图比例尺无关,不论采用何种测量方法,均须达到表 16 要求。 8 测绘地籍图 地籍图的内容 地籍图内容主要包括数学基础、地籍要素、地物要素和有关土地利用要素等。 数学基础 数学基础包括:平面坐标系统、高程基准、内外图廓线、坐标格网及注记、控制点及注记、比例尺、图幅编号与有关注记等。 地籍要素 各级行政界线。 省界、市界、县(市、区)界、乡(镇)界、街道界,当各级行政界线重合时,只表示高级界线。 权属界线。 宗地界址点、界址线、地籍街坊(村街坊)界线、城乡结合部国有土地使用权和集体土地所有权界线。 地籍号。 街道(乡、镇)号、街坊(村)号、宗地号。 地类。 按照《土地利用分类标准(报批稿)》规定的土地利用类别码注记。 宗地座落。 包括行政区名、道路名、门牌号等。 土地使用者或所有者。 宗地内能注记得下的权属单位名称应注记 ,个人用地可不注记。 宗地面积。 分幅地籍图上不注记宗地面积。 行业代码。 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GB/T 4754— 2020)》规定的行业代码。 地物 、 地貌要素 建筑物、构筑物 20 a.实地面积大于等于 6m2的固定建筑物、构筑物, 用相应符号表示其 位置和占地情况。 b. 固定的永久性建筑物要测绘其占地状况,在建筑物右上角用分数形式标注层数和结构,如12/2,分子为层数,分母为建筑物结构代码(见表 17),同一栋建筑物,层数不同的应分别标注。 层高低于。 表 17 建筑物结构分类及其代码 结构分类 钢结构 钢和钢筋混凝土 钢筋混凝土 混合结构 砖木结构 其他结构 缩写 钢 钢、钢 钢混 混合 砖木 其他 代码 1 2 3 4 5 6 c.实地占地面积大于等于 6m2的台阶、有柱雨蓬、花坛、花池等应表示,不落地的阳台、雨蓬不表示。 d.建筑物外围小于 50cm 50cm的装饰性细部(如墙面外砖柱)可舍去。 e.室外 落地的 扶梯、楼梯等允许包括在建筑内,不落地的可舍去。 g.建筑群内井式建筑中面 积大于等于 6m2的天井或院子须表示。 h.非永久性建筑物、构筑物不表示。 i.城墙及垣栅应表示。 道路 a. 道路以两旁宗地界址线为界。 道牙石线是界址线的要表示,不是界址线的酌情表示;通过城镇的铁路用相应符号表示。 b. 道路中间或两边的小绿地、小花池、花坛、行树可不表示。 c. 道路附属物、里程碑、筑路牌可不表示。 d. 桥梁、大型涵洞、隧道用相应符号表示,且须符合投影原理。 e. 地下道路、架空道路用相应符号表示。 水系 a. 河流、湖泊、沟渠、坑塘等以堤、岸为界绘出, 有界址线的标明界址线和界址点;堤面高出地面 ,视情况用堤岸符号表示。 b.河流中线为界址线时,按实际河流中心标绘,当河道变迁时,界址线随之变迁。 c.地下河流、地下排水沟不表示。 地貌 a.地籍图上不用等高线表示地貌。 b.山区、丘陵区须表示大面积斜坡、陡坎、路堑、路堤、台阶路时,可适当注记台地、低地、道路交叉口、大面积农地等处的散点高程。 土壤植被 a.建成区内的公园及各宗地外大面积绿化地、街心花园用土壤、植被符号表示;城乡结合部及 21 建成区以外的农用地等用相应 地类符号表示。河南城镇地籍更新调查技术规程
相关推荐
数为 ,计算其长度: a 生 =80 247。 =24 m; a 过 =247。 =; a=a 生 + 2a 过 =24+ 2=26 m 根据永久避难硐室施工需要,生存室的设计宽度为 和过渡室的设计宽度为 时,生存室长度不得小于 24 m 和硐室总长度不得小于 26 m 可满足要求。 具体参数见各永久避难硐室设计图。 永久避难硐室系统设计 永久避难硐室采用向外开启的两道门结构。
( 1)视频信号的传输的强弱为系统图象质量的保证,采用监控系统的视频专用电缆 755 进行视频线 ( 2)鉴于厂区面积大,传输距离均超过了单一视频线缆的理论传输距离,不能满足视频信号的传输要求,故采用视频线缆信号放大加光纤的方式来弥补线缆较长带来的信号衰减,以获得清晰图象 ( 3)控制信号均为 RS485 总线方式传输,距离 3000 米的 传输要求不会受限制。 ( 4)前端摄像机工作电源采用
1 建筑之家 建筑之家 Page 10 12/11/2020 日抽水台班的近一步估计:根据上述计算结果,结合地质勘察报告,开挖层中粗砂处于中密状态,其孔隙率应不在最小,也不在最大值上,而是中间值。 从而估计渗透系数亦在中间值左右,据此考虑,开挖第一层可以不设水泵,第二层设置 4台水泵,第三层设置 6台水泵,第四层设置 7台,第五层 9台,第六层 10 台。 排水沟和积水井的布置 原则 见 图 2
分部工程验收 审核单位工程竣工验收资料 编写项目竣工质量评估报告 协调处理质量问题和质量事故 核验审定工程量 审核签发工程预付款支付证书 审核签发工程款支付证书 审核签发工程结算款支付证书 审核安 全方案 检查监督施工过程中的安全工作 施工承包合同和监理委托合同的管理 合同其他事项的管理 建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收集、整理、存贮和传递各类信息 图 41 监理工作内容框图 施 工 过 程 监 理
前,应确定下列各项资料: :土石方工程土壤及岩石类别的划分,依工程勘测资料与《土壤及岩石分类表》、本章说明中的鉴别表对照后确定。 (降 )水方法。 、沟槽、基坑挖 (填 )起止标高、施工方法及运距。 、爆破方法、石碴清运方法及运距。 二、土方工程量计算一般规则:。 土方体积折算系数见表 1。 表 1 土方体积折算系数表 注:表中的虚土是指未经填压自然堆成的土;天然密实土是指未经动的自然土 (天
2 建筑施工图设计内容和深度 建筑施工图文件应符合《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以下简称《深度规定》)和《建筑制图标准》的要求。 总平面图 总平面图应符合《深度规定》 规定 , 着重审查以下各点: 1) 场地四界的测量坐标或定位尺寸,道路红线 、 建筑 控制线、 用地 红 线 等 的位置; 2) 场地四邻原有及规划道路 、绿化带等 的位置,以及主要建筑物的位置、名称、层数; 3) 建筑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