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区20xx学年第一学期校本研修项目申报书内容摘要:

承担专业发展的主要责任,通过不断学习、实践、反思、探索,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高,并不断向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 要让老师拒绝倦怠,唯有激发起老师们自主学习,提高对教师职业的认识,把教师工作不仅当作职业来经营,更要把教师工作当作事业去追求。 学校校本研修领导小组会同学校科研处, 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文化,从“笃志篇教师师德修养学习”、“豁达篇 教师人格修养学习”、“博学篇 教师学识素养学习”、“多思篇 教师能力素养学习”等多维度构建了生态化教师学习内容。 该内容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基准,与教 师的生活和工作和谐地融合,将丰富教师的精神世界,提升教师的人生品位。 在陈竹根校长的亲自主持下,全体教师通过读书学习、实践反思来探讨、交流什么是生态学习,生态学习与专业发展的关系时什么。 每位教师都撰写了“生态学习”体会。 6 月 1 日,酝酿已久的“教师生态学习与专业发展”的论坛活动终于开讲。 本次论坛活动 目的是 通过教师成长典型案例交流,让学校教师明白教师专业发展中教师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 通过 校长 点评引领,激发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学习内驱力。 引领教师自主反思自己的工作,建构起生态的学习意识和能力。 “博客化” ,营建“网络”教师研修模式 学校从 2020 年起为每个教师建立了 教育成长博客,结合校本教研,每学期要求教师将自己 的职业发展规划、 日常的生活感悟、教学心得、教案设计、课堂实录、 课题论文、课件等上传发表。 组内老师要进行相互的学习和点评。 2020 学年 ,继续完善“博客”教师研修模式,要求每位教师根据本学期的研修主题:“开展教师小课题研究,促进专业发展”,分别增加了“课题研究”和“教师学习”两个日志栏目,并把平时校本研修布置的相关作业上传到增加的博客上,既展示自己自主研修的成果,又能共享他人的教育智慧, 充分发挥博客适 时性和交互性的最大功能,利用博客组建一个个团队,一个个研究的实体,共同参与 “教师学习” 课题的研究。 通过 “晒晒自己的书柜(藏书)”、“好书推荐”、“教师学习网站推荐”、“教师学习金点子提议”、“生态”教师学习体会、“教学案例”、“教育故事”、“课题成果”等交流,共同营造一个读书学习研究的学校科研文化氛围。 通过“博客”,教师能及时、有效地获取自己需要的学习内容和教育教学经验智慧。 6 学校每学期还将教师在博客上发表的教育教学资料的数量和质量进行考核。 排列blog 发表和个人专题排行榜,评选“博客之星”。 鼓励老师们经营好自己的“成长博客”。 校本研修是一种学习,工作和研究三位一体的学校和教师行为。 学校 为教师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提高教育质量,开通各级各类的学习平台。 2020 学年 的教师研修,在陈竹根校长的大力宣传和引领下,在关祥荣副校长的出谋策划指导下,在全校教师主动学习 、实践 参与下, 教师的教育教学科研能力有了很的提升 和成长。 特别是教师对“教师学习”、“教育科研”有了正确的认识,正行走在“教育科研”幸福之路上。 四、申报项目分析 1. 研修目标分析 以“生态取向教师学习”为载体,做有品位的 教师。 随着时代的 发展、社会的进步,教师的地位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人们对教师的形象要求也就更高了。 做一个有品位的教师成为了新时期对教师的新要求和更高的期望。 一个有品位的教师, 必须具备端庄的外在形象、高雅的生活情趣、完善的人格修养和深厚的专业素养。 一个有品位的教师,应该是一个纯粹的教师,要多一点奉献,少一点索取;多一些公心,少一些私欲;多一份宁静,少一份浮躁。 这样,教师方能因纯粹而淡定,因纯粹而高尚,因纯粹而坚守。 面对物质的诱惑,世俗的刺激,他能守住寂寞,守住教师的那份职业的清高。 拥有这样一份淡定的情怀,才能心地坦然,才能“ 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在平凡的教学中,矢志不渝,从容积极,追求卓越。 “做一个有品位的教师”是当前绩效工资改革下,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理想愿景。 而要成为一个有品位的教师,需要学校、教师通过不断地学习修炼。 学校将继续 通过探索教师研修自主化 、教师能力专业 化 的有效途径 ,努力做到研修制度规范性、研修目标明确性、研修内容广泛性、研修方式多样性、研修成果丰富性。 管理目标: 着力 建构 “教、科、研”三位 一体 的教师培养有效模式。 继续坚持培养“整体有优势,个性显特色”教师队伍发展方向,以培养“ 2+1”和“ 1+1”教师的能 力结构为目标, 构建 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培训管理考核机制; 建构 引导教师自主研究自我培训管理模式;创新 学校科研管理处、教学管理处、德育管理处和信息中心一体的管理机构组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过程目标: 以 学校提供基于专业素养发展的专题培训和教师自我参加各级各类的研修相结合,以“生态取向教师学习内容构建”为载体, 构建 “ 回归 课堂、实践反思、互 7 为导师、科研内化和示范辐射 ” 的 研训 模式 , 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科研实践能力 ,倡导个性化一专多能的教师能力的自培训模式,深入推进新课程的有效实施。 继续完善“师徒结对”、“青年教师学堂”、“ 科研协作组”、“骨干教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