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科学空气与生命复习内容摘要:
宏观表述 : 参加化学反应 的各物质的 质量总和 等于反 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 质量总和。 质量守恒定律 一、化学方程式 概念: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 2H2 + O2 === 2H2O 点燃 点燃 氢气 + 氧气 水 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 读法: H2 + O2 H2O 点燃 ? 微观:表示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原子、分子个数比(即 系数之比 ) 每 12份 质量 的碳跟 32份 质量 的氧气完全反应,能生成 44份 质量 的二氧化碳。 意义: C + O2 == CO2 点燃 质: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 12 : 32 : 44 宏观: 表示各物质的质量比 量: 点燃 2H2 + O2 === 2H2O 表示 每 4份质量的氢气和 32份质量 的氧气完全反应能生成 36份质量的水。 质 : 4 : 32 : 36 量 : 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 反应物是氢气和氧气,生成物是水, 反应条件是点燃。 读作: 试一试 判断下列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否正确: ( 1)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 P + O2 = P2O5 点燃 Fe + O2 = FeO2 点燃 ( 2)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 A、以客观事实为基础; B、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化学方程式书写原则: A、左边反应物,中间连短线,右边生成物 B、配平 (根据反应前后 不变) C、短线改等号,条件要注明 书写步骤: P O2 P2O5 + 点燃 2 5 4 A、左边反应物,中间连短线,右边生成物 B、配平 (根据反应前后 不变) C、短线改等号,条件要注明 D、生成沉淀或气体,箭头来分明 ( ) 书写步骤 H2O —— H2 + O2 通电 2 2 写出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一、配平方法: 观察法 奇偶法(变奇为偶法) MnO2 例: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 KClO3 KCl + O2 奇数 偶数 2 3 2 练习 铝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铝; 碳和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 氨气和氧气点燃生成一氧化氮和水。 归一法 例:苯 ( C6H6)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即让最复杂、元素种类最多的一种物质的系数是 1 练习 酒精( C6H6O)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思考: 有机物 CxHyO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每 4份质量的氢气跟 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能生成 36份质量的水。 意义: 宏观: 表示各物质的质量比 点燃 2 2 H2 + O2 H2O 4 32 36 二、计算: 设:未知量 写:方程式 找:对应 列:比例式 解:方程 答: 第四节 生物是怎样呼吸的 平静希奇和呼吸是依靠膈肌和肋间肌的活动产生的 气体交换的原理 呼吸、呼吸运动和呼吸作用 植物呼吸作用与动物呼吸作用相似 植物呼吸作用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气体成分 吸入气 呼出气 呼、吸比较 氧气 21% 16% 二氧化碳 4% 氮气 78 78% 稀有气体 % 1% 水汽 较少 较多 少了 多了 基本不变 基本不变 问题:为什么人呼出的气体中 二氧化碳 增多 而氧气 却 减少 了呢。 气体发生了交换 多了 人体的气体交换是在呼吸系统内进行。八年级科学空气与生命复习
本资源仅提供20页预览,下载后可查看全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相关推荐
初三下学期第四单元培训内容
长 %,按当年平均汇率计算, 2020年已经达到二万多亿美元,跃居世界第四位。 但占全球经济总量的比重仅略高于 4%,人均仅 1700多美元,仍属于中低收入国家。 我们穷,底子薄,教育、科学、文化都落后,这就决定了我们还要有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 ―― 邓小平 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 ―― 胡锦涛 第二目 “
初三化学上学期一氧化碳的性质
成分是一氧化碳)中掺入微量具有难闻气味的气体。 如果发生煤气泄露怎么办。 答:主要是判断煤气是否泄露,防止发生中毒或爆炸。 煤气一旦泄露要打开门窗注意通风,禁止烟火或产生电火花。 一、填空题 1.选择氧气、一氧化碳或二氧化碳填空,并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1)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是 ____________。 ( 2)能用于灭火的是 _______。 (
八年级物理什么是物理
板块相互挤压或拉伸,形成火山爆发。 雄伟壮丽的喜马拉雅山就是大陆板快的运动与挤压形成的。 美丽的红霞,高耸的雪山,惊天的雷电,咆哮的河流,我们不能不为大自然的神奇所震撼。 其实,只要我们留心观察,认真思考,我们会发现,生活中也有许多神奇的现象。 走吧,让我们一起去欣赏生活中的神奇